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患病影响 >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4诊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4诊



中医实践技能操作4诊

望诊的内容、方法

(1)内容:全身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面、五官、躯体、四肢、2阴、皮肤)、望舌、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

(2)方法:

1在充足的天然光线下或日光灯下。

2充分暴露受检部位。

3熟习各部位组织和内在脏腑经络的联系。

4四诊合参,综合判断。

望小儿指纹

(1)方法:家长抱小儿面光,医生左手拇指、食指握住小儿食指末端,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掌侧前缘,从指尖向指根推擦数次,力度适中,使指纹显现(适于3岁之内小儿)。

(2)临床意义:食指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

正常

指纹隐显于食指掌侧前缘,掌指横纹附近,其色浅红略紫,粗细适中。

异常

纹位

小儿指纹由风关→命关→气关,为病邪加重。

指纹直达指端为“透关射甲”,属预后不良,病属凶险。

纹色

鲜红→外感表证、寒证。

紫红→里热证。

青色→疼痛、惊风。

紫黑→血络瘀闭、病危。

晃白→脾虚、疳积。

望神的内容

(1)反应在眼光、色泽、神情、体态,其重点在视察两目。

(2)分类

得神(有神):精气充盛,体健神旺,属健康或病轻。

少神(神气不足):精气不足,机能减退,属虚证或恢复期病人。

失神(无神)

精亏神衰→精气大伤,性能衰退,属慢性病、久病、重病。

邪盛神乱→急性,属邪实病人。

假神:病属危重。

神乱:

(1)焦虑恐惧→虚证、脏躁。(3)狂躁不安→阳证、狂病。

(2)淡漠痴呆→阴证、癫病。(4)猝然昏倒→痫病。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

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涵蓄,常色又分为主色、客色。

主色:人生来就有。

客色:随季节、气候而有的正常变化。

病色:为昏暗、暴露,病色又分为善色、恶色。

善色:为面色光明润泽。

恶色:为面色枯槁昏暗。

五色主病

1赤色:属热证。

2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

3黄色:属脾虚、湿证。

4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5黑色:属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5轮的内容:可以了解脏腑精气的盛衰。

(1)瞳人:属肾,为水轮。

(2)黑睛:属肝,为风轮。

(3)两眦:属心,为血轮。

(4)白睛:属肺,为气轮。

(5)眼睑:属脾,为肉轮。

望头面的内容:

(1)小儿囟门

1正常:小儿前囟门在12~18个月闭合,后囟门在2~4个月闭合。

2异常:

(1)囟填(隆起)→温病火邪上攻,颅内水液停聚、脑水肿。

(2)囟陷(凹陷)→吐泻伤津,气血不足,或先天肾精亏损、脑髓失充。

(3)解颅(迟闭)→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佝偻病;兼五迟、5软。

①5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

②5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

(2)头形改变:头颅增大(智力低下),头颅狭窄(智力低下),方颅(佝偻病),头摇不自主。

(3)头发异常:和肾气、精血有关;发黄为精血不足,片状脱发为斑秃,青壮年头发稀疏为肾虚或血热化燥,青年白发为肾虚或费心伤血。

望咽喉

(1)正常:其色淡红润泽,不痛不肿,呼吸通畅,发音正常,食品下咽顺利无阻。

(2)异常

1红肿:

①乳蛾→咽部喉核肿痛,黄白脓点易拭去,为肺胃火毒熏蒸,或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②喉痈→红肿高突,吞咽困难。

2成脓。

3溃烂。

4伪膜:白喉,其伪膜坚韧,不容易拭去,重剥出血,易复生,为外感疫邪。

望颈项

(1)外形

1瘿病:颈前喉结处,或大或小、或单侧或双侧,可随吞咽上下移动,为肝郁气结痰凝或水土失调而至。

2瘰疠:颈侧颌下,累累如串珠,为肺肾阴虚或风火时毒引发。

(2)动态

1项强:为风寒侵袭太阳经脉或温病火邪上攻。

2项软:佝偻病或脏腑精气衰竭。

3颈脉搏动:肝阳上亢或血虚重证。

4颈脉怒张:血汗瘀阻或水气凌心。

望皮肤的主要内容:

(1)色泽形态:

1丹毒:患部皮肤焮红热肿,边沿清楚,发于上部为风热化火,发于下部为湿热化火或外伤染毒;发于头面为抱头火丹;发于小腿足部为流火;发于全身,游走不定为赤游丹。

2黄疸:

①阳黄→其色鲜黄如橘皮,为湿热蕴结。

②阴黄→其色昏暗如烟熏,为寒湿郁阻。

③急黄→其色鲜黄如金,为湿热疫毒。

3皮肤干枯:为津液已伤或营血亏虚。

4肌肤甲错:为血瘀日久或肌肤失养。

5肌肤肿胀:为水肿,阳水先由头面先肿,继而全身;阴水由下肢先肿,继而全身。

(2)皮肤病证:

1斑疹:

斑→其色红,点大成片,不高于皮肤表面,抚之不碍手,压之不退色,消弱后无脱屑。

疹→其色红,形小如粟,高于皮肤,抚之碍手,压之退色,消弱后有脱屑,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而至,疹为太阴风热。

2水疱:

白瘖→有晶瘖、枯瘖(湿温病)

水痘→为外感时邪或内蕴湿热。

热气疮→为外感风热或肺胃蕴热

湿疮→为湿热蕴结,复感风邪,郁于肌肤。

3疮疡:

痈→为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

疽→为气血亏虚,阴寒呆滞。

疔→为疫毒、疔毒或火毒之邪。

疖→为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

望舌的方法:

患者呈座位或仰卧位,医生站于患者右边或正前方,在光线充足的自然光线或日光灯下,让患者张口,将舌自然伸出口外,舌尖略向下,舌面展平,舌体放松,但伸舌时间不宜太长,视察顺序由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再看其舌质的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在视察舌苔的有没有、色泽、质地及散布等。

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2)饮食与药物的影响

1使舌苔厚薄、润燥改变。

2染苔:

①牛奶、豆浆可使舌苔变白、变厚。

②花生、瓜子可使舌面附着黄白色渣滓,与腐腻苔相混。

③酸梅与吸烟能构成灰苔或黑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1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

2镶牙:构成齿痕。

用刮舌与揩舌方法鉴别有根苔、无根苔、染苔,并演示刮舌与揩舌的方法:

(1)刮舌:用消毒的压舌板,以压舌板的边沿,用适中的气力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刮之不去或刮后留有污质多为有根苔;若刮之即去,舌体明镜光滑多为无根苔。

(2)揩舌:用消毒的纱布卷在右手食指上,蘸少量清洁水,在舌面上从舌根到舌尖刮三至五次,若纱布上沾有色彩即为染苔,反之则否。

剥落苔与黄腻苔的临床意义:

(1)剥落苔

镜面舌:胃阴枯竭、胃气大伤或胃气将绝,属阴虚重证。

地图舌:属气阴两伤。

类剥苔:属久病,气血不续。

花剥苔:属胃之气阴两伤。

(2)黄腻苔:属湿热、痰热、食积化腐。

如何诊舌下络脉,其内容及临床意义:

(1)方法:让病人张口,舌体向上颚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颚,勿过用力,使舌体自然放松,让舌下脉络充分显现。

(2)顺序:先看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色彩、有没有怒张或曲折等异常改变;在看周围细小络脉的色彩、形态等有没有异常。

(3)正常:其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联机的5分之3,呈暗红色,络脉无怒张、紧束、曲折、增生等,排列有序,且大多数为单支。

(4)异常

舌下络脉短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舌下络脉粗胀、青紫、红绛、紫绛、紫黑等,或舌下细小络脉成暗红或紫色络,或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状结节为血瘀。

望舌质、舌苔的临床意义:

(1)舌质

1舌色:

淡红舌→正常,属病轻。

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寒证)。

红舌→属热证。

绛舌→属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紫舌→气血不顺畅。

2舌形:

老、嫩→老舌为实证,嫩舌为虚证。

胖、瘦→舌胖大为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瘦薄为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刺→为脏腑热极,血分热盛。

裂纹→为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浸。

齿痕→为脾虚、湿盛。

3舌态:

痿软→属气血两虚、伤阴。

强硬→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中风先兆)。

倾斜→中风、中风先兆、暗痱。

颤动→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吐弄→属心脾有热。

短缩→属病重。

4舌下络脉。

(2)舌苔

1苔质:

厚薄→反应邪正盛衰及邪气深浅。

润燥→反应体内津液盈亏输布。

腐腻→腐为食积胃肠,痰浊内蕴;腻为湿浊、痰饮、食积。

剥落→主胃气匾乏,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

偏全→偏为邪聚脏腑、邪气停聚;全为邪气涣散,痰湿阻滞。

真假→病情轻重及预后的反应。

2苔色:

白苔→正常,表证、寒证、湿证;特例(热证:积粉苔、白砂苔)。

黄苔→属里证、热证。

灰黑苔→属阴寒内盛、里热炽盛。

闻诊检查的注意事项:

(1)听声音:要排除周围环境的噪音干扰,包括声音(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蹇)、语言、呼吸、咳嗽、胃肠异常声音(呕吐、呃逆、嗳气、肠鸣)。

(2)嗅气味:注意辨别病体气味与病室气味。

1病体气味:如有机磷中毒的蒜臭味,或消化不良引发的口臭等。

2病室气味:病气充斥病室(病情危重),病室臭气触人(温疫病),病室有血腥气(失血证),病室散有腐臭气(溃腐疮疡),病室有尸臭气(脏腑衰落),有尿臊气(水肿病晚期),有烂苹果味(消渴重证)。

如何诊脉:

(1)体位:让病人呈座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同一水平,手心向上,腕关节下垫一脉枕。

(2)指法

1布指: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左手按右手脉,右手按左手脉,先以中指定关脉,再以食指定寸脉,无名指定尺脉;3指指头平齐呈弓形,以指目按触脉体,布指疏密要和病人身长相适应,小儿用拇指来“1指定3关”。

2运指:分为总按、单按、举法(浮取)、按法(沈取)、寻法(中取)。

3调息:以自己1呼一吸的时间计算病人的脉搏次数。

(3)常脉:脉数为一息四至5至,节律一致;脉形为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为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4)特殊脉

①斜飞脉→脉体从尺部斜向手背,不属于病脉。

②反关脉→脉体位于寸口背侧,不属于病脉。

(5)常脉的生理变异:可因地理环境、季节、性别、年龄、形体、情志、劳逸、饮食、解剖而有所差异;妇女脉象比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象滑数而冲和,临产脉象可在中指中节或本节触及跳动。

按诊的方法:

(1)方法:在充足的自然光下或日光灯下进行,诊前需先选择好适当体位,充分暴露按诊的部位,病人呈座位时,医生面对病人而坐或站立进行,用左手稍扶病体,右手触摸按压某一局部,多用于皮肤、手足、脑穴的医治。病人呈卧位时,全身放松,两腿自然伸直,两手置于身边,医生站于患者右边,用右手或双手对患者脑、腹等某些部位进行按诊,也可让患者曲起双膝,使腹肌松弛或作深呼吸以便于切按。

(2)手法:可分为触法、摸法、按法、扣法。

(3)按肌肤:是以手指或手掌触摸某些部位的肌肤,通过诊察其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皮疹、疮疡等情况,分析对寒热虚实及气血阴阳盛衰的诊断方法。

(4)按虚里:虚里即心尖搏动处,位于左乳下,第四、五肋间,乳头下稍内侧;诊虚里时病人呈座位或仰卧位,医生位于患者右边,用右手手掌或指腹平贴于虚里部,并调理力度,诊其有没有搏动,搏动部位及范围,搏动的强度和节律、频率、聚散等,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疾病的虚实、预后的吉凶,特别当危重病证,寸口脉不明显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觉得不错↓↓↓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hbyx/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