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患病影响 > 骨伤方药学的历史沿革一
骨伤方药学的历史沿革一
中医骨伤科学的起源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在距今多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6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能制造粗糙的石器和原始骨器工具,在原始人居住的山洞里,发现了很厚的灰烬与用火烧过的兽骨,证明“北京猿人”已学会用火。20万年前,“河套人”时期,石器有了很大进步,并已发明了人工取火。在烘火取暖和烤炙食物的基础上,人们发现热物贴身可以解除某些病痛,产生了原始的热熨疗法。
人类在爬山、攀树、与猛兽毒蛇搏斗,以及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时,又常出现外伤。原始人就在损伤疼痛、肿胀处抚摸、按压,以减轻症状。在经过长期的反复实践中,原始人摸索出一些能医治创伤疾病的方法和一些简单的理伤按摩手法,利用树枝、树叶、草茎、草根等捆扎和捣烂敷患处,达到止血、止痛、消肿、排脓的外用目的;又在烤火取暖中发明了熨法灸法和浸泡等办法,这就构成了中医治疗外伤的历史起源。
《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反映出古代人已采用舞蹈祛邪解郁,舒展筋骨,由此便逐渐产生导引法。《山海经·东山经》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后世郭璞注解时认为,“箴石”可以为砭针治痈肿者。在旧石器晚期(约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有骨针、骨锥和其他骨制尖状器具。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前~前年)已有石镰。《素问·异法方宜论》曰:“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脏。”这说明新石器时代外科手术器械——砭镰已产生,并出现了外伤科名医——俞跗,由于当时创伤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外伤科医疗技术比其他科发达,并更早推广应用。
我国奴隶社会经历了夏、商、周三代。奴隶社会较之原始社会在生产力、文化等方面都有了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中医骨伤科开始萌芽,出现了“疡医”。
夏代人们应用了较为精细的工具来进行生产,在医疗实践中,逐渐发现利用砭石、荆刺等演变发展为石器、石针、骨针来治疗伤病。
商代时期是青铜器的全盛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广泛使用,改进了医疗工具,砭石逐渐被金属的刀针所代替。这是我国针灸术的萌芽,也是伤科应用原始医疗工具的开始。商代后期,甲骨卜辞中就有疾目、疾耳、疾齿、疾舌、疾胸、疾肘、疾手、疾胫、疾止等伤病记载,并采用按摩、外敷药物等方法治疗筋骨疾病。
周代,我国骨伤科学有了新的发展,有了医政的设置和医疗的分科。《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其中疡医就是外科和骨伤科医生,蔡邕注:“皮曰伤,肉曰创,骨曰折,骨肉皆绝曰断。”说明当时对筋骨损伤已经有了充分认识,并进行了分类。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类,其中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这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
注:相关图片来自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