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患病影响 > 松仙岭有何神仙
松仙岭有何神仙
松仙岭座落在南鲁山镇西北,沂源县与博山区交界之处。从前,松仙岭上有两棵古老的大松树,直径一米多粗,相距四米多远,东西方向站立。东边那棵粗壮挺拔,树梢直插云天,朝西长出一根粗壮的枝干,攀住了西边那棵松树的上部;西边那棵松树,树干略向东倾斜,树梢不那么挺拔向上,树中部长出一条粗壮的枝杆,向东低垂伸去,攀在东边那棵树的中部。
传说这两棵松树是一对情深意厚的夫妻。丈夫伸手揽着妻子的脖子,妻子伸臂揽住丈夫的腰。东边那棵看来确有男子汉大丈夫勇敢坚强、奋发向上的英雄气概;西边那棵象一位含情默默、温柔贤惠的妻子。她们显形成仙,为人们消灾避难,降雨救灾,成全夫妻,做了许多好事,至今传为佳话。
喜降甘霖
据传说,有一年遇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旱。河干了,井干了,泉水也干了,山上的草点火即燃,树落了叶,庄稼眼看都要旱死了。唯有这两棵松树葱绿茂盛,树下湿漉漉的,一点也不旱。秋旱如刀割,农夫们心急如焚,只有磕头敬天,祈求降雨。已经跪了半个月了,老天还是不下雨。这时有人说:“咱求求大松树吧,我见树下湿糊糊的,大松树或许能下雨。”大家求雨心切,一致同意求大松树下雨。
第二天,在大松树下安了桌子,摆了供品,焚香烧纸。农夫们都跪在树下,磕头求雨。过去求雨是件很慎重的事,不让小孩子靠近桌边。孩子们好奇,只好在很远的地方看热闹。人们正在磕头祷告,突然一个儿童喊到:“快看呀,松树上两个人飞上天了!”树下求雨的人们都抬头看,只见天空出现了一团乌云,霎时间阴云密布;接着,哗哗地下起雨来。人们高兴极了,年轻的欢呼跳跃,年长者还在树下磕头,感谢松仙下了救命雨。那些亲眼看到松仙上天的儿童,被大人们围起来,问长问短,儿童们争先恐后地叙说。一个儿童说:“我看见树上出来了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他们手拉手飘到了天上,身后便出现了云彩……”松仙的传说从此开始了,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越说越神,传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求雨这天正是七月初九日,所以人们把这天作为松仙的生日,后来赶起了松仙山会。
救命松仙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率领人马争夺天下时,在一次战斗中失败,和他的军师苗广议落荒而逃,敌兵穷追不舍。当他们逃到松树下时,已是上气不接下气,浑身酥软,寸步难行了,便一头倒在松树下的石桌跟前。这时,松树上罩下一个长长的衣袖,把石桌罩起来,好象多了一棵松树。一群追兵从松树下追了过去,未见到他俩的踪影,又追了回来,在松树周围的树丛中、庄稼地里象梳头一样搜查了一遍,也没找到他俩的影子。无奈,只好收兵回去了。
赵匡胤和苗广议已经三四天茶饭未进了。此时见追兵已退,才感到口干舌燥,饥饿难忍。他俩有气无力地爬起来,连进村寻茶讨饭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好趴在树下找松子充饥。
这时,他们听到有女人的说笑声,抬头一看,从村中走来两位女子,一位四十开外,手提小筐;另一位十六七岁,手提包袱。看来是母女俩。赵匡胤和苗广议见有人来,急忙藏于树后。只见母女二人来到树下,点上香烛,然后敬上茶水、美酒,摆上丰盛的菜肴和白馍馍,跪在树下磕头作揖,口中念道:“救命松仙,我女儿身患重病,无人能医,多亏松仙赐给仙茶,治好了我女儿的病,救了我女儿性命。特选吉日良辰,谨备清酒素供,金银纸钱,来报答救命之恩……”说完,母子俩对松仙行了三拜九叩大礼。母亲又说:“再求松仙一事,女儿性命多亏松仙搭救才死而复生,我愿把女儿许给松仙做义女,求松仙保佑女儿长命百岁,让女儿逢年过节都来进香上供,重报神恩。松仙如不应允,我娘俩就长跪不起。”
藏在树后的赵、苗二人,听了母女俩的一番真情话语,被感动得沉不住气了,赵说:“这真情难得啊!”苗说:“松仙也该收下这真情女儿了。”母女以为松仙应允,高兴至极,连连叩头道:“多谢松仙保佑……”母亲说:“让你义父、义母安静地饮酒用膳吧。”说着,重燃香烛,重斟茶酒,然后到远处去了。
赵匡胤、苗广议在树后偷看着桌上的供品,早急得直流口水,难以忍耐了。见母女离去,跑到桌前如狼似虎地吃喝起来,不一会儿酒足饭饱。见母女二人走来,他俩又急忙隐身树后。
母女点了第三柱香,烧了金银纸钱,收拾了供品,回家去了。赵、苗二人在树后看得清楚,奇怪的是供品竟然半点没少。等母女走远,二人急忙跪在树下拜谢松仙,赵匡胤咬破手指,在石桌上写了四个血字:“求命松仙”。然后寻找失散的人马去了。
人们发现血字后,找来石匠,把四个字深深地刻在石桌上,竖了起来,成了后来的松仙碑。
松仙做媒
松仙岭村有一家小财主,种着几十亩地,雇着长工、短工,还有保姆、佣人,在村上是首富。财主家的千金小姐名叫花妹,生得如花似玉,十分漂亮。同村有一少年名叫牛儿,由于家境贫寒,八岁那年就到小财主家当了放牛郎。
牛儿比花妹大一岁,所以他俩就“牛哥”“花妹”相称,两人成了好朋友。春天,花妹跟牛哥儿放牛玩耍,牛哥儿为花妹头上插满野花,花妹高高兴兴回家,父母夸奖一番。夏天,牛哥儿为花妹采摘“赤李子”、“拖盘”等野果,花妹吃得津津有味,有时还带回家来孝敬父母。秋天,牛哥儿为花妹折枝红叶,花妹如获珍宝,插在床头欣赏不够。有时见牛抵角,花妹害怕,就躲在牛哥儿身后,求牛哥儿保护。有时玩累了,就让牛哥儿背她回家。天长日久,两人比亲兄妹还亲。
有一次,花妹跟牛哥儿去放牛,来到松仙树下玩耍。牛哥儿说:“俺听爷爷说,这两棵大松树是一对恩爱夫妻,她们为人们做了许多好事。你看她们手拉手,肩并肩,有多好啊!”花妹聚精会神地看着松树,好久才说:“牛哥儿,我怎么看不出他们是夫妻呢?”牛儿也解释不通,就说:“来,咱们学学,她们就是这个样子。”于是,她俩学着松树,牛儿用手揽着花妹的脖子,花妹用胳膊揽住牛哥的腰。牛儿说:“花妹,你懂了吗?松仙就是这样做恩爱夫妻的。”花妹略有所悟:“哎呀,太好了,今后咱俩也做恩爱夫妻好吗?”牛儿说:“花妹,你真好,等我长大了,一定娶你做媳妇。”俩人对着松仙山盟海誓一番。不过他们还是童年,十几岁的小孩子,对真正的夫妻感情还体会不到。
转眼之间,牛儿、花妹都十六七岁了,牛儿虽着粗布衣,但是遮不住他那潇洒英俊的风度:高高的个子,白静脸庞,浓眉大眼,炯炯有神。花妹更是出息得花朵一样美丽:黑黑的头发,白白的脸蛋,弯弯的眉毛,水凌凌的大眼睛,朱红的嘴唇,银白的牙齿,丰满的胸脯,纤细的腰干,真象仙女一般。
小财主上了几年学,学会了封建礼教。从花妹十三四岁之后,就不让她跟牛儿去放牛玩了,让她在家里学绣花,学针线。现在,对她的管教越加严了,把花妹关在房里,大门不许出,二门不许进。小财主有时还搬出《女儿经》,对花妹教育一番。
牛儿与花妹很少见面了。偶尔见面,也不能象小时那样爱说就说,爱笑就笑了,表面上好象生疏了。实际上,两人的心连得更紧了,爱情在心中升腾。但是又不好意思向对方表达,只得沉默在各自的心中。牛儿早上去赶牛,或下午回来,都想见花妹一面,可是机会很少。花妹何尝不是呢?早上也想,晚上也盼,早晚都趴在窗台上,想看牛哥儿一眼。一旦看见牛哥儿,脸上就发烧,心咚咚跳,那滋味说不上是酸,是甜,是苦,还是辣,恨不得象童年一样,喊一声牛哥儿,扑到他的怀里,诉说衷肠。
牛儿、花妹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刚刚步入青春年华,懂得了另一种感情之时,封建礼教在他俩中间筑起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墙,他们心里有多么痛苦啊!只能各自重温着对童年的回忆,只能在梦中相会……
花妹的保姆是个热心人,她见花妹愁眉不展,茶饭无味,也想寻找机会,让她与牛儿见面。
有一天,花妹娘过娘家去了,花妹爹被人邀请喝酒去了。保姆见家中别无他人,便把自己的想法说给花妹,花妹高兴极了。保姆立即上山去叫牛儿。牛儿激动不已,一口气跑下山,来见花妹。花妹早等得心跳不安。一对情人见面,呆呆地互相看了许久,嗓子眼里直咽唾沫,谁也说不出一句话。花妹再也忍受不住这感情冲动的折磨,鼓起勇气,喊了一声“牛哥!”一头扑在牛哥儿怀中,眼泪象断线的珠子滚滚落下,脸上却堆起了无比喜悦的笑容,她恨不得把牛哥儿咽到肚子里,再也别分离。牛哥儿热泪盈眶,将花妹紧紧抱在怀里,恨不得把花妹装进心里,再也不让她出来。
保姆在院子里,为他俩相会看风声。这时,花妹爹突然回来了,保姆急出一身冷汗,急忙喊道:“花妹,老爷回来了!”牛儿、花妹正拥抱一起,沉浸在幸福之中,竟未听见保姆的喊声。忽见门口闪进人影,牛儿擦去眼泪定睛一看,是小财主,牛哥大惊,立即把花妹推到一边,还没来得及逃脱,一条板凳就砸在了他的头上,倒在地上昏迷过去。保姆死死拉住小财主,拼命把他推进里屋,堵住屋门不让他出来。若不然,再一板凳下去,牛儿就没命了。保姆不知挨了多少拳头和耳光。
小财主今日应邀喝酒原是为了向他借贷。酒过三巡,喝得高兴,便来了大方,举杯说:“兄弟们用得着我是看得起我。来,咱先碰了这一杯,等我回家拿钱来,再喝第二杯。看我够不够朋友!”他和大家碰过杯,一饮而尽,立即回家取钱。刚巧碰到牛儿和花妹的举动。
花妹一见牛哥躺在地上,头上流着血,立即解下扎腿带子,包住牛哥的伤口,趁保姆拦住爹爹,速速将牛哥扶回家去。花妹回来之后,躺在床上,不哭,不叫,不流泪,两眼痴呆地盯着房顶,任凭她爹怎样吵,怎样骂,她都象没听见。
请小财主喝酒的一席人,见小财主一去不返,认为他是当面装大方,回去反悔了,便派人来找。小财主是村上的头面人物,最要面子。家丑不可外扬,只得带了钱,忍气吞声回到酒席上。
小财主辞退了牛儿,另找了牛倌,风波暂时平息了。多情的牛哥儿从此不敢再跨进花妹家半步,只好靠打柴为生。花妹呢,自那天之后,昼不思茶饭,夜不思睡眠,昏昏沉沉十几天。可把花妹娘和保姆急坏了,到处求医取药,只是不见效。花妹娘又到松仙树下烧香许愿,求仙水为女儿治病。见花妹病情稍有好转,爹娘就商量快为女儿找一家门当户对的婆家,好让牛儿、花妹死了心。可是周围各村寻遍了,都不中意:不是嫌家境贫穷,就是人才不中,再就是年命不当,把个小财主愁坏了。保姆提出让花妹跟牛儿成亲,小财主一听就大发雷霆。所以婆家一直没找成。
话说一年一度的七月九日松仙山会到了,周围几十里路远的人都来松仙树下磕头求仙,烧香还愿。今年来的人更多,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松仙树下挤得满满的。花妹因为那场病,母亲也在松仙树下许了口愿,今日借松仙山会之日,跟随父母来到松仙树下,烧香还愿。
突然狂风大作,只刮得飞砂走石,人们睁不开眼睛。大风过后,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牛儿不知从哪里刮到了树下,并且同花妹的头发辫成了一条辫子。这对久别重逢的情人,遇到这种奇特的情况,大庭广众之下都羞得面红耳赤。花妹爹是爱面子的人,更觉得丢人现眼,无地自容,急忙去拆他俩的辫子,他哪能拆得开!赶会的人都被这奇怪的事惊呆了。这时,只听树中发出了宏亮的声音:“松仙作媒,众人作证,恩爱夫妻,即日完婚。”众人纷纷跪地,同声说:“我们愿意作证……”小财主两口儿只得磕头道:“就依松仙。”
小财主立即请了众乡亲,护送牛儿、花妹回家拜堂成亲。松仙做媒的事,从此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人们把松仙视为恩爱美好的象征,忠诚善良的楷模。所以,此山取名为“松仙岭”,村子取名“松仙岭村”,通往岭上的路取名“松仙路”,村里清代修的桥取名“松仙桥”。直至今日,岭上新建的饭店还取名“迎仙酒馆”、“聚仙饭店”。可见人们对松仙的尊敬和爱戴!
可惜“救命松仙”碑被日本鬼子砸烂修了炮楼,松仙树修公路时被伐,唯有松仙的传说在民间流传,越传越广,万古流芳。
如果你是一个有故事的沂源人,请告诉我
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