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患病影响 > 考试福利中兽医精编笔记二

考试福利中兽医精编笔记二



                          一、中草药及方剂    

(一)中药性能及方剂组成

1.中药的四气:寒、凉、热、温。另有平性药(中性药,如甘草、大枣)

2.中药的五味:辛、甘、酸、苦、咸。(淡味依附于甘,渗湿利尿,如茯苓车前子)

3.药物的升降沉浮:指药物进入机体后的作用趋向;升浮药物的特点是主上行而向外,属阳;沉降药物的特点是主下行而向内,属阴。

4.归经:对机体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另有引经药,如桔梗(上行)、牛膝(下行)

5.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相须:将性能功效相似的同类药配合,其协同、增效作用。

相使:将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不同类药物配合;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提高主要的功效。

(记住常用搭配: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石膏与知母;柴胡与升麻;大黄与芒硝;黄芩,黄连,黄柏;山楂,神曲,麦芽;金银花与连翘;大青叶与板蓝根;羌活与独活;川贝母与浙贝母;生姜,干姜,炮姜;桃仁与红花等)

6.方剂组成原则:君(主)、臣(辅)、佐、使。

7.方剂的组成变化形式:药味增减、药量增减、数方合并、剂型变化。

(二)解表药及方剂

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1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2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3防风:祛风发表、胜湿解痉;4荆芥:发汗解表、祛风;5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和胃;6细辛:发表散寒、祛风、止痛、湿肺化痰。

2.辛温解表方: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灸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3荆防败毒散: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3.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1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2柴胡:和解退热、疏肝理气、升举阳气;柴胡-升麻用于子宫脱垂等;3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4葛根:发表解肌、生津止渴、升阳止泻;5桑叶:疏风散热、清肝明目。

4.辛凉解表方:1银翘散: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引起;2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

(三)清热药及方剂

1.清热泻火

药:①石膏:清热泻火、外用收敛生肌;②知母:清热、滋阴、润肺、生津;③栀子: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①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要治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

2.清热凉血

药:①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②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③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④玄参:清热养阴、润燥解毒;⑤地骨皮:清热凉血、退虚热。

方:犀角地黄汤:主治热入血分、热扰心营者。

3.清热燥湿

药:①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②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③黄柏:清湿热、泻火毒、退虚热;④秦皮:清热燥湿、清肝明目;⑤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尿。

方:①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主治热毒血痢;②茵陈高汤:茵陈高、栀子、大黄;主治湿热黄疸;③郁金散: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主治肠黄(马急性肠炎)。

4.清热解毒

药:①金银花:清热解毒;②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③紫花地丁:清热解毒;④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消肿;⑤板蓝根: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方: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主治三焦热盛或疮脓毒。

5.清热解暑

药:①香薷:祛暑解表,利湿行水;②青蒿:清热解暑,退虚热,杀虫。

方:①香薷散,马牛伤暑;②藿香正气散,阴暑(表里同病,湿滞脾胃如胃肠感冒)

(四)、泻下药及方剂

1.攻下

药:①大黄: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②芒硝:软坚泻下、清热泻火;③番泻叶:泻热导滞

方:大承气汤:大黄、硭硝、厚朴、枳实;主治结症、便秘。

2.润下

药:①火麻仁:润肠通便、滋养益津;(利水消肿)②郁李仁:润肠通便、利水消肿;③食用油:润燥滑肠;④蜂蜜:润肺、滑肠、解毒、补中。

方:当归苁蓉汤:主治老弱、久病、体虚畜之便秘。(有补虚作用)

3.峻下逐水

药:大戟、甘遂方:大戟散,水草肚胀、胸水腹水。

(五)、消导药及方剂

1.消导药:①神曲:消食化积、健胃和中;②山楂:消食健胃、活血化瘀;消油腻③麦芽:消食和中、回乳;消麸料④鸡内金:消食健脾、化石通淋;⑤莱菔子:消食导滞、降气化痰。

2.消导方:①曲蘖散:消积化谷、破气宽肠;主治马、牛料伤;②保和丸:消食和胃、退热利湿;主治食积停滞。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及方剂

1.温化寒痰

药:①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宽中消痞、下气散结;寒痰,止呕②天南星:燥湿祛痰、祛风解痉、消肿毒;为祛风痰顽痰的主药;③旋覆花:降气平喘、消痰行水;

方:①二陈汤:制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主治湿痰咳嗽、呕吐、腹胀。

2.清化热痰

药:①贝母:止咳化痰、清热散结;②瓜蒌:清热化痰、宽中散结;③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消肿;④天花粉:清肺化痰、养胃生津;⑤前胡:降气祛痰、选散风热。

方:麻杏甘石汤: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主治肺热气喘。

3.止咳平喘

药:①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②款冬花:润肺下气,止咳化痰;③百部:润肺止咳、杀虫灭虱④枇杷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⑤紫菀:化痰止咳、下气;

方:①止咳散:主治外感咳嗽;②苏子降气汤:主治上实下虚的喘咳证。

(七)温里药及方剂

1、温里药:①附子:温中散寒、回阳救逆、除湿止痛;入气分,回阳于顷刻,走而不守。②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③肉桂:暖肾壮阳、温祛寒、活血止痛;入血分,药效持久,守而不走。③小茴香:祛寒止痛、理气和胃、暖腰肾;⑤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止呕;⑥艾叶:理气血、逐寒湿、安胎。

2、温中祛寒方:①理中汤: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主治脾胃虚寒证;②茴香散:主治风寒湿邪引起的腰胯疼痛;③桂心散:主治脾胃阴寒所致的吐涎不食、腹痛、肠鸣泄泻。

3、回阳救逆方:回逆汤:熟附子、干姜、炙甘草;主治肝肾阳虚、心肾阳虚,少阴病或太阳病误汗亡阳。四肢厥逆

(八)祛湿药及方剂

1.祛风湿

药:①羌活:发汗解表、祛风止痛;②独活:祛风胜湿、止痛、③秦艽:祛风湿、退虚热;④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肿止痛;⑤木瓜:舒筋活络、和胃化湿;⑥五加皮:祛风湿、壮筋骨。

方:①独活散:主治风湿痹痛;②独活寄生汤:主治风寒湿痹、肝肾两亏、气血不足。

2.渗湿利水

药:①茯苓:渗湿利水、健脾补中、宁心安神;②猪苓:利水通淋、除湿退肿;③茵陈:清湿热利黄疸;④泽泻:利水渗湿、泻肾火;⑤车前子:利水通淋、清肝明目;⑥金钱草:利水通淋、清热消肿。

方:①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②八正散:主治湿热下注引起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尿痛、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3.芳香化湿

药:①藿香:芳香化湿、和中止痛、解表邪、除湿滞;②苍术:燥湿健脾、发汗解表、祛风湿;③佩兰:醒脾化湿、解暑生津;④白豆寇:芳香化湿、行气和中,化痰消滞;⑤草豆蔻:温中燥湿、健脾和胃。

方:①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主治胃寒食少、寒湿困脾;②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中暑。

(九)理气药及方剂

1.理气药:①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②青皮:疏肝止痛、破气消积;③厚朴:行气燥湿、降逆平喘;④枳实:破气消积、通便利膈;⑤香附:理气解郁、散结止痛;⑥木香:行气止痛、和胃止泻;⑦砂仁:行气和中、温脾止泻、安胎;⑧槟榔:杀虫消积、行气利水。

2.理气方:①橘皮散:主治马伤水腹痛起卧;②越鞠丸:主治由于气、火、血、痰、湿、食(六郁)所致的肚腹胀满、嗳气呕吐、不消等属于实证者。

(十)理血药及方剂

1.活血祛瘀

药:①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②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止痛、养血安神;③桃仁:破血祛瘀、润燥滑肠;④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⑤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肿;⑥王不留行:活血通经、下乳消肿;⑦赤芍:凉血活血、消肿止痛;⑧乳香:活血止痛、生肌;⑨没药:活血祛瘀、止痛生肌。

方:①桃红四物汤:桃仁、当归、赤芍、红花、川穹、生地;主治血瘀所致的四肢疼痛、血虚有淤、产后血淤腹痛、血淤所致的不孕症;②红花散:主治产后料伤五攒痛(即:蹄叶炎);③生化汤: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肚腹疼痛;④通乳散:主治气血不足、经络不通所致的缺乳症。

2.止血

药:①三七:散瘀止血、消肿止痛;②白及:收敛止血、消肿生肌;③小蓟:凉血止血、散痛消肿;④地榆:凉血止痛、收敛解毒;⑤槐花:凉血止痛、清肝明目。

方:①槐花散:主治肠风下血、血色鲜红、粪中带血;②秦艽散:主治热积膀胱、弩伤尿血。

(十一)收涩药及方剂

1、涩肠止泻

药:①诃子:涩肠止泻、敛肺止咳;②乌梅:敛肺涩肠、生津止渴、驱虫;③肉豆蔻:收敛止血、温中行气;④石榴皮:收敛止泻、杀虫;⑤五倍子:涩肠止泻、止咳、止血、杀虫解毒。

方:乌梅散:乌梅、干柿、诃子肉、黄连、郁金;主治幼驹奶泻、湿热下痢。

2.敛汗涩精

药:①五味子:敛肺、滋肾、敛汗涩精、止泻;②牡蛎: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敛汗涩精;③浮小麦:止汗;④金樱子:固肾涩精、涩肠止泻。

方:①牡蛎散:主治体虚自汗;②玉屏风散:主治表虚自汗及体虚易感风邪者。

(十二)补虚药及方剂

1.补气

药:①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生津;②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利水退肿;③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暖和药性;④山药:健脾胃、益肺肾;⑤白术: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方:①四君子汤: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主治脾胃气虚;②补中益气汤:主治脾胃气虚及气虚下陷(子宫脱垂);③生脉散:主治暑热伤气、气津两伤。

2.补血

药:①当归:补血活血、活血止痛、润肠通便;②白芍: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养血;③熟地黄:补血滋阴;④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安胎。

方:四物汤: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主治血虚、血淤。

3.助阳

药:①肉苁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②淫羊藿:补肾壮阳、强筋骨、祛风除湿;③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④巴戟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⑤补骨脂:温肾壮阳、止泻。

方:(1)肾气丸:六味地黄丸加附子,肉桂;主治肾阳虚衰;(2)巴戟散:肾阳虚衰:(腰跨疼痛,后肢难移,腰脊僵硬等)

4.滋阴

药:(1)沙参:润肺止咳,养胃生津;(2)麦冬:清心润肺,养胃生津;(3)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4)枸杞子:养阴补血,益精明目;(5)天冬:养阴清热,润肺滋阴;(6)石斛:滋阴生津,清热养胃。

方:(1)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萸肉,山药(三补),泽泻,茯苓,丹皮(三泄);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潮热盗汗,腰膝瘘软无力,耳鼻四肢温热等;(2)百合固金汤:主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燥咳气喘,痰中带血等。

(十三)平肝药及方剂

1.平肝明目

药:(1)石决明:平肝潜阳,清肝明目;(2)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方:决明散:主治肝经积热,外传于眼所致的目赤肿痛,云翳遮睛。

2.平肝息风

药:(1)天麻:平肝息风,镇痉止痛;(2)钩藤:息风止痉;(3)全蝎: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4)蜈蚣: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5)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疏散外风方:(1)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主治歪嘴风。

平息内风方:(1)镇肝息风汤:主治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的口歪眼斜,转圈,抽搐等。

(十四)外用药及方剂

1.外用药:(1)冰片:宣窍止痰,消肿止痛:(2)硫磺:外用解毒杀虫,内服补火助阳;(3)硼砂:解毒防腐,清热化痰;(4)雄黄:杀虫解毒:(5)石灰:生肌,杀虫,止血,消胀;(7)白矾:杀虫,止痒,燥湿祛痰,止血止泻。

2.外用方:(1)冰硼散:冰片,朱砂,硼砂,玄明粉;主治舌疮;(2)青黛散:主治口舌生疮,咽喉肿痛;(3)桃花散:陈石灰,大黄;主治创伤出血。

      二、针灸          (一)、猪的针灸穴位    

头部穴位

1、天门感冒,脑黄,癫痫,中暑,破伤风。

2、鼻梁(鼻中)感冒,咳嗽,肺黄,脾胃不和,热性病。

3.山根(人中)中暑,感冒,肺黄,脾胃不和,昏厥,痹证,脑黄,热性病。

4.耳尖(血印)中毒,中暑,感冒,脑黄,肠黄,脾胃不和,热性病。

5.玉堂脾胃不和,口疮,肠黄,热性病。

躯干及尾部穴位

6.六脉脾胃虚弱,便秘,泄泻,跳肷,风湿症。

7.百会(千金)最后腰椎棘突与第一荐椎之间的凹陷处正中,1穴。风湿症,后躯瘫痪,大、小便闭结,痉挛抽搐,脱肛。有强壮作用。

8.断血(天平)尿血,便血,衄血,阉割后出血等。

9.尾根便秘,脾胃不和,冷拖杆,热性病。

10.尾尖中暑,感冒,风湿症,肺黄,脾胃不和,饲料中毒,腹痛。

11.后海(交巢)泄泻,便秘,脾胃不和,脱肛。(注射疫苗等)

12.莲花[穴位]肛门脱出的直肠是穴。脱肛。

13.膻中(理中)肺黄,咳嗽,气喘。

14.三脘(上脘、中脘、下脘)泄泻,胃寒,腹痛。

肢蹄部穴位

15.抢风(肱俞)为针治前肢疾病的主穴,如前肢风湿,前肢闪伤,桡神经麻痹等。

16.涌泉(前肢)、滴水(后肢)五攒痛,四肢风湿,扭伤,热性病,中毒,中暑,感冒。

17.八字(蹄头)作用同涌泉穴。四肢风湿,扭伤,中毒,中暑,感冒,腹痛。

18.七星(曲尺)跳跳病,风湿症,腕肿,前肢瘫痪。断奶前的仔猪常用此穴。

19.大胯后肢风湿,闪伤,瘫痪。

20.后三里脾胃不和,肠黄,仔猪泄泻,腹痛,后肢瘫痪。

      (二)牛的针灸穴位

头颈部穴位

1.天门感冒,脑黄,癫痫,破伤风。

2.山根(人中)中暑,感冒,咳嗽,腹痛。

3.通关(舌底、知甘)口疮,束颡黄,木舌症,中暑,脾胃不和;春季开针洗口尚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4.顺气(嚼眼、垂津)脾虚不磨,瘤胃臌气,感冒,眼病(结膜炎、角膜炎等)。

5.太阳中暑,感冒,肝热传眼,睛生云翳。

6.颈脉(大脉、鹘脉)中暑,中毒,脑黄,肺黄,五脏积热,肺风毛燥。

躯干及尾部穴位

7.百会(千斤、千金)

[穴位]背中线上,第六腰椎棘突与第一荐椎之间的凹陷中,1穴。

[主治]腰胯风湿,腰胯闪伤,肾虚,后躯瘫痪,阴道脱,子宫脱,脱肛,胎衣不下,脾胃不和。

8.脾俞(连贴)肚胀,积食,泄泻,便秘,腹痛,脾胃虚弱。

9.肺俞肺黄,肺胀,咳喘,感冒。

10.肷俞(饿眼)急性瘤胃臌气。

11.后海(交巢)

[穴位]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中,1穴。

[主治]久痢泄泻,便秘,脱肛。

肢蹄穴位

12.中膊(肩井、撞膀)前肢闪伤,前肢风湿,肩关节炎,肩胛上神经麻痹。

13.抢风(中腕)同中膊穴。

14.胸堂胸膊痛,脱膊,中暑,五脏积热。

15.涌泉(前肢)、滴水(后肢)五攒痛,四肢风湿,扭伤,热性病,中毒,中暑,感冒。

16.八字(蹄头)同涌泉穴。四肢风湿,扭伤,中毒,中暑,感冒,腹痛。

17.大胯后肢风湿,闪伤腰胯,瘫痪,后躯神经麻痹。

18.肾堂外肾黄,后肢闪伤。

19.掠草掠草痛,后肢风湿。

      (三)马的针灸穴位

头颈部穴位

1.大风门破伤风,脑黄,脾虚湿邪,心热风邪。

2.开天排出虫体。浑睛虫。

3.分水冷痛及其他腹痛,黑汗风,歪嘴风,中暑,鼻出血。

4.玉堂胃热,口疮,上腭肿胀。

5.通关(舌底)木舌症,口疮,中暑,胃热,感冒。

6.太阳肝热传眼,肝经风热,中暑,脑黄。

躯干及尾部穴位

7.大椎: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的凹陷中,一穴。咳嗽,气喘,癫痫。

8.断血各种出血。

9.百会

[穴位]背中线上,第六腰椎棘突与第一荐椎之间的凹陷中,1穴。

[主治]腰胯风湿,腰胯闪作,虚劳,后躯瘫痪,感冒,不孕症,尿闭,淋证,破伤风,脾胃不和,泄泻。

10.脾俞胃冷吐涎,腹胀,结症,泄泻,冷痛。

11.带脉肠黄(炎),冷痛(肠痉挛),中暑。

12.后海

[穴位]肛门与尾根之间的凹陷中,1穴。

[主治]久痢泄泻,便秘,脱肛,直肠麻痹。

13.莲花

[穴位]肛门脱出的直肠是穴。只有脱肛时才称莲花。

[巧治]用温水清洗脱出的直肠,剪去坏死粘膜,并以2%的明矾水或盐水、硼酸水冲洗,再以圆利针或毫针多点针刺后,涂上植物油,缓缓整复;并用烟包缝合法缝合肛门(缝合的具体方法见外科疾病)。

[主治]脱肛。

肢蹄部穴位

14.肺攀同肺门穴。

15.抢风肩关节闪伤,肘关节闪伤,前肢风湿,桡神经麻痹。

16.肩井前肢闪伤,前肢风湿,肩关节炎,肩胛上神经麻痹。

17.夹气

[穴位]前肢腋窝正中,左右侧各1穴。

[巧治]站立或侧卧保定,屈曲患肢腕关节,并向后上方牵引,首先消毒穴位;然后切开皮肤,取消毒好的夹气针,从皮肤切口向后上方(抢风穴方向)刺入达肩臂部约20~25cm;针拔出后,用双手将患肢向前、后、外方摇动数次;最后严密消毒针孔。

[主治]里夹气。

18.胸堂胸膊痛,前肢闪伤,前肢风湿,五攒痛,中暑,心经积热。

19.蹄头五攒痛,缠腕痛,蹄头痛,冷痛,结症,中毒,中暑。

20.大胯后躯风湿,闪伤腰胯,后躯神经麻痹。

21.肾堂外肾黄,五攒痛,后肢闪伤,后肢风湿,掠草痛。

22.后三里脾胃不和,肠黄,腹痛,后肢风湿,掠草痛。

      (四)犬的常见病配穴位

1.中暑血针(耳尖、尾尖穴)白针(水沟、大椎)

2.休克白针(水沟穴);血针(山根、耳根穴)

3.肺炎白针(肺俞、大椎穴);血针(耳尖、尾尖穴)

4.肚胀电针,白针(双侧关元俞穴);白针(关元俞、大肠俞、脾俞)

5.便秘电针(双侧关元俞穴);白针(关元俞、大肠俞、脾俞)

6.腹泻白针(脾俞、后海、后三里穴)

7.风湿症白针,电针(大椎、悬枢、肩并、百会穴)

8.椎间盘突出白针电针(百会、尾根、后三里、趾间、天门、身柱)

9.桡神经麻痹白针(抢风、前三里、郗上、外关穴);电针(抢风穴)

10.瘟热后遗症抽搐电针(山根、翳风、抢风、百会穴)

          

元牧教育畜牧兽医培训领军企业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手术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需要花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hbyx/4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