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解放军一五医院手术创新经小脑桥脑裂下

解放军一五医院手术创新经小脑桥脑裂下



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神经外科郑鲁、李雅斌、张谦生、陈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医院

      前言    

舌咽神经痛很少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两大类:咽喉部疼痛、外耳道深部疼痛,也可有其他少见症状。疼痛剧烈,可因饮食、咳嗽、吞咽等诱发,疼痛剧烈,呈刀割、撕裂、针刺、烧灼或电击样,每次持续数秒钟,但每日可发作几十次。因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关系紧密,部分病人发作时可伴有持续咳嗽、流涎、流泪、大汗、耳鸣、眩晕、血压升高、心律紊乱、心动过缓甚至停搏、晕厥等迷走神经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由于病例数少,临床经验相对欠缺,因此,容易导致误诊而延误治疗。舌咽神经痛药物治疗一般效果较差,而外科治疗多采用切断舌咽神经,有时要同时切断靠近舌咽神经一侧的迷走神经的1~2个根丝,或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大家采用的多为经典入路,该入路有一些缺陷,需要改进。主要是骨窗位置较低,手术时要从后组脑神经的根丝之间穿过,才能进行探查、减压。除损伤大以外,更容易导致探查、减压不彻底,因此,有效率较低、并发症较多、复发率较高,严重时甚至导致病人死亡。

年2月我们在国内首先发现、然后报道了经小脑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随即拓展该入路,开始经小脑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取得了良好效果。经检索,国内外未见相同报道。目前有关该入路的技术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一些临床经验,特介绍如下。

      解剖学基础    

小脑桥脑裂位于桥脑小脑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呈“V”形,顶点在背侧与小脑水平裂相接,两支之间夹着小脑绒球,其下支腹侧正对着第四脑室侧孔处的脉络丛、舌咽神经和桥延沟,在其上或附近有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小脑后下动脉、岩静脉属支等走形(图1~3,摘自RhotonAL著,刘庆良主译《颅脑解剖与手术入路》)。

图1.小脑桥脑裂上支和下支。

图2.小脑桥脑裂上支和下支-动脉。

图3.小脑桥脑裂上支和下支-静脉。

      手术方法    

病人体位、头皮切口、骨窗等均采用Jannetta等的方法并适当改良。骨窗前缘显露乙状窦,上缘离横窦约0.5cm。X型切开硬脑膜并悬吊;进入颅内后,调整显微镜镜头的方向,指向后组脑神经;分离并剪开位于Ⅸ~Ⅺ脑神经上的蛛网膜和Ⅶ、Ⅷ脑神经与后组脑神经之间的蛛网膜;进一步分离、剪开Ⅸ~Ⅺ脑神经与小脑半球尤其是与小脑绒球之间的粘连;进一步调整显微镜头的方向,将小脑桥脑裂下支置于视野中心,自远至近或自近至远尽可能分开该裂隙,显露四脑室外侧孔处的脉络丛;然后把吸引器头压在该间隙上,将小脑绒球及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向上内侧牵拉,用力方向基本与前庭神经和蜗神经垂直;并在双极电凝或显微神经根剥离子的帮助下,逐步显露并探查该侧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程,特别是靠近脑干处的责任血管;探查完毕后,分别用涤纶片和/或涤纶棉对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靠近舌咽神经的根丝行“个体化围套式微血管减压”。(图4~9)

图4.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前。

图5.部分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后。

图6.完全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后显露脉络丛。

图7.完全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后显露脉络丛。

图8.减压后1。

图9.减压后2。

      讨论    

我们提倡的方法,首先骨窗较高,前界显露乙状窦后缘,上界离乙状窦约0.5cm,手术时的视线是从后上内朝向前下外,即顺着小脑桥脑裂下支的方向(如图4~9)。术中打开小脑桥脑裂下支,充分利用小脑的裂隙,因此损伤小,显露清楚,探查、减压较容易且彻底。该间隙有时较难完全打开,但哪怕部分打开也有助于手术的进行。牵拉时可用吸引器头代替脑压板,顺着小脑桥脑裂下支的方向牵拉,有助于减轻对脑神经的牵拉造成的损伤。减压时根据具体情况,行“个性化减压”,即用涤纶棉和/或涤纶片减压(图8、9),而不是只用一种减压材料,以不变应万变。因此,疗效较好、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目前为止无死亡病人。

《神外资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希望转载,请联系“神外助手”。请各







































青海白癜风医院
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jbtz/1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