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舌尖上的中国重建了中国人的举国迷恋
舌尖上的中国重建了中国人的举国迷恋
图为5盒麻辣味的来自大自然(以及充斥着化学原料的)馈赠。
你可能还没注意到,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无聊了:
小黄人。好莱坞大片里的异域风情。时装周。越来越假的AV。什么都来自他妈的星星。80后90后00后。你的IOS系统又需要更新了。iTuns同步。去音乐节看张曼玉的人。嘲笑去音乐节看张曼玉的人的人。世界杯。梅西。上班。放假。管周四叫“新的周五”。星期二和星期三。发微博别忘了
我。簋街的簋。counciousnss的拼写(您要找的是不是:consciousnss)。《Skins》要回归(我以为他们都嗑药把自己作死了)。《破产姐妹》。看英剧比看美剧高级。看美剧比看国产剧高级。看什么剧都比看韩剧高级。我列举这些东西浪费的时间。当然,绝对少不了#舌尖上的中国#。
一般网络上出现任何热门关键词,我和你一样都是先骂再看;加上讨论#舌尖上的中国#的人很多自称“吃货”,所以刚开始我就果断把这事儿拉黑了。但我也和你一样手贱,一边骂还一边看,结果看着看着就开始过度解读了——能如此健康丰富且有幽默感地表达对一种东西的喜爱,我真不记得上次中国网民干这件事是什么时候了。
除了歧视和洗脑之外,一个民族的归属感和性格还建立在“举国迷恋话题”上。具体说就是当你遇到这个国家的陌生人时,有70%以上的机率可以用这个话题开始交流:比如英国人迷恋的足球(仅限英超),法国人迷恋的政治辩论(和乱搞男女关系),瑞典人迷恋的静静坐在那里不说话(但并不妨碍他们在海滩上裸奔),等等。
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中国人不缺歧视和洗脑;但要说起举国迷恋的话题,可能真只剩下吃了。尽管《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只是一部普通的纪录片,坦白讲没达到什么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它却让我重新意识到一个事实:中国人太喜欢吃,也太在乎吃了。而且在吃上面,我们是绝对是引以为傲的,也更是万不可挑战的禁区。
《舌尖》引发出的持续讨论,都透着这种“自豪+敏感”的复杂情绪,比什么《丑陋的中国人》或《狼图腾》之类的“民族性巨著”要鲜活靠谱得多。别管是流口水示爱还是谩骂嘲讽,重要的是它是我们对抗全球化最有力的武器,也没有任何话题能像吃一样让人感叹:我果然还真他妈是个中国人啊。
#你是不喜欢吃辣吗#
Pink_Moor要给你大房子面朝大海微博达人:#舌尖上的中国#感觉舌尖的导演在有意避开无论是川菜还是重庆菜有或者是湘菜,你是不喜欢吃辣吗?第一季大家吐槽讲川菜的很少,第二季来了就每集给你几个镜头,你这是在打发要饭的啊...根本看不够啊...这种腔调在微博上很常见。《舌尖1》对川菜仅一笔带过,只有大约10分钟的镜头,当时就引起了一众川菜迷的不满。也难怪,既然自称“舌尖上的中国”,就注定要满足全中国人舌尖的期待,否则就等着挨骂吧。怪不得在《舌尖2》开播之前,制片方公布了“将增加川菜戏份”的消息,但目前看来收效甚微。
川菜如此受到拥护,不只是因为个人口味,还因为它存在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城市生活里。当粤菜跟着勇敢的香港人走遍世界,云南菜用猎奇的异域风情“挑逗你的味蕾”(这个说法是不是特舌尖上的中国?仅次于“大自然的馈赠”)时,川菜代表的是最终极最草根的本土力量——它身上有一切“反国际视角”的性格:痛快杀死你所有味蕾的麻辣、价格低廉的原材料、对内脏的偏执热爱、吵闹热火的就餐环境、对西方食品卫生标准的嗤之以鼻……总之相比于那些精致摆盘且强调食材本味的其他中国著名菜系,川菜绝对是冲在最前线的本土英雄。
回忆一下,你身边的四川人有不为川菜感到自豪的吗?四川人当然不是全能吃辣,事实上好多四川人还不如我这个北方人能吃辣,但他们无一例外在谈起家乡菜肴时充满自信。这种自信绝对是中国式的:他们会告诉你,这跟四川人的性格有关,四川人的性格又跟四川的地理气候环境有关......典型的老哥逻辑,也是最根本的中国式逻辑——言必称历史,言必称天时;而这两样东西,又都跟吃密不可分。
在很多人对外国菜的认知仍局限在西餐上时,中国人从辣味里找到了自己。“你能吃辣吗”是我们跟不熟悉的人吃饭时最常提出的问题。尽管和湖南菜印度菜或墨西哥菜相比,川菜真的不算辣,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中国人衡量“能不能吃辣”的标准;而放在更大的国际视野里,“能吃辣”也是衡量是不是“本土中国人”(具体来说是“除广东以外的中国大陆汉族人”)的标准。在为数不多的海外川菜馆里,刚刚走出国门不久的大陆留学生总能找到一份奇怪的归属感:因为我们都能吃辣。
所以与其说《舌尖》里川菜戏份太少,倒不如说大家希望川菜戏份更多。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川菜,已经成了任何一座城市的生活必需品。当然,很多懂美食的老饕会说“麻辣”是对川菜简单粗暴的误读,但你没法否认川菜承载的一整套生活方式是中国人独有的——街头、刺激、不健康,以及最重要的:共享各自的口水。让那些喜欢分餐制的外国人玩他们的唐人街去吧!对吧?
挺不讲理的,但就是有点感人有点可爱。要不怎么叫迷恋呢。
#舌尖上的英国#
说起外国人吃东西,就得聊聊最近微博上热议的关键词#舌尖上的英国#了。其实这是个很不中国的话题,因为全世界都在嘲笑英国菜。在英国ITV电视台翻拍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大侦探保罗》里,来自比利时的神探保罗和他的英国得力助手黑斯挺上尉就有这样一段对话:
“保罗:这东西根本不是人吃的。
黑斯廷:英国美食里就没有你喜欢的吗?
保罗:英国没有美食,只有食物。”
英国人好像对此很释然,因为他们对自己在烹饪界的地位很清楚,也没在这上面花太多心思:他们要么去搞乐队,要么去踢足球,剩下的一部分人都在看足球和party时喝多了,正在大街上呕吐不止。
但对中国人来说,吃的竞争激烈程度绝不亚于阿森纳和热刺的北伦敦德比。尤其在面对外国人时,我们仅仅让对方承认自己的家乡菜好吃还不够,必须得听到对方承认“相比起来我们的菜就是屎”才善罢甘休;如果你胆敢去批评,或仅仅是表达不喜欢一些公认的中国美食,通常会得到三种反应:1.这怎么可能?怎么会有你这样的人?2.你个土鳖,没吃过好吃的。3.你个老外,没吃过正宗的。
嘲笑英国菜的背后,是我们慢慢接近世界的过程。其实中国人对英国菜有过崇拜——我没看过现在的英语课本,但我这代人的英语课本里有过一篇关于鱼和薯条的文章,其中提到这种英国国菜“是用纸袋包装的”。“为什么用纸袋包装呢,”我当时那个说着方言英语的老师说。“因为英国人注重环保。”后来去伦敦上学后,我才发现他们其实也用塑料袋……可能跟现在伦敦很多鱼薯店都是犹太人开的有关吧。作为一个比中国人还鸡贼的民族,犹太人大概也觉得塑料袋更省事更便宜。
世界很大,人人都爱家乡菜。见识得越多,也越难分辨自信和自卑。不单是英国菜,在面对任何西餐时中国人其实还是有点自卑的。就像川菜代表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自豪一样,西餐被认为“高级”也是源于它附带的生活场景。即使是现在,我们对情侣约会的首先地点还是西餐厅,能做到边吃卤煮边求婚的毕竟在少数。即使是那些声称西餐难吃或装逼的人,也至少会用“高级”两个字来讽刺它。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西餐从来都是一个传说。出生在80年代,成长在一个北方的三线城市,我在16岁之前都没吃过西餐。直到第一次跟爸爸去上海才在外滩“开了洋荤”:一份德国香肠和一碗番茄汤。尽管我不知道到底有多正宗,直到现在都不知道,但我对番茄汤的喜爱应该就是从那会儿开始的。
番茄汤到底有多好喝?它可能对你来说难以下咽,可每次喝它我都能感受到爸爸想让我“吃点高级的”和“见见世面”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舌尖2》比《舌尖1》要好看太多的原因:《舌尖2》的确很矫情,但它让人看到了除了“牛逼”之外,吃在中国人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就像韩剧再狗血也有人跟着哭一样,有些东西永远在那儿,只要你把它释放出来,就能爆发出难以抵御的力量。
情怀,强调一个情怀,主要还是情怀。世界还得靠情怀撑着,光比谁牛逼迟早要完蛋。
#馈赠都是馈赠#
网上有人统计过,《舌尖》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馈赠”。和雾霾一样,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中国人从未这么向往自然,在面对“大自然的馈赠”时更是想起了那个自己也许从未经历过的纯真年代。另外,还有人开始对“大自然的馈赠”产生怀疑,从保护动物和生态的角度认为中国人为了吃太不计后果。Again,跟嘲笑英国菜一样,越来越洋气了。
这也算馈赠。全球化的馈赠。你根本没法拒绝的馈赠。
作为一个对吃要求很低的人,说实话我有点看不下去《舌尖1》,对那些佳肴食材的大特写也着实无感。唯一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来自与北京齐名的“暗黑料理之乡”东北——我知道我知道,东北可大了,光省就有三个,不能以偏概全——我老家还分三个区呢,南城的羊肉汤比北城的好喝,具体来说是南城的南门口一带……你已经懒得听我解释了吧。
跑题了。对,东北:在吉林查干湖的冰面上,一个穿着貂皮的老哥带领众手下,赶着牲口拉着冰下的渔网冬捕,硬生生地把冰面下的水底世界拉了出来。我知道,很不环保,但真太牛逼太霸气了,有种在看《一代宗师》里漫天飘雪下亮出绝世武功的仪式感。
《舌尖2》才刚播了两集,就让我这样激动了两次:一个是钩跳跳鱼的台州大叔杨世橹,另一个是上海本帮菜宗师李伯荣——获取和处理食材的技艺有多盖世倒是其次,关键俩人都透着技多不压身的气场,又都流露出宗师独有的“今不如昔”的忧郁。和我们洋气的多愁善感不同,他们真正经历了大自然的馈赠,而如今真的要输给国际化了。
正是这些对食物充满偏执的人,让我开始对这个讲吃的纪录片感兴趣了,因为它真的不是在讲吃。
中国人喜欢获取,不喜欢给予,这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但你不能纯粹拿西方那套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演讲来批评中国人,毕竟我们是没有“社区”概念的。这个国家从来都是建立在宗族制度上的,“管好小家才能顾大家”也成了多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有了这些,逼迫大自然强行馈赠一些东西也不难理解了。
《舌尖1》缅怀昨天,《舌尖2》活在今天,用士大夫般的无奈讨论着传统饮食文化的荣耀和困境。留守儿童、城市移民、西方现代社会文化的入侵、传统技艺的失传,这些都是我们用筷子夹菜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像没人愿意在中餐馆求婚一样,你无法苛求一个20多岁的孩子放弃iPhon回农村跟父亲学怎么做家乡菜。“身份认同”这种东西,是在体验了身份丢失之后才能学会珍惜的。
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直面馈赠,无论它来自大自然、老师傅、互联网、还是乔布斯,然后找到自己的应对方法。因为真的回不去了。
刚写完这篇文章,就刷出一条消息说定于今天播出的《舌尖2》第3集将做出紧急调整,要增加美食内容,因为“观众抱怨人文太多美食太少”。所以你看,再好的事放在央视都能给搞没劲了。以前他们好像不会如此在意“观众抱怨”啊.....
更多内容,尽在VICE.CN
我们的//noisymusic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