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知识 > 佛光教科书第二册佛教的真理162

佛光教科书第二册佛教的真理162



《佛光教科书》第二册佛教的真理

第十六课空有

第十七课中道

第十八课无常

第十九课涅槃

第二十课烦恼

第十六课空有

  

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远的思想有二:一是有宗,以「缘起论」观点而主张因缘所生法为实有;二是空宗,依般若经论而观于缘起的存在,「宛然有而毕竟空,空假无碍,是为中道」。

  空宗与有宗是大乘佛教两大系统,空宗即「中观派」,有宗即「瑜伽派」。中观派以诸法无自性立论,破除一切众生情见之执著,以显现诸法实性,故称「法性宗」;瑜伽派以「万法唯识」解析诸法的缘生之相,目的也是在于析相以见性,故称「法相宗」。

  如来一代教法,所说皆不出空、有二义,因此,不论空宗、有宗,其思想渊源皆来自于佛陀的根本教说,也就是佛教的根本教理「缘起法」。

  「缘起」是宇宙万有生、灭、变、异的因果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是暂时的幻起、幻灭。换句话说,诸法实相,不生不灭,从暂时存在的现象界则说「缘起」,从本无自性的实相界而说「性空」。因为「缘起」,才能显示「性空」,因为「性空」,所以能够「缘起」。也就是说,因为「空」才能「有」,「空」是成就一切「有」的要因,中观学派的龙树菩萨据此而提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的中观学说。

  「缘起」与「性空」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相生相成的。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体现真空」,如此不偏「顽空」,不偏「执有」,即名「中道实相」义,能够了达「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就是般若。般若的整个精神就在以「假」成「空」,由「假」显「空」。准此,真俗二谛于是成为「缘起性空」的另一种表现。

  真俗二谛是佛法的纲要,《三论玄义》说:「二谛是佛法的根本,如来自行化他,皆由二谛。」佛陀依于诸法性空阐述真谛,依于众生的妄执阐述所执非真。换句话说,二谛是为了把中道实相的妙理,藉由真空、俗有的方便言说而彰显。所以,佛说二谛是为「执有者」说「空」,为「执空者」说「有」,是应病与药,使依真舍俗,依俗识真,由此直契诸法实相,此即所谓「道非有、无,既有,无以显道」,因此《三论玄义》说:「有二谛故,佛语皆实。以世谛故,说有是实;第一义故,说空是实。」

  缘起无自性,无自性所以是空,「空」是佛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也是佛法不共其它宗教及世间学说的特质,佛门因此有「空门」之称。

  「空」是真理的极致,「空」能将印证真理的「三法印」统一起来,例如:世间没有永恒性的东西,世事变化多端,这是「诸行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万法相因相成,这是「诸法无我」,也就是「缘起性空」。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一切如梦幻泡影,这是「涅槃寂静」,也就是「妙有真空」。

  佛教讲「空」,并不是否定一切,相反的,「空」是诸法所以成就的根本。《大乘密严经》说:「离空无有色,离色无有空,如月与光明,始终恒不异。诸法亦如是,空性与之一,辗转无差别,所为皆得成。」万法惟其性空,才能生起宇宙万有;万有徒具假相,才能显示自性本空。所以,空与有,如月之与光明,始终不二。空与有,是相待之假称,说空说有,只不过为了诠显中道实相义,如果执有拨空,则失于真谛;执空排有,则失于俗谛。执空执有,同样都是边执的妄见,均非中道之正理。

  因此,《般若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金刚经》说:「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皆是阐明空有不二,空有相融相即的道理。

  空,是佛教的X光,经由空性,便能洞悉诸法实相--诸法所以是空,是由于无自性可得;诸法所以是有,是由于相用不是空无的。《释摩诃衍论》的「虚空十义」,把空的奥妙诠释无遗。「空」并不是顽空,并不是妄计一切皆空的「恶取空」,「空」具有建设性,譬如,没有空间就不能建房子;袋子不空,便不能装东西;宇宙不空,众生就无法生存,所以要「空」才能「有」,宇宙万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空义上。

  「空」蕴含无限,真空才能生妙有。佛教讲「空」,就是要我们大破、大立,空去一切有无对待,空去一切差别观念,甚至连「空」也要空去,然后才能享有一个解脱自在、空有不二的世界。

第十七课中道

  

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这是畸形;如果只张不合,这也是畸形。唯有拳掌卷舒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是落于左右、好坏两边,都是极端;能够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佛陀成道后,初转*轮时即为五比丘揭示:离于偏执,履中正而行,这才是解脱之道。此乃佛陀历经六年的苦行生活,深体「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著。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再者,当时印度有六师外道,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尼乾陀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与「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取。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离于二边,而说中道」: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理论上的中道,就是缘起。

  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形成的法则,诸法因为「缘起」而有,所以「空」无自性;但是「空」并不否定「缘起」的假有,而是在万法现象上,观察其无自性的空。因此,「缘起」与「性空」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体两面的。佛陀说「缘起性空」,就是要众生因「空」而知「有」,因「有」而达「空」,是为对治众生「空」、「有」两端的执著,所以能真正通达缘起者,于诸法则不执着实有,亦不执著全无,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是体悟非空、非有,就是「中道」。因此,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由「缘起」而见自性「空」义,便不会落入执「无」的边见;了知「缘起」为自性「空」之理,便不会落入执「有」的边见。不落入有、无二边,才能对「中道」有确切的体认:中道连系「二谛」──性空是「真谛」,假有是「俗谛」,二者统一起来而成中道,所以中道不著名相与对待,综贯「性」、「相」及「空」、「有」。

  由以上诸说,可以知道中道的实相,即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空有不二」是指不执空、不执有的真空妙有;「即真即俗」则既是真谛,亦是俗谛的中道思想;「色心并举」为不偏唯心,亦不偏唯物的中道观。

  中道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中道,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因此,无论大、小乘的各宗各派,皆以之为弘法的基本义理。但是,各宗派对中道的解释并不尽相同,如小乘所说的「八正道」,中观派主张的「八不中道」,法相唯识宗的「唯识中道」,天台宗所立的「三谛说」等,各家所诠释的观点不一,但都不失佛陀最初所说的中道思想,其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

  所谓「八不」,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八不,主要在破众生的自性执,也就是说,缘起的诸法,其当体性空、不可得,但是凡夫、外道及有所得的行者不能体认一切法空,总执有实在性的法,从常识上的实在,到形而上的实在,不能超脱自性妄见。此自性见,在时间上,即有常见、断见;在空间上,则有一见、异见;在时空的运动上,则有「去、来执」;在法的当体上,则有「生、灭执」。此生灭等八计是众生迷失的根本,和离一切妄见戏论不可得的中道不相应,于是龙树菩萨开立「八不」,以破除一切有所得的迷执,而彰显无所得的中道。因此,古人说:「八不妙理之风,拂妄想戏论之尘;无得正观之月,浮一实中道之水。」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第十八课无常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这是一般人对无常的感叹。其实,世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起,因缘所生的诸法,空无自性,随著缘聚而生,缘散而灭,它是三世迁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间的众生有生、老、病、死的现象,器世间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坏、空的演变,人的心念有生、住、异、灭的变化,自然界的时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的更替不已。也就是说,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现在的即生即灭,正如《金刚经》所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因为世间一切万法无一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说「无常」。

  无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现象的真理。依物理学来说,宇宙世间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静止的,既然是动的,就是「无常」。因此,《八大人觉经》说:「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阿含经》也说:「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万善同归集》更是形容:「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这些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诸法因缘所生,所以无常。

  无常依其变化的速度,分为「念念无常」与「一期无常」两种。在世间所有事物中,变化速度最快的,莫过于我人的心念,心念的生灭,刹那不住,比闪电还要迅速,因此《宝雨经》形容心念如流水,生灭不暂滞;如电,刹那不停。

  除了心念是「念念无常」之外,其实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异灭、世界的成住坏空等,莫不是由刹那刹那的渐变,累积成一期的突变。因此,世间一切现象,乃至万事万物,可以说都只是时间性的存在而已。因为不论精神、物质,凡一切现象无一不刹那生灭变化,而且是不断的变化,因此无常是世间实相,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当初佛陀因为感悟人生无常,于是舍弃荣华,出家修道;成道之后,也以苦、空、无常的人生真相来开示众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团的成立,可以说是源于佛陀对诸行无常的体悟。

  世间无常故苦。顺遂变成困逆固然是无常,祸厄转为幸福也是无常。因此,无常不是消极的,无常说明:好的会变坏,坏的也能转好。例如:贫穷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经营,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谐,只要肯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自能赢得友谊;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够愈挫愈勇,逆境终将突破。无常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激励意义,因为世事无常,才能使我们脱离不满的现状;因为世事无常,所以得以体会法性的真实平等;因为世事无常,所以不会为神权邪说所迷惑。尤其,修学佛法的人因为有「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无常观,所以容易生起出离心,精进不懈,进趣佛道。

  《大般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说明世间万物无一得以常住不坏,凡生者必灭,因此,唯有超脱此生、灭的世界,才可达到寂静的境域。也就是说,一切有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无常、无我,所以能实现涅槃,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据,也是佛教的根本教义。

  无常使生灭相续,无常带给人生无限的光明,无限的生机。如果世间一切永恒常住,则世界必然一片死寂,惟其一切法是由因缘和合而起,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时运转,才有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的物换星移,才有聚散穷通、悲欢离合,也才能构成一个生机无限,多彩多姿的有情世间。

  无常为我们的人生开拓更宽广的空间,很多苦难都因无常而重新燃起无限的希望。所以,无常才能进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无常,蕴藏无限的希望与生机,是最实在,最亲切的真理。

第十九课涅槃

  

寺院所供奉的佛像,一般有立姿、坐姿、卧姿的不同。卧姿又称涅槃像,表示福慧圆满、动静一如。所谓圆满,就是了生脱死、超越时空、泯灭人我对待、自他融和一体之义。所以,涅槃不是一般人以为的死亡,而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根据《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大毗婆沙论》说明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杂阿含经》说,涅槃是「贪欲永尽,瞋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所以涅槃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是灭除贪欲、瞋恨、愚痴、无明、邪见、是非、烦恼的一种清净无染,也是物我双亡、圆满光明、自由自在的世界。

  在佛教各经论中,对「涅槃」有种种不同的异名诠释,如《法蕴足论》的「无为、无边、无漏、无住、无生、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以及《四谛论》的「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爱、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等」,这是分别从否定与肯定来诠释「涅槃」的意义。

  此外,《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华严经》说,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般若经》说,「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楞严经》说,证实了「理绝动静」就是涅槃;《维摩经》说,「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胜鬘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就是涅槃。涅槃,就是不生不灭的自性。

  鸠摩罗什大师将涅槃译为「灭度」,就是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的意思。玄奘大师则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寂」指静寂;具足一切功德,泯除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等,就是涅槃的真义。

  涅槃的诠释,虽然诸经所用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此自性本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方等般泥洹经》卷二说,涅槃具有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等八种法味。

  此外,涅槃具有十大特性:一、涅槃如净莲;二、涅槃如水、三、涅槃如解毒药;四、涅槃如大海;五、涅槃如食物;六、涅槃如虚空;七、涅槃如摩尼宝珠;八、涅槃如赤旃檀;九、涅槃如风;十、涅槃如山峰。

  涅槃是证悟的境界,它有层次上的区别,各宗派对涅槃的分类也有不同。天台宗依体、相、用,认为涅槃可分本自具足的「性净涅槃」、透过修行证得的「圆净涅槃」、为教化而示现的「方便净涅槃」。法相宗将涅槃分为: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无住处涅槃等四种。

  涅槃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当我们不再受制于贪瞋痴烦恼的束缚时,当下就是一种涅槃解脱的境界,所以涅槃乃人人可证,当下可得。

  涅槃具有常、乐、我、净四德,具体而言,涅槃是一种无生的境界、无住的境界、无我的境界、无缺的境界。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无法透过人生表相的见闻觉知获得,必须自己下真功夫,从修行内证中,渐渐体悟它的存在。从历代证悟涅槃的圣者教示中,可知欲求证涅槃,必须:(一)依于戒行;(二)依三法印而修;(三)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因此列为三法印之一,称为「涅槃寂静」。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但是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所以,涅槃就是我们自己清净的本性,是真实的自我,是宇宙之源、万法之本。求证涅槃,就是要找回清净的自性,能够证悟涅槃,就能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不被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等种种无明所束缚而流转生死。所以,涅槃是超越生死的悟界,能证入「涅槃」,就是人生的解脱。

第二十课烦恼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与「思惑」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与「无明惑」,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象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瞋、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著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瞋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瞋、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著、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第二册完

光明佛坛

已有50余万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xgzs/6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