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金榜题名全国报纸副刊散文一览无余2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40802/4439521.html

★文汇报笔会副刊发表作者刘聪散文《柳如是的粉丝》

★邢台日报百泉副刊发表作者王 师散文《陪母亲过“三八”节》

★牛城晚报牛尾河副刊发表作者薛雨青散文《春来荠菜香》

★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作者唐仁承散文《高山流水》

★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发表作者李成散文《夜雨剪春韭》

★洛阳日报洛浦副刊发表作者赵克红散文《枝上杏花开》

★洛阳晚报百姓写手发表作者韩草知散文《羞答答的玫瑰》

★平顶山晚报副刊发表作者熊荟蓉散文《又是风筝飞满天》

★四川日报人境副刊发表作者童如珍散文《蜀中山舍》

童如珍/蜀中山舍(散文)

若不是从江西去四川夹江县访友,尚不知如今还有这等恬静的村落,住上三天,远离喧嚣与纷扰,心绪洁净了许多。

老乡派车从成都出发,上高速,过省道、县道,再拐进乡村小路,后在一陡坡前停住。弃车徒步攀行,绕茶山、穿竹林,见山峰处一栋老旧瓦房,这便是要走访的友人家。带路的人扯一嗓子:“客来啰!”

寒暄几句,主人将我引进屋内。这间小屋明显有些年头,三合土地面,木柱木梁,土砖青瓦,墙体斑驳,厅堂有点幽暗,只有头顶上几片明瓦透进的一些光亮。总共四榀正屋,外搭一间厨房与耳房。屋内摆有电视、冰箱等电器,主人夫妇都有手机,信号还挺强,看来“村村通”全覆盖无假。不过,生活用水是自家从山后石缝里引来的泉水。

门前的一块空地倒是铺了水泥,一群鸡鸭啄食着撒在地上的玉米。主人支起小方桌,端上自产的山果,沏泡自制的绿茶。我们一边饮茶,一边拉家常。原本以为他这般的生存状态,一定会哀怨悲戚,满腹牢骚,想不到他却笑容可掬,一脸的怿悦。他说,这里虽然田瘦地薄,种不了稻麦,可山林很多,能种果树与茶叶,致富不易,脱贫却不难。农闲时还可去城里打工,收入不菲,只要不懒,过生活绝对没问题。再说山区空气好、景色美,住得安静舒服。

晚饭尚早,主人带我到村里走走。说是村庄,其实就十几户人家,分散在不同山包。人家之间,看似很近,可一上一下,得费些气力。这些老屋大多无人居住,偶见几位耄耋媪妪倚门而坐,屈身弓背,微眯双眼,像是慵滞的树懒。夕阳斜照,旧屋遗老,心中不免有些怜悯,可主人却说,其实她们生活得很自在,儿女们大多移居镇上、县里,住上了钢筋水泥的洋房,这些老人主要是故土难离,也是为了避免与儿媳们产生矛盾,在此一人清静。她们衣食无忧,生病住院有医保,若是困难户还可吃低保,政府的精准扶贫更是无微不至。

夜幕降临,叫主人先去歇息。我一人坐于房前平台处,独享山村夜的静谧。天上的星星如萤火虫般闪烁,林中鸟雀啁啾,松涛呜呜低吟,一切皆是原生态的自然物语。在城市住得太久,满身的焦躁与戾气,难得有如此的境心相映,景人互融。

许久,回房休息。怕惊动主人,蹑手蹑脚,轻轻关上大门。可木质门轴发出的“吱呀……咣当”的声响,硬把自己吓了一跳,好在主人未作回应。

主人家的公鸡将黑夜叫醒,狗与邻家的鸡也跟着附和,这种古老的生物闹钟,使人有了质朴的回归。披衣起床,便去领略山里的晨曦。沿小径登上后山,一路茂林修竹,云蒸霞蔚。昨夜的小雨,已将山野梳洗一遍,山峦更秀,草木愈绿。林间空地,是农户的庄稼,红薯、玉米与茶叶,房前屋后,则是核桃、橘柚等果树。对山里人,大自然的馈赠总是慷慨。

一连三天,主人盛情款待,虽属家常便饭,却也倾其所有。辣椒炒荷包蛋、冬笋烧腊肉、柴火土鸡、煮玉米、煨红薯……这些地道的农家饭菜,味道纯正可口,令人大快朵颐,回味无穷。再来几杯家酿,与主人款酌慢饮,家长里短,海阔天空。脑中欣然幻起“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与“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曼妙意境。

惜别山舍,缱绻依依。诚然,四川人的热情好客与这瑰丽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用一句四川话来说就是:好巴适哦!

★三门峡日报伏牛副刊发表作者柴锦玉散文《陌上杏花吹满头》

★信阳晚报商城文化发表作者李勇散文《歪脖子松》

★羊城晚报花地副刊发表作者姚子钦散文《竹席情》

★辽沈晚报迟桂花副刊发表作者陈赫散文《人间三月春意浓》

★辽宁日报北方副刊发表作者陈乃举散文《老屋》

★焦作晚报覃怀月副刊发表作者崔红玲散文《春天是一场长情的治愈》

★泉州晚报刺桐红副刊发表作者张陵散文《一个人的乡愁》

★河南日报中原风副刊发表作者叶剑秀散文《打硪号子》

叶剑秀/打硪号子(散文)

去年到中牟县参加一个文学颁奖会,返程数日,所有的荣耀和亢奋早已消磨,唯有那黄河岸边的打硪号子,不时在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

去的地方是雁鸣湖镇太平庄村,坐落在黄河岸边。大约是主办方安排好的,一群身着黄色古装的老人已等在那里。在河堤下平坦的地基上,我们观摩了一场精彩的表演,那便是黄河文化的瑰宝——打硪号子。

爷们儿齐努力啊!嗨呀嗨呀嗨!

拉起咱们的夯哟!嗨呀嗨呀嗨!

这边鼓,那边锣,我们河工治黄河!嗨嗨那个嗨嗨!

蔚蓝的天空辽阔静远,太阳绚丽,空旷的黄河故道,微风轻拂,身边的河水欢腾不息。随着夯硪的拔地而起,忽而又疾风而降,一起一落,一扬一颤,雄壮的号子震撼心灵。那瞬息俯首的惊叹,短暂仰视的凝望,仿佛一曲聚满力量随即就能爆发的低吟从远方传来,黄河岸边的世代儿女,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走过沧桑岁月,搏击洪涝,抵御灾害,夯实根基,稳固自己美好的家园。

我在黄河故道上,从泛黄的历史深处,捡拾了一册书页,阅读到了打硪号子的前生今世。据《宋史·河渠志》记载:“凡用丁夫数百或千人,杂唱齐挽,积置于卑薄之处,谓之埽岸”,这种“杂唱”便是号子。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年),乾隆皇帝降旨命大学士刘统勋,协办大学士兆惠,到黄河施工处(今中牟县杨桥堤口)治理黄河,构筑堤防。他们以工代赈,广泛动员民工上河堤打硪,打硪活动遂壮大发展起来。

黄河自古多洪灾。远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早已是千沟万壑。周期性的泛滥,裹泥带沙,造成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渐渐也形成了黄河下游的地上河。为治理黄河,护堤御洪,这里居住的先民在与洪水的抗争中,一起劳动、共同协作,渐渐演化成有一定节奏、一定规律、一定起伏的声音,这就是常说的劳动号子。

中牟打硪号子流传在黄河岸边的万滩、雁鸣湖、狼城岗等乡镇,由历代河工在治理黄河时不断传承与再创作而形成。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来自劳动实践的民间“摇滚”,旋律朴实、节奏明快、雄浑有力。

治理黄河,施工繁忙,体力劳动极强,容易疲劳。打硪号子就像戏剧中的锣鼓,一人领喊,众人呼应,只要号子声起,便能鼓舞士气,催人振作。

宏大壮阔的劳动场面,一群群黝黑的壮汉,随着石硪的上起下落,松软的土地被砸出了一个个硪花,号子声震,响天彻地。黄河古道上的号子,闪耀着黄河儿女坚毅粗犷、乐观豪放的性格光芒,彰显着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见证了黄河岸边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治黄智慧。

我与在场的一位老人攀谈,老人说:土改时期,黄河复堤,附近村庄曾上了盘硪,绵绵数里。打起硪来,号声、硪声混成一片,场面极为壮观。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黄河大堤开始使用机械治理,青石硪被闲置,黄河打硪号子渐渐被冷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老百姓盖房,偶尔使用石硪打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什么是打硪,更别提打硪号子了。

老人仰首望着黄河的尽头,思绪回到过去。

年6月,黄河打硪号子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拉起咱们的夯哟!嗨呀嗨呀嗨!

唱一段黄河腔哟!嗨呀嗨呀嗨!

一女贤良唱孟姜!嗨呀嗨呀嗨!

二郎担山赶太阳!嗨呀嗨呀嗨!

三人哭活紫荆树!嗨呀嗨呀嗨!

四马投唐小秦王!嗨呀嗨呀嗨!

★兰州晚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宋力行散文《渭河奇石“黑乌金”》

★兰州日报兰苑副刊发表作者章铜胜散文《玩物或可养志》

★安庆晚报月光城文学发表作者王光龙散文《山中野栗》

★江海晚报夜明珠副刊发表作者苏枕书散文《梅信到窗前》

★安庆日报副刊发表作者黄圣凤散文《婆婆的红薯地》

★盐城晚报登瀛副刊发表作者杨翠娟散文《此心安处》

★淮河晨刊晨风副刊发表作者刘敬散文《春柳堆烟》

★拉萨日报副刊发表作者杨德振散文《认识自己》

杨德振/认识自己(散文)

最近,我宅在老家大别山的深山中,每天打发时间、休闲解闷的主要方式就是阅读和写作。在阅读《重新认识你自己》一书时,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时下,一些人常常恃着自己的智力、心力或财力、实力,认为阅人无数、识人无数,对别人的禀性、天赋、德行、心智、才能已十分了解,却疏于“认识”自己,也不想去“认识”自己。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自己已到非常完美的地步,还认为自己非常洞察世界和人心,不需要再认识和审视自己。还有的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放在“认识别人”上,对自己则是漠视和忽略的,总认为自己胜人一筹,从不承认自己的思想有局限、缺陷,因而在行动上总是带着莫名的无趣、尴尬、怼怨。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jbtz/120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