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疾病检查 > 星云大师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

星云大师從佛教各宗各派說到各種修持的方



六祖坛经上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在遐远,佛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禅门里以日常生活的作务中为因缘,而悟道的例子甚多。譬如六祖慧能本身,也是在碓米房中,悟出无念、无相、无住的道理。赵州从谂禅师,参南泉普愿时,曾经担任火头的工作数年,料理大众的饮食。有一天,大众都到菜园工作的时候,突然间听到厨房传来赵州禅师的喊叫声:‘失火了!失火了!’大众紧急地赶到现场,却看到赵州紧闭门牖,任大家如何劝诱,也不出来。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南泉禅师赶到,从窗口递进一把钥匙给赵州,赵州才开门让大众进来,把火扑灭。这则公案是说:吾人内心的无明烦恼的火焰,不是外来的清水可以扑灭的,而是以内在觉悟的力量,才能够熄灭的。

对禅师们来说,禅活生生地充塞于宇宙之间,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就是日常茶饭、如厕沐浴,无一不是般若和禅定的风光。

(2)提起疑情棒喝见性

我们对于一种宗教,希望从它获得一些启示或助益,最基本的态度是要对它起信仰,因此许多的宗教都强调信仰,譬如基督教、天主教说:‘信仰上帝,就能得救。’佛教和其他宗教一样,也注重信心的培养,有了信心,才能深入佛法的大海;有了信心,才能长养求道的根苗。但是佛教不同于其他的宗教,除了重视信心的培养之外,更注意疑问的提起。

平常我们称赞某人很有学问,其实‘学问’就是学习发问的意思。科学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哲学上不少崇高的思想,都是从我们平时引以为常的事物之中产生疑问而发展形成的。譬如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到苹果掉在地上,引起疑问,因此发现地心引力的道理;瓦特看到沸腾的水气,掀开了水壶的盖子,迷惑不解,努力研究,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佛陀未出家前,出游四门,看到人类生老病死的现象,促使他开始探讨痛苦的来源,终于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为宇宙带来了无限的光明。疑问是发明的原动力,真理是不怕探讨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我们对于事事物物,不懂得去发掘问题,启发人类特有的自觉的能力,充其量也不过和其他动物一样,行尸走肉而已。古人说:‘为学,则不当疑处应疑;做人,则当疑处不疑。’疑问如同撞钟一样,力道越大,声音越响;疑问越深,答案越精辟,因此佛教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我们如果对生命的意义,希望有深一层的了解,就必须培养提出疑问的认识。而禅宗的公案对答、参话头的方法,正是提起疑情最高度的表现。

有一位云水僧请教马祖道一禅师说:

‘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招手叫这位云水僧靠近身边来,然后出其不意地以手打他的耳光说:

‘六耳不同谋。’

所谓‘祖师西来意’,是说初祖菩提达摩千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了中国,究竟传来什么的佛法,也就是说佛法的奥义、禅的真髓究竟是什么呢?禅的意思是说佛法的妙意,如同三个人交头接耳商策事情,消息已经不迳而走,宣泄无遗。也就是说佛法的大意书在人人脚下、日用之中,而对方愚痴不明,还追问不舍,难怪要挨打了。禅宗在疑问对答之中,找到了解答,语录问答的方法,遂成为禅宗特有的入道法门。在禅宗,有时候不近情理的打骂喝斥,也是接机的重要方法。譬如有名的德山棒、临济喝,就是以无理的来对待有理,以棒喝去除我们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妄执、我见,以显现清净无染的本性。因此禅的教学法,有时看似混乱,但是混乱中有哲理;有时视如矛盾,但是矛盾中有统一。

有一次,药山惟俨正在禅坐的时候,来了一位行脚的出家人,看到静坐中的禅师就问:‘你在这里孤坐不动,思量一些什么事情啊?’

‘思量不思量。’禅师回答说。

‘既然是不思量,又如何思量呢?’这位行脚僧不放松地追问。

‘非思量。’禅师针锋相对地回答。

这则公案从一般的理论上看,既思量,却又不思量,似乎互为矛盾,其实有它的道理。意思是说:禅虽然不是文字知解,主张言语道断,但是透过文字知解,可以把握禅不可言说处的真髓,也唯有超越知识见解上的执着,才能探骊得珠,体会到真正的禅味。

在禅宗里,寻师访道、参究佛法要意的公案比比皆是,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问答中,不乏幽默的例子。

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禅师座下参学,虽然过了数年,但是都不敢问一句佛法。有一位上座就鼓励他去请教黄檗禅师,临济禅师于是鼓起勇气问黄檗说:

‘请问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话还没说完,就遭到黄檗禅师一顿毒打,临济吓得噤若寒蝉,不敢开口,但是心中的疑团实在不能化解,上座鼓励他再问,于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又去请教黄檗,如此三次,都遭到一顿毒打。临济禅师心里难过,心想:自己和师父没有缘份,我还是到别处去吧!于是向黄檗辞行。黄檗禅师知道临济的心情,就告诉他说:

‘你到大愚禅师那儿参学好了。’

临济到了大愚禅师那儿,大愚就问:

‘你在黄檗那儿学禅,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呢?’

‘我和他无缘,他总是打我。’临济一五一十地回答。

黄檗禅师听了,上前就想打他,但是禅师尚未出手时,临济抢先就掴打师父几下耳光。被打的师父不但不动怒,反而欢喜非常,呵呵地笑了起来。临济不放松,更用脚踢了禅师一下。

这则公案,乍看之下,师父毒打弟子,毫无慈爱;弟子对师父拳打脚踢,实在大逆不道,其实这里面的恩情是无限的。师父打弟子,意思是说:佛法不是嘴皮上的工夫,而是要以身心去实践参究;弟子打师父是说,我已证悟心性上用功的道理,因此以一拳来报恩,再踢上一脚,以表深情。在禅宗里,不但禅坐、作务是修行,甚至挤眉弄眼、打架相骂也是修行。他们愉快地工作、愉快地商量、愉快地相打,其用意是借着棒喝,打碎我们的无明烦恼,呵斥我们的迷妄执着,而收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大机大用。

(3)打坐观心坐断乾坤

透过禅定的工夫,以显发我们的真如佛性,自来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禅观的实践,佛陀在世的时代,早已普遍地盛行于当时印度一般的思想界,譬如六派哲学的瑜伽派、数论派等,都非常注重禅定。佛陀本身未证悟之前,也曾经过六年禅定工夫的训练,最后在金刚菩提座下,进入无上甚深的禅定之中,终于夜睹明星,而证悟因缘生灭的真理。因此佛陀的成等正觉,和禅坐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坐是吾人彻见本性的要门。

达摩祖师西来东土的时候,曾经独自一人在嵩山顶上面壁九年,在静静的禅坐中,静静地渡过了他的一生,从身体的力行实践之中,细细地咀嚼禅的真髓本味,并且把禅的醍醐妙味,遍洒于中国全土。因此宋朝的宏智正觉禅师赞叹他说:‘寥寥冷坐少林,默默全提正令。’

宋朝的天童如净禅师受到禅坐思想的影响,极力提倡坐禅,首先提出‘只管打坐’的见解,日本的道元禅师跟随他学禅,遂将禅师的思想移植于东瀛,而开创日本曹洞宗‘只管打坐’的独特门风。除了如净、道元两禅师的提倡打坐之外,当时更有宏智禅师提倡‘默照禅’,主张端坐内观自性,以彻见诸法的本源。由于如净、宏智等人的推弘,中国的禅风,遂从六祖慧能以来,一向注重观照本性的心证,一变而为在‘赤肉团’上用功夫的身行,打坐于是成为禅门入道不可缺少的实践方法。

其实禅定的注重,并不限于佛教,平时我们劝人要冷静,慌乱的心冷静下来之后,才能好好的思考问题;这好比一池混浊的潭水,投人一颗明矾,池水则清澈干净一样。事实上,冷静就是禅定工夫的表现。儒家的大学上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荀子也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为达到‘虚、壹、静’的寂静世界,这一切都说明了静虑的修持,是我们安身立命的重要行门。佛教里流行着一则趣谭:

有一位卖豆腐的人,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禅坐中的师父们,威仪庄严,心生敬慕,心想:我也来打坐。因此请求纠察师父让他随喜参加,他进入禅堂之后,放下一切杂念,专心一意的打坐。过了一支香的时候,他如获至宝地发出欢呼说:

‘我终于想起来,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块豆腐钱,还没有还给我。’这位卖豆腐的人,只静坐了一会儿的时间,就收到如此的妙用,何况入于甚深的禅定之中,其所显发的智慧,自不待言了。打坐,开始的阶段,能使身体感到轻安愉快,心里柔软笃实。功夫深了,忘失身心、世界的时候,觉悟的道路自然开启。我们只要用工夫,等到心湖的波浪静止了,自然能够涌现出朗朗的明月;纷乱的念头平息了,清明的灵性自然显现出来。

如净禅师在他的语录上说:参禅为身心脱落,不用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只管打坐始得。坐禅不是沉思瞑想,更不是呆默无为;坐禅有别于诵经拜佛,坐禅的人要抛弃万尘,心无旁骛,一心以禅坐为最高无上的安乐法门,仿佛回归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稳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遨游于法界性海之中。

禅坐最终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脱落,把我们虚妄的分别心脱落尽净,甚至连佛、觉悟的世界也荡涤无遗,禅师们在寂寂的古刹、袅袅的烟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将他们的生命投注于禅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动荡的身心、虚妄的世界坐断消灭,在永恒无限的静坐中,将清净的本心,流入无限的时空,而达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脱自在的境界。

(三)禅坐的方法

我们如果想享受禅悦的妙味,应该实地去打坐,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打坐经验久了的人,不管林下水边、岩洞冢间,都能够安然入定;但是初学的人,最好选择在室内,远离吵杂的地方,比较能够收到效果。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以免刺眼;也不可太暗,以防昏睡。最好能摆设佛像,燃香供佛,以摄心提念。坐禅的位置,避免直接通风,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

除了环境之外,饮食、衣着也要注意。吃完饭一小时之内,不好打坐,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肠胃,此时打坐,既不合乎生理卫生,并且容易昏沉。饮食不可过饱,也不可太饿,最好七、八分饱。衣着方面要宽松、舒适、柔软,以免妨碍血液循环。睡眠要充足,以免昏沉入睡,浪费宝贵时间。

上面的预备工作都齐全了,则可以开始打坐。禅坐普通分为三大阶段,即调身、调息、调心,经典上有说明,尤其智者大师的‘小止观’有详尽的解释,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现在我仅简单地把其中的方法介绍给各位。

调身方面首先要盘腿,盘腿分为单盘和双盘。单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或者把右腿放在左腿上,佛教称之为半跏趺坐。双盘就是把左腿放在右腿上,再把右腿放在左腿上,相反也可以,佛教称之为全跏趺坐。如果无法双盘,单盘也可以,万一单盘也盘不起来时,也可以将两脚交叉架住。盘腿可以使浮乱的身心静止下来,仿佛巨大的树木植根大地一般,容易进入禅定的境界。

腿盘好了,双手要结手印,先将右手仰放于肚脐下,左手放置在右手上,两拇指轻轻相柱,两手臂自然紧贴腋下,此称为结‘法界定印’。这种手印可以使左右气血,相互交流。盘坐时背脊要挺直,但也不可过度生硬。背脊挺直,可使五脏六腑顺畅运行,促进身体健康。两肩要平张,不可左右倾斜;颈项要紧靠衣领,保持从侧面看耳朵和肩膀成一直线的姿势,下巴要收进来,嘴轻轻地闭着,舌尖抵住门牙上龈的唾腺,以促进消化。初学着眼睛最好微睁,注视着座前二、三尺的地方,以免昏睡。

身体调好了,接着要调呼吸,可以持数息观,从一数至十,数出入的呼吸,使呼吸由粗重急喘而细微平和,如游丝一般,若有若无。调身、调息都做好了,最后要调摄心念。我们的心念如野马奔驰一样,不容易控制,但是心念如果不能调制,纵然坐破蒲团,也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持观想,将心念集中于一处,或者观想佛的三十二相好;或者念佛,持咒;或者参公案、话头,只要能够将心念摄住,什么方法都可以。

以上简单地介绍了禅宗的修持方法,禅是无法以语言表达的,禅要亲自于生活中体会,吃饭有吃饭的禅,穿衣有穿衣的禅,待人处事,甚至经商创业也有个中的禅味。香严智闲禅师饱学经论,后来参游山灵佑禅师,一天灵佑禅师对他说:

‘你一向博学多闻,问一答十,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智闲禅师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就对禅师说:

‘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

‘如果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的,甚至怨恨我。’禅师拒绝了他的请求。智闲禅师一看师父不指示他,很伤心地把所有经典烧毁,哭泣地离开了师父,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似地,思考着这个疑团。有一天在庭园扫地,听到石头打中竹子的声音,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于游山遥拜着说:

‘和尚您实在太慈悲了,假如当初师父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

禅是要自己去心领神会的,我祝福各位能够找到你们自己的答案。

五、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1)玄奘大师

家户喻晓的唐朝三藏大师玄奘,西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槃、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印度那兰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

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于门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宗的论说驳倒的话,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见一斑。大师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极尽盛况。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钜、功不可没的高僧。

(2)窥基大师

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唯识宗的弘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

‘笑话!我怎么会出家呢?’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心,但仍然趾高气扬地说: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师,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见大师在唯识学上地位之重要。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唯识宗的要义

(1)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一般人讲第六感,佛教并不使用这个名词。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像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嗔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薰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乃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2)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我举圆瑛法师过去的遭遇向各位说明。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罄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的太太一看,吓晖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识的作用

唯识的心识,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并且仿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航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大师之一的鸠摩罗什,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像顶帽子的大罄,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罄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罄,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闹!那是铜的罄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宇宙的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识藏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心情愉快的时候,天上一轮皎月,真是诗情画意!行窃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讨厌,反而怪月儿不作美,破坏他的好事。假如一个是你心爱的对象,会觉得她比西施还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欢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样一个人,有了爱意,就觉得对方美如天仙;没有爱意,甚至由爱生恨时,觉得对方奇丑无比;既无爱意,也无恨意,觉得对方只不过是个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罢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的话,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两腿酸麻,没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心甘情愿,一切也就不以为忤了,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

(三)唯识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识宗的修持方法,修持应具备一些什么态度,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如果想悟入唯识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万有,皆由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的真理,应该具备四种力:

(1)因力

什么叫因力呢?凡事必须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产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识的果位,先要培养修观唯识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来说,要多闻薰习,就是要常常听闻佛法的意思,种下好的因缘种子。

(2)善友力

所谓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学佛法,亲近一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善知识,应该要虚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导。善知识的薰陶,能使我们增加求道的信心与力量,修学上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以进入唯识的境界。

(3)着意力

所谓着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解,对佛坚信不移,永不退转。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字面上去加以解释,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了解。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要深一层地去认识,肯定它的立论,而不轻易改变对佛法的信心。这种由思想而产生信仰,由信仰而引发力量的过程,就叫着意力。有了着意力之后,任凭别人批评毁谤,仍能屹立不摇,毫不转移。譬如有人批评我们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们扪心一问:迷信也很好,比什么都不信好多了。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至少还有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

其实所谓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讲条件,不加辨别而信仰宗教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

我们对于维护世间的公理、社会的正义,也要有毫无条件的道德勇气。当我们一切抱持著「我不为什么’时,就能择善固执,勇于为真理牺牲。假如心中存着条件,面对牺牲时,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飞曾说:‘假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谓不要钱、不怕死,就是一种为维护真理而执着不放的迷信。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以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有时不妨抛开条件,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况且迷信不见得是坏事,如果对真理能产生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对自己所信仰的立论确信不变之外,并且要时时守护住它,经常思维,才能逐渐与身心相应。同时,要能担当,担当起宏法的责任,担当起救护群伦的责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唯识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识论》里,分有五个阶位,在这里只能作很简单的介绍:

1.资粮位:就是菩萨发坚固菩提心,欲求无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万行等种种福德、智慧,以作为成就佛果的资粮,也就是修学世间有漏的福德因缘,诸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响应仁爱计划、小康计划等等善行,抱着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广植福德,积集资粮。

2.加行位: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经具备了福德资粮,进入到菩萨十回向满心,需要再进一步迈向菩萨十地的第一极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厂赶制产品,必须连夜加班,一气呵成;又好比打铁必须趁热,加紧工夫,炼铁成钢。

3.通达位:到此阶位已能体会唯识真性,通达真如,可以说见道了,一般说的分证法身菩萨,就是指这个阶位。

4.修习位:这一个阶位就是修道位,从通达位进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证悟唯识理,此一阶段要经过十地位,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5.究竟位:菩萨修至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种子,证二空理,转烦恼障得涅盘,转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达到究竟解脱。

以上我们对唯识作了简略地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识」。「识」是什么?识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如果我们来生希望出生做什么,今世就必须将我们的心识着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来生就有希望投胎为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乐,则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举出一些方法,以供给大家参考,其实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佛教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是修学唯识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识学实在太专门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学习,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就能转凡夫为圣人了。

六、三论宗的修持方法

(一)三论宗的祖师

三论宗是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以及提婆菩萨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这三部论典都是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因此中国的三论宗,应以鸠摩罗什大师为初祖。罗什之后,有僧肇法师等人弘扬般若思想,至第六祖为嘉祥吉藏大师,由于大师对三论宗的弘扬最为用力,集三论宗之大成,所以也有人尊奉嘉祥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的祖师。

大师七岁就跟随法朗法师出家,当时适逢隋朝末年,政局动乱不安,因此避乱到越州嘉祥寺,讲经说法,著作论疏,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嘉祥大师。他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十多次,其它如《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都曾大力宣扬,著作有四十多种,不下一百余卷,被誉为文海。

(二)三論宗的要義

1.空不礙有:三論宗的立論,是破邪顯正,以緣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妄執。三論宗的性空,不是否定現象界的一切假有而說空,而是在萬法常體上,觀察其無自性之空。一般人難以接受性空的道理,常人所了解的空,是空空如也的空,是什麼都沒有的空。一般人的觀念裡,有和空是互相對待的,有的不是空,空的不是有。依三論宗所講的空義,我們所說的有不是真有,我們所說的空也不是真空。根據三論宗的論說,空才能有,不空就沒有,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所以成就有的要因。

坽有依空立:世界上的萬有究竟安住在那裡?「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有空間才能成就各種因緣,沒有空間,我們如何立足?皮包不空,東西往那裡裝?鼻子不空,如何呼吸?口腔不空、耳朵不空,甚至毛細孔不空,人就無法生存了!我們的生命所以能夠維繫,最主要是有無限的空間,由此可知有是建立在空的上面,真空才能生出無限的妙有。

夌緣起性空:一般人所認知的有,不是真有,而是因緣和合的假有。譬如我們身上的衣服,它是棉花的種子,加上土壤、陽光、空氣、水分等種種因緣條件,施以人工,才提煉為棉紗,製作成衣服。棉紗、衣服,本來為空。它的生成是依靠種種因緣的聚合而生,故不能自生;將來破敗了,也因為種種因緣的分散而壞滅,故不能自滅。衣服本身不能自生自滅,只是依因緣而假生假滅,因此沒有自性,既然無自性,所以為空。

既然諸法為空無自性,故其生滅乃暫時的假生假滅,換句話說,諸法本來不生不滅。如《般若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世界一切諸法,都是因緣所生,不是真有,自性本空。諸法雖然和虛空一樣無自性空,但是又假借全宇宙的關係因緣和合而成,從暫時存在的現象界則說緣起,從本無自性的實體界故言性空,因為緣起,才顯其性空,因為性空,所以能緣起。因此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真空中才能生出妙有。

2.以空為樂:一般人都歡喜有,如有福、有財、有功名富貴等等;假如說空呢?就覺得不如意了。其實空才是真實不滅,才是永恆存在,從空中所建設的有,是永恆無限的人生。

我一向的人生觀即是:以退為進的人生觀、以無為有的人生觀、以空為樂的人生觀、以施為捨的人生觀、以眾為我的人生觀、以教為命的人生觀。

凡事只要不執著,一切都為我們所享有。無我和空,有無限的妙意,無我才是真實,真空才是妙有。這種以空為樂的道理,在闡明空理的經典如《金剛經》、《心經》等,都有精闢的說明,只要慢慢薰習修學,有朝一日,必定能夠成就以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空樂。

(三)如何修學空觀

在中國的文字中,空和無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梵文經典上,空與無的解釋卻是大不相同。無是沒有,什麼都沒有,而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指諸法自性了不可得,因此稱為空。空並不否定現前存在的一切假名有,空也不妨礙假名有的存在,進一步說,有了空才能假名有。

對於空理,如果能以堅定的信念加上逐漸修持,就可以次第觀我空與法空。修持我空觀,最好的方法是修學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等四念處法門;修學四念處,對於生命的妄執愛著,會慢慢降伏減低,去除我愛、我慢、我見、我痴,而悟身空。

六祖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不生滅。」經典上亦說:「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謂法空觀,即觀察諸因緣所生,不生不滅的空性。具備此空性正見之後,再修「止」成就,破除一切妄執,然後進一步修「慧」,證得般若智慧。由止而觀,由定而慧,這個步驟,即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止,叫「有分別影像」的觀察。其次仍以無性空為所緣而修定,這是深一層的定,安住於定中以後,再修觀察,也是以無性空為所緣,然後觀心純熟,心虛明顯,清淨無染如離去一切雲翳的太虛空。從此觀力重發輕安,就是修觀成就。然後,止觀雙運,不必用心著意,自然以無分別觀慧,能起無分別住心;以無分別住心,能起無分別觀慧,止觀均等,定慧等持。最後,空相脫落,而證入勝義--涅槃空寂法性之中,般若無分別智於是全體展現無遺。

七、淨土宗的修持方法

(一)念佛法門的殊勝

中國的淨土宗,從廬山慧遠倡導淨土思想,歷經北魏曇鸞、唐朝善導、道綽、慈愍等大師的推弘,隨著時代的遷移,愈為後代人所喜愛。淨土宗和禪宗一樣,為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為深遠的宗門。

提到念佛,千萬不可存著輕慢馬虎的心理,認為念佛很簡單,只要不斷的念下去就行了。如果我們念佛時雜念紛飛,念得不純熟,念得不懇切,即使念一輩子的佛,也不能與阿彌陀佛心心相印。

念佛,不只是老公公、老婆婆的專利品,在物質充斥、生活繁忙的今日社會裡,人人皆應修持念佛法門,讓心靈有一片安謐的園地。念佛法門,不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持,是各種修行法門中,最方便的一個法門。

有一位姓王的鐵匠,平時以打鐵為生,勤修念佛法門。他每天工作的時候,手中拿著笨重的鐵鎚,每打一下鐵,口裡就喃喃念道:「阿彌陀佛!」幾年的光陰過去了,有一天他站立在烘燒鋼鐵的火爐旁,說出下面的偈語:「叮叮噹噹,久鍊成鋼;時辰已到,我往西方。」手裡還握著鐵鎚,人卻往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可見其念佛之專心。

我們平時無論是在家燒飯、洗衣,或是出門在外,行住坐臥皆可念佛。等人的時候可以念佛,時間容易打發,也不會感到心煩氣躁無法忍耐;生氣的時候,一聲「阿彌陀佛」,一場風暴化於無形;見面的時候,一句「阿彌陀佛」,換來美麗的笑容。阿彌陀佛,這一句萬德洪名,包含有無限功德,一句阿彌陀佛,是如此的方便,時時都可稱念修持,都可收攝放逸的身心。

(二)不同心境的念佛方法

古來因為念佛而得道的人,如過江之鯽,無法勝數。以下列舉幾種念佛的方法:

1.要歡歡喜喜的念:念佛目的在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要觀想此去極樂世界,蓮華化生,不再受生老病死的痛苦;住的是黃金鋪地、七寶裝飾的亭台樓閣;相處的人是諸上善人等大善知識,可以互相切磋請益,並能親聆彌陀說法。人生還有比此更快樂的事嗎?如此觀想,心中的法喜越深,嘴裡就不知不覺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綿綿不斷地持念佛號。要念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發出至心的微笑。像這樣念得心念純淨、熱情洋溢,必能收到極大的效果。

2.要悲悲切切的念:世俗的痛苦,莫過於死別。我們念佛也要如此,彷彿自己親愛的人死了,以極度哀傷悲泣的音調,稱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好比失去依怙的孤兒,找尋依靠一般,悲切地稱念佛名。如果仔細思考自己從無始以來,沉淪在生死大海之中,頭出頭沒,永無出期,遍歷輪迴之苦,或牛胎馬腹,或披毛戴角,或地獄餓鬼,火湯血池,刀山劍樹,受盡無量的痛苦,什麼時候才能出離呢?思憶及此,怎不悲痛欲泣?在痛苦的深淵裡,只有仰賴阿彌陀佛慈悲救拔,才能脫離苦海,躋登極樂國土,又怎能不感激而涕零呢?如此悲悲切切的念佛,我們的心便很容易和阿彌陀佛的心相應。

3.要空空虛虛的念:我們生存的世界,是多麼的虛妄不實,我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成,唯有一句阿彌陀佛才是究竟的歸宿。「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要心無罣礙,一心稱念佛號,念到頭也沒了,手足也沒了,天地粉碎了,世界不存在了,悠悠揚揚、飄飄渺渺,只有一句阿彌陀佛,如遊絲般充塞於整個宇宙虛空。

4.要誠誠懇懇的念:一想到阿彌陀佛的慈悲,無邊的願力,攝受十方一切眾生,不禁油然生起虔誠的恭敬心,唯願在您無量光明照耀下,一切眾生早日得度。我們要以如此虔誠恭敬的心,至誠懇切地稱念佛號,頂禮聖像,藉此也可加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所謂「禮佛一拜,福增無量;念佛一聲,罪滅河沙。」

所謂「人有誠心,佛有感應」,念佛、拜佛只要抱著至誠心,專心一意地禮拜,自然會有感應。

(三)修持淨土應有的觀念

修持淨土法門的行人,應該具備的觀念,是發大菩提心,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願心,來稱念佛號,才能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應。《觀無量壽佛經》上說:修持淨土法門應該具備三心--1.至誠心。是為了生死而求生彼國,不是為求名聞利養而現精進相的心。2.深心。對阿彌陀佛因地所攝受一切眾生的四十八大願,毫不懷疑,抱著磐石不轉移的信心,專心一意地稱念彌陀聖號,以仗著佛力的加被護持而往生極樂。3.迴向發願心。從自利方面說,將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智慧、功德資糧,全部發願迴向往生西方;從利他方面說,則將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願所有的有情眾生都能往生極樂淨土。

八、天台宗的修持方法

開創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二十二歲時,前往光州大蘇山,親近慧思禪師,苦練精修法華三昧。有一天,持誦《法華經》至〈藥王品〉的諸佛同讚言:「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的經文時,豁然大悟,心境明朗。慧思禪師讚歎:「非汝勿證,非我莫識……」師徒相許之情,溢於言表。證得法華三昧以後,得無礙辯才,講解佛法妙義,口若懸河。智者大師講說《法華經》時,僅僅一個「妙」字,就解說了三個月,將佛法大意完全發揮在妙字之中,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談妙」。

智者大師感到聞法的人多,證悟的人少,恐怕佛法流於文字知解,無法久傳於世。三十八歲的時候,進入天台山,進一步修持法華圓頓一實的中道,從法華三昧的禪定工夫至止觀雙修的境界。

大師證悟以後,前往金陵,於光宅寺講《法華文句》,創建玉泉寺,著作《法華玄義》、《摩訶止觀》,教理、實踐兼備,闡揚《法華經》的奧妙,建立了天台教學的體系,世上稱此三書為天台三大部。由於智者大師以《法華經》為依據,而開展一宗之教說,因此也稱此宗為法華宗。

(一)教觀雙美

所謂教觀雙美,教指教理,觀是修行,就是理論和實踐兼備,解行並重的意思。從天台宗的立場來看,大乘八宗之中的唯識、三論、華嚴宗等,偏重理論,屬於教相門,而禪、淨、律、密等宗,注重修行,屬於觀心門。此二者皆有所偏廢,只有天台宗有教理又重修行,教相門和觀心門兩者兼備,最為圓融,因此自稱為教觀雙美。

綜觀天台宗「教觀雙美」的思想,在教義、理論方面,乃將法界的實相、眾生的法性,攝入整個組織體系,而發展成一圓融無礙的思想架構,譬如有名的五時八教的教判,即為教相門。在修行、實踐方面,是智者大師依據他在大蘇山所證的三昧,並融和在天台山修頭陀時的妙悟,而開顯出止觀法門的修道體系。如一念三千、一境三諦,即為觀心門。教相門和觀心門,好像鳥的雙翼,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實際而言,天台宗的教學特色,確實是值得讚美。譬如天台三大部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其主重玄義及消文四意的解經方式,成為千百年來研究貫穿經意,講經說教的最好典範。智者大師的《摩訶止觀》,不只是天台家觀心法門的至寶,也是修禪定、智慧的聖典,甚至小部的《小止觀》、《六妙門》,也是禪修必備的良書。可以說天台宗,不論在教理、或觀心,確實都已具足了完備的教學體系。

(二)思想理論

天台教學的本質,在解明中道實相的奧義。智者大師從兩方面來把握。從絕對的理體來考察諸法者,為三諦圓融;從森羅的現象來認識諸法者,為一念三千。而本體與現象,即三諦圓融與一念三千互相圓融無礙,事中有理,理因事顯,此即天台一乘圓教最微妙的思想--事理相即的「實相論」。

所謂「三諦圓融」,諸法皆具有空、假、中三個真理。空諦即諸法空無自性,沒有實體;假諦即無自性的諸法乃因緣假合而成;中諦是諸法的本體超越空、假對待的絕對實相。此三諦非個別單獨存在,每一諦中具有其他二諦,三者互具互融,因此稱為「三諦圓融」。

「一念三千」是說我們心中的一個念頭,具足三千大千世界的諸法。根據《華嚴經》的說法,宇宙間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而每一法界又見十法界,故為百界。根據《法華經》的記載,每一法界具有十如是,因此百界即具有千如。智者大師將《法華經》的千如,配合《大智度論》的三世間,形成他自己獨特的一念三千的教學。關於十如是、三世間等名相,佛教辭典有詳細的記載,不一一加以介紹,我們只對一念三千的道理稍加說明。

我們的心,真的具有三千大千世界嗎?當我們看到別人有困難,生起憐憫心,幫助他解除危難,這時就和佛菩薩一樣,以慈悲心來救渡眾生苦。當我們春風得意,心平氣和,覺得世間的一切好美,如同置身天堂一般,這就是人天的心。看到山珍海味,食指大動,起了貪愛心,這是餓鬼的心。碰到不如意的事,憤怒填膺,生起瞋恨,這是地獄的心。有時和家裡的人嘔氣,絕食抗議,結果餓壞了身體,沒有力氣做事,這就和畜生一樣愚癡,沒有智慧。一天二十四小時的生活裡,我們的心時而天堂,時而地獄,時而餓鬼,時而畜生,輪轉不停;我們被自己所造作的痛苦,緊緊地束縛著。這些都是一念三千最好的寫照,我們必須努力的是,如何將我們的心拔出於三途的痛苦,而入於佛菩薩的法界之中。

(三)修持方法

1.三種止觀:天台宗最有名的修行方法是三種止觀。何謂止觀?「止」是停止、止息的意思;指停止一切的心念而住於無念之中,摒除一切的妄想,令生正定的智慧。「觀」是觀想、貫穿的意思;是止息散亂的妄想之後,進一步觀想諸法,以發真智,徹悟諸法實相的本體。止是止息一切諸法妄念,為靜態、消極性地不造作,為禪定門。觀是觀想緣境、觀想光明,為動態、積極性地再用功,為智慧門。此二者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為求道者修禪發慧之要門。

在忙碌不停的生活裡,每一天,我們應該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安靜下來,檢討一天的所作所為。一星期中,能有一天、半天獨處的機會,讓身心安靜下來,對工作做一全盤的計畫。一個月,乃至一年之間,能夠撥出幾天的工夫來實踐止觀法門,使我們的人生更上軌道。

佛門裡有很多老和尚,修習止觀,眼睛一閉,既不看,也不聽,甚至寸粒不進,然而其樂無窮。這就是修持止觀所得的法樂,這種住於真理的快樂,是物質的享受無法望其項背的。

修持止觀法門有無限的妙用,其方法有三:

a.漸次止觀:在智者大師的《釋禪波羅蜜次第禪門》一書裡,對這個修行方法,有詳細的記載,有次第引導行者,由淺而深,漸次進入禪定觀心的階次。歸納起來可分為五重次第:一、先皈依持戒。二、次修學禪定。三、向上進入無漏道,脫離三界生死。四、修慈悲門以行菩薩道。五、不忘更修觀法,破除空假兩邊的執著,而證入實相無為道。

b.不定止觀: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講的《六妙門》一書而修習的。它不分別階位,有時修頓修漸,有時更前更後,有時修真修俗,互淺互深,或事或理,乃適應眾生根器而開出的不定止觀法門,但是仍然以數息觀為最主要的方法。

b.不定止觀: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講的《六妙門》一書而修習的。它不分別階位,有時修頓修漸,有時更前更後,有時修真修俗,互淺互深,或事或理,乃適應眾生根器而開出的不定止觀法門,但是仍然以數息觀為最主要的方法。

c.圓頓止觀:是《摩訶止觀》所開示的修持法門,這個法門最初以實相為止觀的對象,隨著解行用力,而到達始終不二、圓融的境地。不同於漸次止觀與不定止觀的修法,是智者大師晚年在荊州玉泉寺講說的實踐法門,也是大師思想、體驗最為成熟的結晶。其修持的次第為:發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等。此中所謂的修大行,主要是修學三昧,就是天台另一種修持方法的四種三昧。

2.四種三昧:《摩訶止觀》所教示的法門是最高極致的圓頓止觀,書裡所說的「修大行」指: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四種三昧,這四種三昧是天台實踐論中非常重要的行門。何謂三昧?三昧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於一處而不妄動。以下簡單地說明:

a.常坐三昧,又叫一行三昧。以九十天為一期,專心一意坐禪,口中稱念某一尊佛的名號,心意集中一處,而觀照真如法性。這個法門所觀照的對象--所緣境,與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觀照的對象不同。慧遠大師是以阿彌陀佛聖像為所緣境,而常坐三昧是以真如法性為所緣境。實踐常坐三昧,能夠了達迷悟不二、凡聖一如的境界。

b.常行三昧,也是九十日為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以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佛光山有一位法師,曾經二次修持過常行三昧。修行的過程,真是酸甜苦辣,別有一番滋味。他入關半個月後,感覺關房如同冰窖一樣,片刻難以安身。我建議他:「可以供奉佛像,燃香供養諸佛菩薩加持你。」後來他說清香一燒,滿室芬芳,溫暖如春,給了他不少力量。又過了一段日子,覺得眼耳鼻舌身,好像被堵塞起來一樣,又好像有鐵錘在撞打著他,非常難受。他不吃飯,每天只喝一碗米湯。本來修持常行三昧是可以吃飯的,但是他不想吃,因為飲食少,能減低欲望。他最初走路,是每一次走三小時,每一天走三次。走得太辛苦了,雙手可以扶著從天花板垂下來的繩套,稍事休息。一個月以後,每次走路增加到七小時,一天仍然走三次,也就是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都在奮力地行走,這樣實踐了二個月。這種三昧,又叫般舟三昧,是根據《般舟三昧經》的修持方法。

歷代高僧大德,因為修持這種三昧而有成就的,不勝枚舉。譬如慧遠大師依據《般舟三昧經》而成立廬山蓮社,淨土宗第三祖的承遠大師,也是修持這種三昧而有所成就的高僧。修持這種三昧有所成就時,在禪定之中,能清楚地看見十方諸佛站立在自己面前,因此又叫佛立三昧。

第三的半行半坐三昧和第四的非行非坐三昧,都不論時間的長短,或者七日或者二十日為一期,人數也可以十人或者更多的人共同修持,是比較適合一般人修行的法門。

除了三種止觀、四種三昧,天台宗還有一些修學的方法,譬如「五悔法」:懺悔、勸請、隨喜、迴向、發願五種修行法門。這些法門普遍於其他宗派,只是依各宗派見解的不同,五個層次的前後稍有差異。還有「二十五方便」: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等。五悔和二十五方便,都是修行禪定的預備工作,是修習觀心門的方便入門。還有「十乘觀法」,這是摩訶止觀的中心思想,依此觀法修持,很快就能成就止觀的修持,是修持止觀捷徑中的捷徑。

上面所介紹的天台宗實踐法門,大多以修持禪定為中心。除此,另有一種受持法華經典的法門,或者誦念經文,或者禮拜經文,或者刻寫經文。在稱念經文方面,中國佛教都禮誦整部《妙法蓮華經》。日本佛教如日蓮宗則只持誦經名,如同稱念佛號一樣,不斷的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

受持《妙法蓮華經》而得到感應的事蹟很多,例如慧思大師年輕時,經常一個人在空塚間,誦讀《法華經》,由於不明義理,日夜悲泣,唯有面對經卷頂禮不休。後來夢見普賢大士,乘白象來為他摩頂,因此智慧大開,以前不懂的經文含意,頓然能解。隋朝慧威禪師,一心念誦《法華經》,能通鳥語。有人因為誦《法華經》而降伏邪魔、嚇跑惡鬼;也有人因為念誦《法華經》而使自己父母超昇天道。

以上簡單介紹中國八大宗派的特性、內容及修行方法,不論大乘、小乘各宗各派,在教義、修學內容、修持各方面,固然有彼此的風格,但彼此之間不是批判爭執,不是你錯我對,而是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相互的讚歎與融和,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因此,我們應做到禪淨融和、顯密融和、大小融和、南北傳融和、甚至要將傳統與現代融和,共同恪遵佛陀的慈心悲願,融和五乘十宗,修持三學而圓滿佛道。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四日講於台北中山堂

流布佛法功德无量,阿弥陀佛!请分享到您的朋友圈,让更多的众生,了佛知见,学习佛慧,广修善行!南无阿弥陀佛!长按







































北京哪有治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jbjc/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