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知识 > 中医基础舌诊篇珍藏版
中医基础舌诊篇珍藏版
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舌色、舌形、舌态、苔质、苔色的主病
主病
舌
色
淡白舌
虚证、寒症、气血两亏
红舌
热证
绛舌
外感病:若舌绛或有红点、芒刺为温病热入营血
内伤病
舌绛少苔或无苔,有裂痕—阴虚火旺
舌绛少苔而津润—血瘀
紫舌
绛紫而干枯少津属热盛伤津、气血雍滞
淡紫或青紫湿润者属寒凝血瘀
青舌
寒凝阳郁、淤血
舌
形
老嫩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主实证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主虚证胖大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瘦小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多津而有裂纹——湿盛
芒剌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舌
态
强硬
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痿软
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震颤
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吐弄
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歪斜
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短缩
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舌
苔
白苔
主表证、寒证
黄苔
主里证、热证(黄色越深则热越深)
灰苔
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黑苔
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润燥
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剥脱苔
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部分脱落--地图舌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舌色
(一)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气血调和,常见于正常人或病轻。
(二)淡白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的,白色偏多红色偏少。全无血色者,称为枯白舌。
气血两亏或阳虚。枯白舌主脱血夺气。
若淡白湿润,而舌体胖嫩——阳虚水泛;
淡白光莹瘦薄——气血两虚
(三)红舌
舌色较正常人的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
实热、阴虚
若舌鲜红而起芒刺,或裂纹,兼黄厚苔——实热证。
若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
(四)绛舌
较红舌更深的红色,或略带暗红色。
主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血液浓缩—绛舌
舌绛干燥,有芒刺、裂纹——里热炽盛;
舌绛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五)紫舌
全舌呈紫色,或局部现青紫斑点。
淡紫舌—舌淡而泛现青紫(由淡白舌发展而来);
紫红舌—舌红而泛现紫色;
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由绛红舌发展而来);
斑点舌—舌体局部出现青紫色斑点、大小不等,不高于舌面。
主血行不畅
舌绛紫,干燥少津——热毒炽盛,气血壅滞
舌淡紫,湿润或青紫——阴寒内盛,寒凝血瘀
全舌青紫而暗或有瘀点、瘀斑——血瘀证
二、望舌形
舌形是指舌质的形状,包括老嫩、点刺、裂纹等方面的特征。
舌形舌色
淡白
红降
瘦薄
气血两虚
阴虚火旺
胖大
阳虚水泛
脾胃湿热、痰热内蕴
齿痕
阳虚水泛
脾虚气虚(淡红)
裂纹
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热盛伤津
点刺
——
热盛伤津
红星
——
热毒内蕴(严重)
(一)老、嫩舌
老是舌质纹理粗糙,坚敛苍老,色较暗。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是舌色与舌形的综合体现。
老舌属实证,嫩舌属虚证。是辨别虚实的主要指标之一。
(二)胖、瘦舌
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为胖大舌。
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为肿胀舌。
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为瘦薄舌。
胖大舌主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瘦薄舌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舌淡白胖嫩,舌苔水滑——脾肾阳虚,津液不化,积水停饮
淡红或红而胖大,伴黄腻苔——湿热痰饮上溢
肿胀舌其成因有三:一是心脾有热,舌多鲜红而肿胀,甚者伴有疼痛。一是素善饮酒,又病温热,多见舌紫而肿胀。
瘦薄舌色淡——气血两虚
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三)点刺舌
点,突出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点刺多见于舌尖部。
脏腑热极,血分热盛之故。
据芒刺出现的部位,还可分辨热在何脏,如舌尖芒刺为心火亢盛;舌中芒刺为胃肠热盛。
(四)裂纹舌
舌面上有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各种形态明显的裂沟,称裂纹舌。
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红绛舌而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虚液涸;
淡白舌而有裂纹——血虚不润;
若淡白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脾虚湿侵。
(五)齿痕舌
舌体边缘见牙齿的痕迹,称为齿痕舌或称齿印舌。常与胖大舌同见。
主脾虚,水湿内盛。
淡白而湿润——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湿热痰浊壅滞。
三、舌态
指舌的动态。正常:伸缩自如,运动灵活。提示脏腑机能旺盛,气血充足,经脉调匀。
(一)痿软舌
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
伤阴或气血俱虚。
久病舌淡而痿——气血俱虚。
新病舌干红而痿——热灼津伤。
久病舌绛而痿——阴亏已极。
(二)强硬舌
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板硬强直。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浊内阻。
分析:外感热入心包,扰乱心神,致舌无主宰;高热伤津,筋脉失养;风痰阻舌之络脉。临床上舌强硬伴舌胖大苔腻为风痰阻络。
(三)歪斜舌
舌体偏于一侧,称“歪斜舌”。
主中风或中风先兆、喑痱。
(四)颤动舌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称为"颤动舌"。
肝风内动。
久病舌颤,蠕蠕微动——气血两虚或阳虚。
外感热病见之,且习习煽动者,多属热极生风,或见于酒毒
(五)吐弄舌
舌伸出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反复吐而即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停,叫作"弄舌"。
两者皆因心、脾二经有热所致。
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往往全舌色紫。
弄舌:动风先兆,二者皆可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
(六)短缩舌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称为“短缩舌”。
无论因虚因实,皆属危重证候。
舌多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
舌胖而苔粘腻——痰浊内阻
舌红绛而干——热盛伤津动风
舌淡白胖嫩——气血俱虚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无辨证意义。
四、舌下络脉
正常:舌系带两侧各有一条纵行的大络脉。颜色暗红。脉络无怒张、紧束、弯曲、增生,排列有序。
内容:观察其长度、形态、色泽、粗细、舌下小血络等变化。
方法:
异常情况及临床意义:1.脉络短而细,色偏淡,多气血不足;2.脉络曲张如紫色珠子状大小不等的结节等改变,皆为血瘀的征象。
舌下络脉的变化,有时会早于舌色的变化,因此,舌下络脉是分析气血运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望舌苔
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蒸化胃中食浊而产生的。
一、苔质
苔质指舌苔的质地、形态。主要观察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等方面的改变。
(一)薄、厚苔
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即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的为“薄苔”,不能见到舌质者则为“厚苔”。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
薄苔主外感表证,或内伤轻病或正常人。厚苔是由胃气夹湿浊、痰浊、食浊、热邪等熏蒸,积滞于舌面。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
(二)润燥苔
舌面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为润苔。若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此为“滑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干裂,此为“燥苔”;苔质粗糙如砂石,扪之碍手,称为“糙苔”。
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正常舌苔或津液未伤
滑苔—痰饮、水湿
燥苔—津液已伤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
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有湿邪苔反燥而热邪苔反润者,如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则舌苔反燥;热邪传入血分,阳邪入阴,蒸动阴气,则舌苔反润。
(三)腻、腐苔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小,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
腐苔:苔质疏松,颗粒粗大,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若舌面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可知阳气与湿浊的消长。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苔浊腻—食积或脾虚湿困。
苔白腻—痰浊、寒湿内阻,为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粘腻、厚、甜—脾胃湿热。
黄厚腻—痰热、湿热、暑湿。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聚于舌面,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
脓腐苔: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疾病中,腐苔减退,生新薄白苔,病邪散,正气生。腐苔剥落,不生新苔,病久胃气衰败。
(四)剥(落)苔
舌苔全部退去,以致舌面光洁如镜,称为“光剥舌”,即前述之光滑舌,又叫镜面舌。
若舌苔多处剥脱,舌面仅斑驳残存少量舌苔者,称为“花剥苔”。还有中剥苔、前剥苔、根剥苔、鸡心苔。
若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突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者又称“地图舌”。
若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苔质颗粒叫“类剥苔”。
可测胃气、胃阴之存亡。
舌红,剥苔—阴虚;淡,剥苔—气血两虚或血虚;
镜面舌红绛—胃阴枯涸;
舌色恍白如镜,无血色—营血大虚。
剥脱部位与脏腑相应。
(五)偏、全苔
偏全:舌苔布满全舌为"全苔"。舌苔仅布于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病中见全苔主邪气散漫——湿痰阻滞之征。
舌苔偏于某处——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六)真、假苔
判断舌苔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
凡舌苔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刮后仍留有痕迹,不露舌质,像从舌体长出来的,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
若舌苔不紧贴舌面,不像舌所自生,而似涂于舌面,苔易刮脱,刮后无垢而舌质光洁者,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
可判断疾病的轻重与预后。
病之初、中期,舌见真苔且厚——胃气壅实,病较深重。
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新病假苔——邪浊渐聚,病情较轻
久病,假苔——胃气匮乏,病情重
看假苔应注意:
一是清晨舌苔满布,饮食后苔即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则是里虚。
二是有苔有色,刮之则去,病轻浅;若揩之即去,病更轻浅。
三是厚苔一片而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原有胃气,其后胃气虚乏,不能上潮。多由过服凉药伤阳,或过服热药伤阴所致。
二、苔色
苔色的变化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三类。
(一)白苔
舌面上所附着的苔垢呈现白色。分薄白苔(透过舌苔可看到舌体);厚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或正常舌象。
苔薄白而润—正常、表证初起、里证病轻,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表寒证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表热证)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积粉苔(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内痈、瘟疫
苔白而燥裂,粗糙如砂石—燥热伤津,阴液亏损
(二)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有淡黄、深黄和焦黄
主里证、热证。苔色愈黄,说明热邪愈甚。
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为热结。
苔薄,白中兼黄(黄白相间)——表邪入里化热
苔薄淡黄——里热轻浅
苔黄厚干燥——里热亢盛
苔焦黄燥裂——热结已深,津液大伤
苔黄腻——湿热
(三)灰黑苔
苔色浅黑称灰苔;苔色深灰称黑苔。二者只是颜色浅深之差别,故常并称为灰黑苔。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黑色愈深,说明病情愈甚,苔质的润燥是辨别灰黑苔寒热属性的重要指标。
苔灰而润滑——阳虚寒盛
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热极津枯。
老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