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中医古法婴幼养生学会判断与简单处理孩子
中医古法婴幼养生学会判断与简单处理孩子
编者:我们会陆续发中医古法婴幼养生,请大家多多转发,让更多的父母知道如何更有经验的养育孩子。今天我们先发两篇,由于文字过多,我们会陆续发出,
交泰丸,含有黄连和肉桂两味药,而黄连味苦益血,可以泡水给孩子喝。
莲子心泡水喝,如果孩子还有口气,再配上一些佩兰。就是用莲子心5克,佩兰10克,一起泡水喝。佩兰芳香辟秽,喝进去肠胃就通了,莲子心清心火,肠胃通且心火清,孩子体质自然有好转。
火一清了,口气自然也就清了,口疮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口气不是因为口腔的问题,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与脾有关系,如有口疮和口气要先治脾胃,才能根治。
色淡白为虚为寒,色红为实为热。口腔破溃糜烂,为心脾积热之口疮;口内白屑成片,为鹅口疮。两颊黏膜有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黏膜斑。
齿龈变化预兆疾病
在这里,先来了解一下牙齿和牙龈与五脏的关系。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常反映肾与胃的病理变化。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
因为牙齿在往外顶的时候,实际上是把牙龈给挤开了。那么牙龈本身是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胃经所经过的地方,这是多气多血的经络,因此,牙龈特别容易上火,容易引起发热。
孩子在出牙的时候,需要一些东西来刺激,来磨,这时可以给他用一些磨牙棒,现在有做得很成熟的那种,就是用食物做成硬硬的磨牙食品。给牙齿一定的刺激,这样牙齿才能长得比较快。还有一些硬的食物,如有些硬的面饼,都可以促进牙龈的上下咬合。
孩子长牙的时候不要吃油腻、腥的东西,比如说虾、鱼,很容易助热,要吃清淡的食物。
肾所主的就是牙齿,如果孩子长出来的牙齿晶莹剔透,骨质很致密,这就是肾气比较足的表现。如果孩子的牙齿又灰又黄,粗糙,那就是骨质不密,这种情况下可能有两种问题,第一是缺钙,缺钙会导致这种情况,第二用中医的眼光来看是肾虚,需要用一些补肾的中药,帮助他把肾气补上来。还可以用叩齿的方法,多吃一些坚果,如黑芝麻、核桃仁等,前面已谈到,在此不赘述。
在古代,因为医学不够发达,儿童死亡率很高,古人看这个孩子能不能健康地活下去,重点就看两个,一个是牙齿,一个是头发。只要牙齿很致密,又很晶莹,然后头发又很柔顺,很黑很亮的话,这种小孩的生命力就旺盛,就能养下去。
古代用来给孩子补肾的方子就是六味地黄丸。有人说这不是给大人吃的吗?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前文说过,这个方子是宋代的医家钱乙研制的。他在《小儿药政直诀》里写的,这个药方是给纯阳之体的小孩补肾气的,不是给成年人吃的。后来,特别是近几年被炒作成成年人补肾的一种药物了。现在药盒上面好像都是给成人的药量,小孩子用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大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从孩子的牙齿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
牙齿萌出延迟,或稀疏细小,为肾气不足;齿衄龈痛,为胃火上炎;牙龈红肿,为胃热熏蒸;睡中齿介齿,多是胃中有热,消化不良和虫积证;齿龈干燥,耗伤津液,多是发热时间过久所致;咬牙齿介齿严重,牙关紧闭,多为惊风之证,或惊风先兆;牙齿疼痛,多为龋齿作怪。
新生儿牙龈上有白色斑块斑点,称为马牙。马牙语出《万病回春》,又名上皮疹,即初生儿齿龈上出现散在的淡黄色若米粒大小的圆形结节,内含脂肪渣,往往因妨碍吮乳而引起啼哭。《咽喉经验秘传》中说:“马牙系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即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此症初发出胎即打喷嚏。含乳在口或吞或吐,或吞而不吐……大约百日外不患此病。”治宜针刺出血,并吹清凉解毒之清咽利喉散或冰硼散。实际多数不治自愈,一般婴儿百日外即不患此病。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是呼吸与饮食通道。小儿发热,常与咽喉病变有关。
咽喉肿痛一般是扁桃体引起的,用板蓝根冲剂就能治疗。因为板蓝根对消除小儿咽喉肿痛很有效果,但是不能经常吃,板蓝根药性寒凉,经常吃会伤胃。
如果发现孩子咽喉表面有红色的荚膜,就有可能是白喉,这是很重的病,在古代这种病会要命,医院治疗。
小儿的正常舌象与异常舌象
舌为心之苗,心开窍于舌。《灵枢-脉度》有提到“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心主血,所以察舌可以了解营卫气血和脾胃消化功能的病变,同时可以了解病之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看舌,一个看舌体,就是舌头伸出来之后,看舌是胖还是瘦,这是舌体。第二就是舌色,是红颜色还是淡白色,还是有淤点,这是舌色。第三就是舌苔,舌苔就是在舌体上面一层薄薄的黏膜,这叫舌苔,主要看这三方面。这三个方面既要分察,又要合参,才能结合其他诊法,作出正确的判断。
正常小孩的舌体是柔软的,颜色是淡红色的,润泽的,伸缩自如,舌苔是表面有一层干湿适中的薄白舌苔。新生儿舌红无苔和哺乳婴儿的乳白苔,均属正常舌象。
察舌应注意有无染苔等假象,以免误诊。食后或服药后对舌苔有一定影响,应予注意。
若心火上炎则舌红,甚则生疮;心血淤阻,则舌质紫暗或有淤斑;心阳不足,则舌质淡白胖嫩;心阴不足,则舌质红绛瘦瘪。正常舌质淡红。若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绛红,舌有红刺,为温热病邪入营入血;舌质红少苔,甚则无苔而干,为阴虚火旺;舌质紫暗或紫红,为气血淤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草莓者,常见于猩红热。
苔白为寒,苔黄为热,苔白腻为寒湿内滞,或有寒痰食积;苔黄腻为湿热内蕴,或乳食内停;热性病见剥苔,多为阴伤津亏所致;舌苔斑驳,状如地图,时隐时现,经久不愈,多为胃之气阴不足所致;若舌苔厚腻垢浊不化,状如霉酱伴便秘腹胀者,为宿食内积,中焦气机阻滞。
小儿还会有一些特殊舌象。
木舌:就是舌头很肿大,板硬,麻木,然后转动不灵,甚至是肿塞满全口的感觉。长期这样就成了我们常说的大舌头了。另外一个就是在一些疾病的后期,或者是中期非常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发热性疾病,这叫做木舌,这种情况需要用导赤丹,或者是清热解毒的牛黄清心丸,给孩子嚼服,把火清下去就好了。
重舌:就是舌下连根处是红肿的,胀的。舌头伸出来会发现跟口腔相连的根部是红肿的,然后咽喉处类似小舌头的东西,那里特别红,而且一碰就疼,这是心脾积热的表现。有一些孩子热性的东西吃多了,肠胃的积热积多了,就会反映在舌头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要清新泻火,活血化淤。
连舌:连舌有一些小孩会有,就是舌系带特别短,正常的舌头是可以伸出来的。如果孩子的舌头伸不出来,是因为他的舌系带特别短,导致舌头无法伸展。这种情况需要尽早手术,把那一段切开就可以了,要不然会影响孩子以后学说话。
我曾经治疗过一个5岁的男孩,他就是连舌。他说话别人听不清
楚,舌头转动不灵活,后来做了手术,慢慢就好转了。舔舌:在秋冬季节,孩子时时用舌舔口唇,以致口唇四周发红或有
脱屑、作痒,称舔舌,多因脾经伏热所致。关于孩子的舌头与健康,可以简单总结如下:舌体胖嫩,舌边齿痕显著,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停;舌体肿大,色泽青紫,可见于气血淤滞;舌体强硬,多为热盛伤津;急性热病中出现舌体短缩,舌干绛者,则为热甚津伤,经脉失养而
挛缩。
舌苔千变万化,染苔是常有的事。要询问是否吃过某种食物或药品,注意是否系染苔。如吃橄榄、乌梅、杨梅、茶叶、铁剂等可使苔色染黑;吃母乳、牛奶、豆浆可使苔色染白;吃橘子、蛋黄、黄连药片、核黄素、橘子水可使苔色染黄;吃有色糖果可染成糖果色,均不可误认为是病苔。
第三节二阴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肾开窍于二阴,前阴指生殖器和尿道口,后阴指肛门。察二阴可知病情之寒热虚实。男孩阴囊紧致,颜色沉着,是先天肾气充足,健康的表现;健康男孩夏季阴囊也常呈松弛状态。若阴囊松弛,则是先天肾气不足体虚或发热之象。在患病过程中,阴囊紧缩者多寒;弛纵不收者多热。阴囊时膨时复,常因啼哭膨甚者,为疝气;阴囊、阴茎均现水肿,常见于阳虚阴水。女孩主要观察尿道口是否红肿。若女孩前阴部潮红灼热瘙痒,常见于湿热下注,亦需注意是否有蛲虫病。
舌体胖大代表着脾胃虚弱。舌体是肿大的,然后色泽青紫,这是代表气滞血淤。舌头伸出来往上,可以看到底下两个很粗的血管,从这里可以看出体内有没有淤斑与淤滞,假如说那两根血管很粗很红润的话就没有问题,但如果又黑又青又紫,说明有气滞血淤。
舌体强硬代表的是热盛伤筋。有些小孩一发高烧出很多汗,舌头伸出来就这种表现了。
花驳苔:就是老百姓讲的地图舌,伸出来舌苔斑斑驳驳的,有的地方有舌苔,有的地方没有。这是胃阴伤,比如吃很多饭,但就是不长胖,这就是胃阴伤了,需要滋补胃阴。
霉酱舌:就像发霉的酱一样的舌头,又厚又腻,看上去很厚的那种舌头,伸出来脏脏的,很污垢的感觉。要是有腻,特别厚的话代表有湿气,这就是湿热两种气合在一起的,而且时间特别长,这种孩子一伸出舌头来,你就会闻到他嘴里边有味,然后大便通常不是不通,就是便秘,再不就是大便非常黏,这都是代表肠胃有宿食内滞,或者是内热所导致的。像这种情况就可以用山楂丸调理。
小儿肛门潮湿红痛,多属尿布疹。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赤,为臀红。小儿肛门灼热红肿.为下焦湿热;便后肛头脱出者是脱肛,多因中气下陷而致;肛门裂开出血,多因大便秘结,热迫大肠所致。
了解大小便有病早知道
排泄大小便是生理代谢的需要,小儿年龄不同,排便特点各有所异。了解正常的大小便,识别异常大小便,是判断孩子是否有病变的简易方法。
●大便
正常小儿的大便色黄,干湿适中,1日1~2次或1日1次。婴儿大便可呈糊状,次数稍多。母乳喂养儿的大便为金黄色糊状;牛奶喂养或人工喂养儿的大便呈淡黄白色,质较硬。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大便常呈暗绿色或赤褐色,黏稠无味,称为胎粪,以后颜色渐淡,而转为黄色。
小儿的大便色泽、形态、次数的明显改变预示着出现了疾病。
大便燥结如羊屎,数日1行,为肠热腑实,或热病伤阴,津液不足所致;大便稀薄,夹有白色乳块,或色黄有完谷,多为伤食泄泻;大便泄泻、清冷或稀溏、下利清谷、洞泻不止,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肾两虚;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肠腑湿热;大便有红白黏冻,次数频,里急后重,为湿热蕴阻大肠,多是痢疾;婴儿大便下血或为果酱色,阵发哭闹,需防肠套叠;大便色泽灰白不黄,多系胆道阻滞;大便常伴鲜血,解时无痛,应注意肠中息肉;大便下虫,多为虫证,需服驱虫剂。
宝宝爱吃肉,不爱吃菜,不爱喝水。便便总是两三天一次,每次便时很费劲,便便是一个个像羊粪球一样,掉在便盆里都砰砰响。怎么办呢?
我们都知道,纯素的食品,在肠道里24小时就排空了,要是肉食,包括各种各样的肉食,以及肉蛋奶类的,要经历72小时才能排空。由于排空时间很长,所以就会引起便秘。如果孩子便秘,可以用一些食疗方法。
白萝卜丝。白萝卜,青萝卜也可以,切丝,拌上糖和醋,调一下味,这样吃,非常管用。
还有一种方法是去药店买一些萝卜子,煮汤给孩子喝,通便的效果很好。再有一个食疗的方法就是香蕉和蜂蜜合在一起吃,润肠通便效果也很好。
除了食疗还可以用按摩的方法帮助孩子排便。
推七节骨法。七节骨,小孩的屁股有个尾椎,叫尾巴骨,往上一直到腰底的部位,这个部位叫做七节,我们用手指往上捏也可以,往下推也可以,就是来回擦,擦上三五分钟。因为这个地方神经的神经节是刺激前面的胃肠道蠕动神经的,这种按摩法可以调整自主神经的运动,通过刺激,胃肠道运动就好了,大便就通畅了。
最后推荐中药调理法。这种中药叫做小儿保和丸,简称为保和丸,在药店都能买到。保和丸里面有一些消湿导滞的成分,比如说麦芽、神血等等,还有一些大黄,大黄有泄泻的功能,这是古代通便的方子,现在用起来也非常好。
●小便
正常小便为淡黄色且清澈。夏季时因出汗较多,津液外泄,小便减少而色黄,多不是病态,1岁以下小儿排尿较多,为小儿初生,肾气未充,气化功能差,属正常状态。
若小便黄赤短少,或有刺痛,多为湿热下注之热淋;若小便黄褐如浓茶,伴身黄、目黄,多为湿热黄疸;若小便色红如洗肉水或镜检红细胞增多者为尿血,鲜红色为血热妄行,淡红色为气不摄血,红褐色为淤热内结,暗红色为阴虚内热;若小便浑浊如米泔水,为脾胃虚弱,下焦湿热所致,常见于积滞与疳证。
周岁之内的小孩尿出来的尿,我们叫童子尿,也叫童便,这个尿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所以古代有很多都是用童子尿做药引,然后服用,清热解毒效果非常好。
第四节通过观察小儿指纹看健康
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于显露,故儿科对于3岁以下小儿常以察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
察指纹
指纹分三关。自虎口向指端,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看指纹时要将小儿抱于光亮处,医生用左手食指、中指固定患儿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末端,用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命关向风关轻轻推几次,使指纹显露。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费用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