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基本特征 > 黄帝内经五气化火,壮火食气如
黄帝内经五气化火,壮火食气如
中医学所说的火,包括温和热,为阳盛之气所化生,故火和热常可以合称。但火与热在中医病因学中却同中有异,以病气来说,温热病多属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等。而火则常由体内而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胃火炽盛等。火旺于夏季,但在其它季节因为火热而致病的也很多,所以季节性不太明显。一种非常奇怪的病,看张仲景是怎么治疗的火热邪气致病也有内,外的区分,外来火热邪气,除了直接感受温热病邪之外,也可由风,寒,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这就是所谓的“五气化火”,五气之中,暑邪即是外来之火。如风寒湿燥侵犯人体,须郁久方能化热,或者是人体素为阳盛之体,都容易从阳而化热。另外,若外邪侵犯手足阳明经,也容易化火。当然,内火,即是体内自生的火热邪气,常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失调所导致。张仲景用两个不同的方剂治疗同一种病,其绝妙之处值得探讨火热之邪,燔灼焚焰,其性升腾炎上,故属于阳邪。火热致病,多见高热,恶热,烦渴,汗出,脉象洪数等症。若火热内攻,上扰神明,轻则烦躁失眠,重则狂躁妄动,神昏谵语。故《素问》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又因为其有升腾炎上的特性,故发病多在人体的上部,如头面。肺脏等;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牙齿肿痛,目赤肿痛等。火热邪气最容易迫使机体的津液外泄,消灼阴液,故火邪致病,除了表现出热象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壮火食气”。壮火,就是指阳热亢盛的实火。食气,就是说最容易损伤人体的正气,而使气津受损。《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之中的“主运”和“客运”是如何推理的?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常导致肝经受损,从而使筋脉失其濡润,引起肝风内动,中医学称为“热极生风”。主要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目睛向上视,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状。这些症状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儿童最为常见。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火热之邪可灼伤脉络,迫血妄行,从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皮肤发斑以及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病证。火热之邪若入于血分,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临床以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者,其性属阳,属火。《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中“平气”是怎么得来的?临床上常见的火热病证,多系温病的气分病证,营分病证,血分病证。气分证指温热病的化热阶段。临床以发热不恶寒,舌苔转黄为特点。多从卫分证转来,外感温热病邪内入脏腑,如热结胃肠则口渴引饮,大便秘结或下利;湿热交阻中焦脾胃,则胸闷脘满、舌苔腻滞;热郁于肺则鼻煽气促、咳嗽痰黄;或热毒壅盛;或邪传少阳等。营分证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所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阶段。根据温病邪热的兼挟不同,营分证候又有不同的证型。邪热入营,灼伤营阴,则身热夜重;营分有热,劫伤营阴,故舌质红降无苔,脉细而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降,脉细而数为辨证要点。血分证指温病邪热深入阴血,导致动血、动风、耗阴所表现的一类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其临床表现为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更见躁扰不宁,神昏谵语,舌降紫,脉弦数;或更见斑疹出现,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更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等症状。以营分重证并见出血症状,或并见动风症状为辨证要点。《黄帝内经》:五运六气中“子午”之年对于人体的影响总之,温热病邪为病常为实热证,其侵入人体的途径也是多由肌表或口鼻而入,首先导致肌表营卫失调,阳气郁遏,机体阳热亢盛,功能亢奋,正气与邪气的斗争剧烈,从而出现一系列火热的征象。若热在皮肤,迫津外泄故大汗而出;若热陷血脉,则血行逆乱而妄行,从而出现一系列出血病证。若感受其它外,如寒邪入里,从阳而化热,热极而生火;湿邪郁灸而化热,湿热郁结,而成痰火。同样,风和燥也可以从阳化热化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