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病位辨证舌诊
病位辨证舌诊
哪个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原理
脏腑经络联系于舌
1.舌为心之苗窍,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①心主血脉,舌的脉络丰富,心血上荣于舌,故人体气血运行情况可反映在舌质的颜色上。
②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又受心神支配,因而舌体运动是否灵活自如,语言是否清晰,与神志密切相关。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居口中司味觉
①脾开窍于口。舌苔是由胃气熏蒸谷气上承于舌面而成,与脾胃运化功能相应。
②舌体赖气血充养,所以舌象能反映气血的盛衰,与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的功能直接相关。
3.其他脏腑经络与舌的联系
①肝藏血、主筋,足厥阴肝经络舌本。
②肾藏精,足少阴肾经循喉咙、夹舌本。
③足太阳膀胱经经筋结于舌本。
④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舌面的脏腑分候
舌面的脏腑分候
1.以五脏划分
舌尖属心肺,舌边属肝胆,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
2.以胃经划分
舌尖属上脘,舌中属中脘,舌根属下脘。此法适用于胃病的诊断。
3.以三焦划分
如以舌尖诊察上焦(心肺),舌中诊察中焦(脾胃),舌根诊察下焦(肝肾)。此法适用于温热病的诊断。
气血津液充养于舌
①舌体的形质和舌色,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有关。
②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③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病邪性质的寒热。
舌诊方法与注意事项
(一)舌诊的方法
1.望舌的顺序
(1)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边,最后看舌根部。
(2)先看舌质,再看舌苔。
望舌质:主要观察舌质的颜色、光泽、形状及动态等。
察舌苔:重点观察舌苔的有无、色泽、质地及分布状态等。
2.刮舌与揩舌
(1)刮舌
方法: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以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判断虚实:刮之不去或刮而留有污质——里有实邪。刮之即去,舌体明净光滑——虚证。
(2)揩舌
方法:用消毒棉签蘸少许清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3)意义
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二)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
望舌以白天充足而柔和的自然光线为佳,如在夜间或暗处,用日光灯为好,光线要直接照射到舌面,避免有色光源对舌色的影响。
2.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饮食及药物的摄入可使舌象发生变化;某些食物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牙齿残缺,可造成同侧舌苔偏厚;
镶牙,可以使舌边留有齿痕;
睡觉时张口呼吸,可以使舌苔增厚、干燥等。
4.伸舌姿势的影响
伸舌时舌体蜷缩,或过分用力,或伸舌时间过长,会影响舌体血液运行而引起舌色改变,或导致舌苔紧凑变样,或舌苔干湿度发生变化。
正常舌质
(一)舌诊的内容
1.望舌质
定义:舌质,即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内容:包括舌的神、色、形、态四方面。
意义:以察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
2.望舌苔
定义:舌苔是指舌面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是胃气上蒸所生。
内容:包括诊察舌质和苔色两方面。
意义:以察病位的浅深、病邪的性质、邪正的消长。
(二)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可产生生理性变异。
(1)年龄性别因素
儿童——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
老年人——舌色多暗红。
女性经期——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胖人——舌质多胖大而色淡。
瘦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3)气候环境因素
①季节方面:
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
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
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②地域方面:
我国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偏寒冷干燥,均会使舌象发生一定的差异。
望舌质
(一)望舌神
1.荣舌
舌象特征:舌质荣润红活,有生气,有光彩,舌体活动自如,故谓舌之有神。
临床意义:为气血充盛的表现,常见于健康人。在病中,虽病也是善候。
机理分析:气血旺盛,气帅血液上荣于舌,故而荣润红活。
2.枯舌
舌象特征:舌质干枯死板,毫无生气,失去光泽,或活动不灵,故谓舌之无神。
临床意义:为气血衰败的征象。病见枯舌,多属危重病证,是为恶候。
机理分析:脏腑气血败坏,不能荣润舌体,故而干枯死板。
(二)望舌色
1.淡红舌
舌象特征:舌色淡红润泽。
临床意义:常见于健康人;外感病见之,多属表证;内伤杂病见之,多病轻。
机理分析:红为血之色,明润光泽为胃气之华。淡红舌说明心血充足、胃气旺盛。
舌象分析:
①健康之人,气血调和,故舌见淡红。
②外感表证初起,病情轻浅,邪尚未伤及气血、脏腑,故舌色仍淡红。
③内伤杂病中,若舌色淡红明润,表明阴阳平和,气血未损,病情尚轻,或为疾病转愈之佳兆。
2.淡白舌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浅淡。舌色白而几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临床意义:主气血两虚、阳虚。枯白舌主亡血夺气。
机理分析:
①气血亏虚,血不荣舌。
②阳气虚衰,运血无力,不能温运血液上荣于舌。
舌象分析:
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
③枯白无华——亡血夺气,病情危重,舌无血气充养。
3.红舌
舌象特征:比正常舌色红,或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证。
机理分析:
①血得热则循行加速,舌体脉络充盈,故舌质鲜红。
②阴液亏乏,虚火上炎,舌失津液滋润,故舌色鲜红少苔,或有裂纹。
舌象分析:
①舌鲜红而起芒刺,或兼黄厚苔——实热证。
②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虚热证。
③舌尖红——心火上炎。
④舌两边红——肝经有热。
4.绛舌
舌象特征: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临床意义:主热盛证。
机理分析:
①热入营血,气血沸涌,耗伤营阴,血液浓缩;
②虚火旺盛,上炎于舌络,血络充盈,故舌呈绛色。
舌象分析:
①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
②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5.青紫舌
舌象特征:
全舌淡紫而无红色——青舌。
深绛而色暗——紫舌。
舌淡而泛现青紫——淡紫舌。
舌红而泛现紫色——紫红舌。
舌绛而泛现紫色——绛紫舌。
舌体局部出现紫色斑点,大小不等——紫斑或紫点。
临床意义:主气血瘀滞。
机理分析:
气血运行不畅,故舌见青紫。多由淡白舌或红绛舌发展而成,其主病是在淡白舌或红绛舌基础上出现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理改变。
舌象分析:
①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
②舌有紫色斑点——瘀血阻滞于局部,或局部血络损伤。
③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或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流缓慢。
④淡紫舌——阴寒内盛,阳气被遏,血行凝滞,或阳气虚衰,气血运行不畅,血脉瘀滞。
⑤紫红舌、绛紫舌——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
(三)望舌形
1.老、嫩舌
舌象特征:苍老舌——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娇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临床意义:老舌——多主实证。嫩舌——多主虚证。
机理分析:
①实邪亢盛,充斥体内,而正气未衰,邪正交争,邪气壅滞于上,故舌质苍老。
②气血不足,舌体脉络不充,或阳气亏虚,运血无力,寒湿内生,故舌嫩色淡白。
2.胖、瘦舌
舌象特征: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
肿胀舌——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伸出则难以缩回。
瘦薄舌——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
临床意义:
胖大舌——多主水湿、痰饮内停。
肿胀舌——多主湿热、热毒上壅。
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象分析:
①胖大舌
舌淡胖大——脾肾阳虚,津液输布障碍,水湿之邪停滞于体内。
舌红胖大——脾胃湿热与痰热相搏,湿热痰饮上泛。
②肿胀舌
舌肿胀色红绛——心脾热盛,热毒上壅;或素嗜饮酒,又病温热,邪热挟酒毒上壅;或因中毒导致血液瘀滞。
舌青紫肿胀——舌局部血络郁闭,可见于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
③瘦薄舌
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红绛,舌干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3.点、刺舌
舌象特征:
点——突起于舌面的红色、白色或黑色星点。大者为星,小者为点。
刺——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芒刺舌。
临床意义: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机理分析:舌生点刺是邪热炽盛,充斥舌络所致。一般点刺愈多,邪热愈甚。
舌象分析:
舌红而生芒刺——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
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
舌边有点刺——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
4.裂纹舌
舌象特征: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
临床意义: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舌象分析:
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阴。
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脾虚湿侵。
5.齿痕舌
舌象特征: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临床意义:主脾虚、湿盛证。
机理分析:
舌边有齿痕,多因舌体胖大而受牙齿挤压所致,故多与胖大舌同见。
亦有舌体不大而呈现齿痕者,是舌质较嫩的齿痕舌。
舌象分析: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而舌边有齿痕者——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内有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有轻微齿痕——先天性;病情较轻;小儿或气血不足者。
(四)望舌态
1.痿软舌
舌象特征:舌体软弱,无力伸缩,痿废不用。
临床意义:主气血俱虚、阴亏已极。
机理分析:气血亏虚,阴液亏损,舌肌筋脉失养而废弛,致使舌体痿软。
舌象分析:
舌痿软而淡白无华——气血俱虚。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舌红干而渐痿——肝肾阴亏,舌肌筋脉失养。
2.强硬舌
舌象特征:舌体板硬强直,失于柔和,屈伸不利,甚者语言謇涩。
临床意义:主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
机理分析:
①外感热病,邪入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
②热盛伤津,筋脉失养,使舌体失其柔和之性,故见强硬。
③肝风夹痰,风痰阻滞舌体脉络等,亦可使舌体强硬不灵。
舌象分析:
舌强硬而色红绛少津——邪热炽盛。
舌体强硬、胖大兼厚腻苔——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謇涩,伴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
3.歪斜舌
舌象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多主中风或为中风先兆。
机理分析:肝风内动,夹痰或夹瘀,痰瘀阻滞经络,使一侧舌肌弛缓,伸缩无力,导致伸舌时舌体向弛缓侧偏斜。
4.颤动舌
舌象特征: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轻者——伸舌时颤动;重者——不伸舌时亦抖颤难宁。
临床意义:多主肝风内动。
机理分析:
①气血亏虚,使筋脉失于濡养而无力平稳伸展舌体。
②热极阴亏而动风、肝阳化风。
③酒毒内蕴,亦可见舌体颤动。
舌象分析:
①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
②新病舌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③舌红少津而颤动——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5.吐弄舌
舌象特征:
吐舌——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
弄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停者。
临床意义:多主心脾有热。
机理分析:
①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心脾有热,故舌常伸于口外,
②吐舌可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多为热甚动风先兆。
③吐弄舌亦可见于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6.短缩舌
舌象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甚者伸舌难于抵齿。
临床意义: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
舌象分析:
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舌脉挛缩;或气血俱虚,舌失充养,筋脉痿弱而显短缩。
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脾虚不运,痰浊内蕴,经气阻滞。
舌短缩而红绛干燥——热盛伤津,筋脉挛急。
(五)望苔质
1.薄、厚苔
舌象特征:
薄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又称见底苔。
厚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
薄苔——疾病初起,病邪在表。
厚苔——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食积。
机理分析:
薄白苔——正常舌苔,提示胃有生发之气;若在病中,说明病情轻浅。
厚苔——疾病在里,病情较重。
舌苔由薄转厚,为舌苔长——邪气渐盛,或表邪入里,为病进。
舌苔由厚转薄,为舌苔消——正气胜邪,或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薄苔突然增厚——邪气极盛,迅速入里。
苔骤然消退,舌上无新生舌苔——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2.润、燥苔
舌象特征:
润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
燥苔——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糙苔——苔质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
临床意义:主要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机理分析:
①润苔——正常舌苔表现之一,是胃津、肾液上承,濡润舌面的表现。
②滑苔——水湿之邪内聚的表现,主痰饮、水湿。
③燥苔——体内津液已伤。
④糙苔——热盛伤津之重证;苔质粗糙而不干——秽浊之邪盘踞中焦。
舌象分析:
舌苔由润变燥——热重津伤,或津失输布。
舌苔由燥转润——热退津复,或饮邪始化。
3.腻、腐苔
舌象特征: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易去。
脓腐苔——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
临床意义: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机理分析:
腻苔——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痰饮停聚舌面。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秽浊之邪上泛,聚积舌面。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舌象分析:
①舌苔厚腻——湿浊、痰饮、食积。
②舌苔白腻不燥,自觉胸闷——脾虚湿困,阻滞气机。
③舌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④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邪聚上泛。
⑤舌苔黄腻而厚——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腑气不畅。
⑥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正气胜邪,病邪消散之象。
⑦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病久胃气衰败,属于无根苔。
4.剥(落)苔
舌象特征: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脱落,脱落处光滑无苔。
分类:
根据舌苔剥脱的部位和范围大小进行分类。
前剥苔——舌前半部苔剥脱。
中剥苔——舌中部苔剥脱。
根剥苔——舌根部苔剥脱。
花剥苔——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
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
镜面舌——舌苔全部剥脱,舌面光洁如镜。
类剥苔——舌苔剥脱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苔质颗粒可见。
临床意义:主胃气不足,胃阴损伤,或气血两虚。
机理分析:胃气匮乏,不得上熏于舌,或胃阴损伤,不能上潮于舌。
舌象分析:
舌红苔剥——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胃乏生气之兆,属阴虚重证。
舌面光洁如镜,甚则毫无血色——营血大虚,阳气虚衰,病重难治。
舌苔部分脱落,未剥脱处有腻苔——正气亏虚,痰浊未化,病情复杂。
5.偏、全苔
舌象特征:
全苔——舌苔遍布舌面。
偏苔——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某一局部。
临床意义:
病中见全苔——邪气散漫,多为湿痰中阻之征。
舌苔偏于某处——提示该处所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机理分析:
舌苔偏于舌尖部——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却已先伤。
舌苔偏于舌根部——外邪虽退,但胃滞依然。
舌苔仅见于舌中——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舌苔偏于左或右——提示肝胆湿热之类疾患。
鉴别:
偏苔——舌苔前、后、左、右厚薄不均。
剥苔——本来有苔而剥落,以致舌苔显示偏于某处。
6.真、假苔
舌象特征:
真苔——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像从舌体上长出,称为有根苔。
假苔——舌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舌上自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
临床意义: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
机理分析:
真苔——胃气或胃气熏蒸食浊等邪气上聚于舌面而成,苔有根蒂,故舌苔与苔体不可分离。
假苔——胃气匮乏,不能续生新苔,而已生之旧苔逐渐脱离舌体,浮于舌面,故苔无根蒂,刮后无垢。
舌象分析:
①真苔
平人之正常苔,见薄苔有根——胃有生气。
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邪气深重,正气亦盛,属实证。
久病见真苔——正气虽有耗损,但胃气尚存,预后较佳。
②假苔
刮后舌面光滑,无生苔迹象——脾、胃、肾之气不能上潮,正气已衰。
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疾病向愈。
(六)望苔色
1.白苔
舌象特征:
舌苔呈现白色。
薄白苔——苔白而薄,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
厚白苔——苔白而厚,舌体被遮盖而无法透见。
临床意义:为正常舌苔,亦主表证、寒证。
机理分析:白苔为舌苔之本色,是最常见的苔色。
舌象分析:
苔薄白而润——正常舌象,或表证初起,或里证病轻,或阳虚内寒。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或凉燥。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特殊白苔: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瘟疫或内痈等病,秽浊湿邪与热毒相结。
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2.黄苔
舌象特征:
舌苔呈现黄色,多分布于舌中,亦可布满全舌,常与红绛舌同时出现。
浅黄苔——呈淡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来。
深黄苔——色黄而深浓。
焦黄苔——深黄色中夹有灰黑色苔。
临床意义:主热证、里证。
机理分析:
邪热熏灼于舌,故苔呈黄色。
淡黄苔——热轻。
深黄苔——热重。
焦黄苔——热极。
舌象分析:
苔由白转黄,或黄白相兼——外感表证处于化热入里,表里相兼阶段。
薄黄苔——热势轻浅,多见于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入里之初。
黄滑苔——寒湿、痰饮聚久化热,或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黄糙苔、黄瓣苔、焦黄苔——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黄腻苔——湿热或痰热内蕴,或为食积化腐。
舌尖苔黄——热在上焦。
舌中苔黄——热在胃肠。
舌根苔黄——热在下焦。
3.灰黑苔
舌象特征:
灰苔——苔色浅黑。
黑苔——较灰苔色深。
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机理分析:
见于热性病中,亦可见于寒湿病中,属重证,黑色越深,病情越重。
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征。
在寒湿病中出现——多由白苔转化而成,其舌苔灰黑必湿润多津。
在热性病中出现——多由黄苔转变而成,其舌苔灰黑必干燥无津液。
舌象分析:
①舌边舌尖呈白腻苔,而舌中舌根部出现灰黑苔,舌面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②舌边舌尖见黄腻苔,而舌中为灰黑苔——湿热内蕴,日久不化。
③苔焦黑干燥,舌质干裂起刺——热极津枯。
④霉酱苔——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或湿热夹痰病证。
(七)望舌下脉络
解剖
位置:舌系带左右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称为舌下络脉。
形态:管径不超过2.7mm,长度不超过舌尖至舌下肉阜连线的3/5。
颜色:暗红。
脉络: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排列有序,多数为单支,极少有双支出现。
2.内容:主要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
3.方法:让患者张口,将舌体向上腭方向翘起,舌尖轻抵上腭,勿用力太过,使舌体自然放松,舌下络脉充分显露。首先观察舌系带两侧大络脉的长短、粗细、颜色,有无怒张、弯曲等异常改变,然后观察周围细小络脉的颜色、形态有无异常。
4.舌下络脉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①气血不足,脉络不充: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
②血瘀征象:舌下络脉粗胀、分叉,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舌下络脉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瘀血结节等改变。
③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变化,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点击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