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疾病检查 > 对乳汁分泌量的担忧
对乳汁分泌量的担忧
对乳汁分泌量的担忧
世界上很多地方的母亲都相信自己有能力为宝宝提供充足的母乳,事实也确实如此。在她们成长的环境里,母乳喂养是件习以为常的事情,因此她们都了解母乳喂养会出现什么情况以及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情形。
在母乳喂养并不普及的地方,母亲对自己的乳汁分泌量心存疑虑是她们提早给孩子断奶的常见原因之一。当一个总是耳濡目染奶瓶喂养的母亲开始母乳喂养后,她可能会因为看不到宝宝到底摄取了多少乳汁而顾虑重重。母乳宝宝的吃奶规律跟她所熟知的奶瓶喂养的孩子不同也会让她产生疑虑。当身边不熟悉母乳喂养常识的人对其喂养方式表示怀疑时,母亲也可能因此而动摇对自己的信心。美国一项研究表明:担心自己乳量不足的母亲跟不为此担忧的母亲相比,两者分泌的乳量没有差别。两组母亲所喂哺的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了解母乳的分泌原理,掌握怎样才能知道宝宝是否得到足够的母乳,会有助于您做出良好的母乳喂养决策,同时也帮助您解答母乳是否充足的种种疑问。
母乳分泌的原理
首先,要经常并彻底地排空乳房。大家都同意,宝宝出生数周之内,经常并彻底地排空乳房是建立良好乳汁分泌量的关键,宝宝吸吮或采用有效的挤奶方式都可以排空乳房。在这段时间里,每天哺喂宝宝8—12次为宜。使用吸奶器的母亲每天应安排吸奶8—12次,每天吸取的奶量应不少于—m毫升(25—30盎司)。
乳房排空后产奶更快。初期,产后荷尔蒙对母乳分泌能起一定作用,但几天之后乳汁分泌量主要取决于乳汁的排空程度。澳大利亚最新研究发现:宝宝或吸奶器吸奶越彻底,乳房产奶速度越快。
充盈的乳房使乳汁分泌放缓,反之亦然。乳房越充盈,乳汁分泌越缓慢。一些用吸奶器的母亲误以为偶尔大幅削减挤奶次数没关系,因为她们发现少挤了几次奶却照样可以挤出同量的乳汁。但是,日子久了,随着乳房充盈时间的拉长,她们的乳汁分泌量会逐渐减少。
下奶的感觉是必不可少的。宝宝吸吮乳头导致催产素释放出来。催产素使乳腺周围的组织收缩,进而挤压乳汁,随后乳汁随导管流入乳头以供宝宝吸吮。这就是喷奶反射,俗称“下奶”。下奶时一些母亲有麻酥酥或乳房收紧的感觉,而有些母亲即便下奶反射正在发生却对此毫无察觉。多数母亲每次喂奶时会出现数次喷奶反射。
乳房的储存能力
乳汁储存上的个体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吃奶规律。母亲储奶量大,孩子每顿吃得就多一些,每天吃奶次数则少一些。如果母亲的储奶量相对较少,孩子仍然可以得到足够的乳汁,但每天需要多吃几次才能既让宝宝高兴,又保证妈妈奶量的充盈。
宝宝是否吃够了?
宝宝出生的头几天吃奶次数频繁,吃的时间也长,这有助于母亲尽快分泌更多的乳汁。初生婴儿胃口小,初乳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每天只尿湿一到两只尿片,并排出黑色、膏状的胎粪。乳汁分泌量从第三、四天开始增加时,只要宝宝符合下面所列举的几点,您就可确信宝宝吃够了。
宝宝的体重平均每周增加克(六盎司),或者平均每月增加克(1.5磅)。
记住,多数婴孩在出生三、四天后体重有所减轻。因此,宝宝第一次体检时,计算宝宝的体重要以他/她最轻时的体重,而不是出生时体重为基数。
体重测量间隔期间,可在家观察下述几个指标:
宝宝每24小时吃奶至少8—12次。如果宝宝的体重增长正常的话,喂养次数少于上述标准也无大碍。
宝宝每天尿湿五到六只尿片,排便三到四次,每次的量像25美分(2.5公分)硬币那样大小或者更多。宝宝六周后,只要其体重增长正常,排便次数少些也不成问题。
错误的警讯
由于很多母亲不熟悉正常的母乳喂养是什么样,有些母亲本来奶水充足,却担心自己乳量不足。只要宝宝体重增长正常,下述种种“错误的警讯”情形不代表您的乳汁分泌量出现问题:
宝宝频繁吃奶:尤其是在最初六周内,宝宝“集中吃奶”或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内(通常为傍晚时分)把几顿奶并在一起吃,这很正常。在“集中吃奶”期间,宝宝也许每一小时甚至每半小时就要吃一次奶。宝宝进入“猛长期”时,吃奶次数增加也是正常的(请参照下一点)。记住:宝宝频繁吃奶是保证他摄取足够乳汁的最佳方式,而不代表着乳汁不足。
宝宝突然增加吃奶次数以及/或者拉长吃奶时间:进入“猛长期”的宝宝出现这种情形是正常的。宝宝在出生后二到三周,第六周以及三个月大时会经历“猛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