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八

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八



8探索受生起和灭去的因缘随观生灭法之后,我们还要追究生起的因缘。受的生起有两种条件:近因和根本因。不管是乐受、苦受还是不苦不乐受,它们的近因都是触。受生起的近因缘于触,受生起。一共有六触——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每一种触可衍生三种受:眼触到可喜的色所缘所生起的乐受,如果一个男人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人;眼触到不可喜的色所缘——所恨的人——所生起的苦受;眼触到中性的色所缘——一个陌生人——所生起的不苦不乐受。同样的,耳、鼻、舌、身和意触也可衍生出三种受。于是就有了十八种受。当行者在修习受念处时,这十八种受就是他所要观照的目标。这是缘于六触,各种受生起的近因。若是缘于不可意的耳触而生起了苦受,应该如是观照:耳触是因,苦受是果。触和受都是缘生法,缘生法都是无常变化的。舍利弗尊者如此劝导比丘们:学友们!如果其他人辱骂、诽谤、伤害、骚扰那位比丘,他这么了知:?由于耳触所生苦受已生起,它是有缘的,非无缘的,缘什么呢?缘于触。?他如实了知:?触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缘于触生起的受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行是无常的。?他如实了知:?识是无常的。?-——《中部》28经那时,修行者的心只看到名法——触、受、想、行、识都是基于因缘而生起的。当耳根不再接触声尘,耳触便灭,耳触灭时,源于耳触生起的受、想、行、识也基于因缘的灭去而跟着消灭,在这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没有我、你、他!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二十年前的一段经历,当时我对受念处的修行还很陌生。那天,我尊敬的老师正在排队等待托钵,我拥有别人没有的特权,可以在这个时候会见老师。借着这个机会,我向老师报告了一些禅修体验,因为花了比以往更长的时间,所以负责敲钟的居士不得不延迟了开始托钵的时间。这位居士对我很不满,在数百名僧侣面前大声叫嚷,批桑骂槐地责骂我。当这不愉快的声音触到耳根,我心中的苦受顿时生起。由于我的不如理作意——认同苦受为我,是自我受到伤害,一种更加强烈的不愉快的感觉像电流一样,流窜过我全身。无法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与“我”分开,我感到自己被冒犯和羞辱。我很想摆脱这种不愉快的感觉,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突然我想起舍利弗尊者关于观照触和受的教诲。——“由于耳朵所产生的不愉快感受是有缘的,不是没有缘的。缘于什么?缘于触。他如实观照:?触是无常的?。他如实观照:?缘于触生起的受是无常的?”于是,我即刻观照耳触无常,缘于耳触所产生的不愉快的感受也是无常。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样重复观照了几遍后,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的波动即刻烟消云散,化为乌有,留给心的是一片平静和淡然!我要感谢这位居士,让我学会如何观照苦受,也让我能够生起苦受实为缘起无常的智慧。受生起的根本因受生起的根本因是无明、爱、取、行与业有。因为过去世的无明——不了知生命的痛苦,也不知贪爱于生命是痛苦的根源,导致我们贪爱于生命并强烈地执取它(取),为了满足对生命的贪爱,我们造业,希望有更美好的来生,可以享受更多六根接触六尘时生起的刺激和乐受(缘于无明,行或者业生起)。不管是善业或恶业都会导致新生命的出生,缘于新的生命,便有了身心(缘于行,名色生起);缘于身心,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于名色,六入生起);缘于六根,眼就会看到、耳就会听到、鼻子就会嗅到、舌头就会尝到、身体就会触到、意识就会想到。于是就会生起六种触(缘于六入,触生起);缘于触,生起各种各样的受(缘于触,受生起),不只是你追求的乐受,更多的是你逃避的苦受。缘于受又衍生渴爱;渴爱导致取;取是强烈的渴爱,为了得到我们所渴爱的,我们造下身、口、意业;业又带动新的生命,推动轮回的流转。这是随观因缘生法。无明灭则受灭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当证到阿罗汉道果时,阿罗汉道彻底了知四圣谛,完成了四种作用:1.了知苦谛——色、受、想、行、识五取蕴是苦谛;2.舍弃贪爱——痛苦的来源,也是集谛;3.证悟涅槃——贪爱的止息,也是灭谛;4.开展道谛——八正道。彻底了知四圣谛是智慧的作用,要智慧生起就能灭去无明。当无明灭,爱、取、行和业也跟着灭。不再有业,就不再有新生命的出生,没有新的生命,便不会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没有六根,就不会有触;没有触,受不再生起。这是随观因缘灭法。观受的生灭可以去除“我”见若能如此了知受为因缘生法,因缘灭法,我们就不会把能感受乐、苦和不苦不乐的名色当成是一个我、他或是某个众生,进而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的概念。不去掉“我”的概念,我们的修行就会一直被障碍着,不能突破,就像阐陀比丘那样。一、阐陀比丘对无我的疑惑阐陀比丘的智慧能了知;色、受、想、行、识为无常和无我。可他的心不但没有继续前进,朝向诸行的寂静;相反的,不安和执取在他的心中生起。当他思维五蕴里没有一个我,他的心退转而生起疑惑:“那,我又是谁?如果五蕴都没有一个我,那么,我要依靠谁?”他觉得自己仿佛掉进汪洋大海,在浪涛中浮沉,需要抓住一个实在的东西才觉得安全。对“无我”的教义,他生起不安和惶恐,他害怕失去深深依赖的这个“自我”。这种害怕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错误地把身心视为“自我”,并对它产生强烈的执著,仿佛没有了我,一切都无所适从,日子再也过不下去。害怕失去一直牢牢紧握的“自我”,将会阻碍禅修者的心朝向诸行的寂静。牢记这点对你们的修行有极大的帮助。论师们说,阐陀比丘对“我是谁”生起疑惑,这是因为在思惟五蕴为无常和无我之前,他并没有辨识因缘法。修行者要彻底辨识因缘法,辨识五蕴是依靠因缘条件所生,当维持它们存在的条件灭去,五蕴也会跟着灭去。二、五蕴的灭去不是我的灭去,只是苦的灭去。为了解除疑惑,阐陀比丘想到阿难尊者也许可以帮助他。阿难尊者的智慧被佛陀所称赞,而且阿难尊者也听闻了佛陀所有的开示教导。于是,他向阿难尊者述说了自己的困惑。阿难尊者为其开示了佛陀对迦旃延尊者说的经。他说:世间的人多半依着实有或虚无的观念而住。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集起者,对世间没有虚无的观念;以正确之慧如实见世间湮灭者,对世间没有实有的观念。实有就是常见,虚无则是断见。在这世间,多数人被这两种极端见解所缠缚。一个人为何会坚持常见?那是因为他未能见到行法的止息,只看到行法不断地生起。所以修观,包括修定时,若未能见到行的寂灭,他将会持常见。那断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人们为何认为死后一切都断灭了呢?那是因为他们没见到世间的生起或集成。此处所谓的世间指的是五蕴缘起世间。假使一个人未能看到五蕴灭去后,又依靠因缘一再地生起或集成,那他将会持断见。一个以正确智慧如实见到五蕴集起的人,是不会生起断见的。阿难尊者继续开示:

这世间多数为攀住、执取、黏着所束缚。

但有正见的人不涉及和执著这种攀住、执取、固定的想法、偏见与潜在烦恼;他没有‘我的自我’的立场,对‘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灭去的只是苦的灭去’这一事实,他不感到困惑和怀疑。他的智慧不依于任何人。这个情形是正见。一切实有,这是第一种极端。一切虚无,这是第二种极端。──《相应部》12相应15经世间的人通过我见和贪爱来攀住、执取、黏着世间的现象为“我”和“我所有”,他们的想法和所作所为都是站在“有我”的立场上。他们被我见深深地黏着和束缚着,我见已经成为他们思考一切事物的立场。对依靠因缘而生起或灭去的现象,他们看到的如果不是一个实我,便是虚无。这两种见解都是基于“我”的概念而产生的,因此他们饱受痛苦压迫。抱持“有我”的见解而不受痛苦的折磨,那绝无可能。所以,佛陀说一切实有是一种极端,而一切虚无则是另一种极端。佛陀为了让我们远离这两种极端的见解,开示了缘生缘灭的中道。世尊说:

依无明而有行,依行而有识,依识有名色,

依名色而有六入,依六入而有触,依触而有受,

依受而有爱,依爱而有取,依取而产生有,依

有而有生命,依生命而有老、病、死、愁、悲、

苦、忧、恼,因此生起整堆的苦蕴。

请仔细阅读以上经文,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佛陀阐明的是名色法依靠因缘的生起,也是苦生起的因缘。在其间佛陀并没有指出有真实的人、众生、他或她。为什么到了我们的思维中,就成了一位众生在轮回?论师把缘起解释为众生在三世轮回中流转,只是为了方便我们理解。因为只有通过方便法才能把深奥的胜义谛——究竟名色——解释清楚。佛陀自由的应用方便语,却不执著于它们。不明白佛陀胜义谛教法的众生,却严重地执著于世俗谛,把心中已经有一个实我的想法再套在缘起的教法上,从而产生更强烈的我执,因我执再产生欲望、傲慢、妒忌、敌对、你争我夺、种种是非!此生故彼生,苦蕴生起的根本因是无明;此灭故彼灭,当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灭,这是整堆苦蕴的灭尽。只有苦存在,没有受苦者。如此看待世间的现象,即是中道。金刚比丘尼也以此中道击退魔罗。那时,魔罗欲使金刚比丘尼从正见中退失,产生害怕、惊悸;以偈颂对金刚比丘尼说:

谁创造众生?众生的作者在哪里?

众生从哪里生起?众生在哪里被灭?

那时,金刚比丘尼知道是魔罗的恶念后,以偈颂回应:为何你假定有“一位众生”?魔罗!那是你的臆想吗?这只是一堆纯粹依靠因缘和合的行法,这里没有众生被发现。如同各部分的组合,才说有“车子”,同样的,当有了诸蕴,则有“众生”的世俗语言。只有苦的生成,苦的存续与苦的消失,除了苦的集起、苦的灭去之外,再也没有别的。那时,魔罗被真理击败,显得沮丧、悲伤,就在那里消失了。这个缘起中道——缘生缘灭、没有一个实我——的教义是很难被理解的,阐陀比丘由于对此法的不领悟、不通达,因而被自己错误见解给束缚着,不能解脱。当听到阿难尊者缘起中道的开示:“所生起的只是苦的生起,所灭去的只是苦的灭去。”他的心即刻从我执中解脱。三、受非我因此,在体验不同的受时,我们不应该把受当成是一个实我。如果受是“我”,那我们体验到的乐受灭去时,我也跟着灭去;体验到的苦受灭去时,我又灭去;体验到的不苦不乐受灭去时,我再次灭去。如果一天当中体验到五十次受的灭去,那我一天就要死去五十次!单单在用餐时,你就能体验到许多感受的生灭。比如,当舌头尝到食物后,你能感受到由触而生起的乐受,察觉乐受的生起之后继续咀嚼食物,更美妙的味道出来时,你的乐受会加强,这是新的乐受取代了旧的乐受。在此,你可以体验到乐受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然后再吃一口中性的食物如白饭,会生起不苦不乐受,不苦不乐受随着另一口美味的佳肴又变成乐受。每种食物都有不同的味道,所以每种食物都会带给你不同的感受,这三种受会随着你对食物的喜爱程度的不同而不断地交替变化。在《无我相经》中佛陀也开示到:受不是我。诸比丘,如果受是我,那么受就不会遭遇苦痛,而且人们可以控制受,说道:‘让受成为这样,不要让受成为那样。然而,诸比丘,因为受不是我,所以受会遭遇苦痛,人们不能控制受,说道:‘让受成为这样,不要让受成为那样。’我在美国的一位学生曾与我分享她经验到的感受“不是我”的体验:在去年的一次个人静修期间,我曾有过一段对“感受”的有趣经历。那天下午在禅坐过程中,我的心相当平静,我能轻松地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后来我开始感受到腿和坐垫接触地方有些疼痛,当疼痛加剧,让我再也无法不理会它的时候,我决定对疼痛带来的苦受进行探究。我试图将不愉快的感受与我区分开来,我尝试着只去看疼痛所带来的感受。起初它很难忍受——似乎笼罩了我整个心,并且让心充满了抗拒,这引起了我头部和胸部的紧绷。我试着放松,放下抗拒,但无法做到,因为实在是太痛了。突然,我生起一个念头,这是我最近阅读过的善戒法师的一篇文章的引言:“是谁在体验感受?是感受本身在体验感受”。当这个想法一生起,那种不愉快的感受就完全从我的心中分离出来,跳到我的面前。这很难解释,好像不愉快的感受就坐在我的面前,与我是分开的。因为“我”不再把痛当成是“我的”,抗拒和紧绷的感觉完全消失了,虽然这种不愉快感受依然存在着。我感到非常惊讶,同时觉得非常轻松和自在。然后,我把注意力转移到双腿,我想知道那里有什么感受。再次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我腿上的不同部位只有来了又去的各种感受,它们甚至都不能称之为疼痛。从那时起一直到静修期结束,我都在玩着“把感受和我分开”的游戏。这些感受在我用餐的时候是愉悦的,在我禅坐的时候则是不愉悦的。我纯粹觉知各种感受的生起而不执取。这的确很有趣——我从未有过这样的经历,也从未想过这样的经历是可能发生的——感受不是我。讲到我(atta),我们先要明白它的含义。“我”含有控制者、主宰者、拥有者的意思。如果受是我,那我们应该可以控制受。眼睛看到时我们只想要乐受;耳朵听到、身体触到、意识想到时我们也只想要乐受。我们只要乐受,每天欢欢喜喜就足够了,不想要淡如白开水的不苦不乐受,更不想要折磨人的苦受。然而,正因为受不是一个可以主宰的我,所以事与愿违,眼睛会看到烦人的、不喜欢的;耳朵会听到嘈杂声、是非或者毁谤;意识因为不如理作意,会想到各种忧虑、恐慌、猜疑和别人的缺点。我们排斥的苦受随着不可控制的因缘一再生起,让我们痛苦不堪!除了不把感受看成是我之外,我们还要如何看待受呢?我们来看佛陀的答案:有位比丘问世尊:“大德!谁感受呢?”“这是不适当的问题。”世尊说。“我不说:‘某人感受’。而如果我说‘某人感受’,那将会是适当的问题。(在佛陀的意识中感受的不是一个人)

“由于不说某人感受,如果有人这么问我:

‘大德!以什么为缘而有受呢?这才会是适当的

问题。’在那里,适当的解答是:‘以触为缘而

有受;以受为缘而有渴爱。’”

──《相应部》12相应12经因此,不要习惯性地把受当成是我来看待,而要把它当成是缘生法来看待。如实观照到“受”的生起是缘于触,就能了知“受”纯粹是因缘法。触是因,受是果。果受到因的牵制,如果因(触)是无常的、缘所生的;那么果(受)又怎么可能是常的呢?以中道缘生缘灭来看待受才是遵循佛陀的教诲。这样的正见能帮助我们舍去常见与断见。生灭随观智当观智趋于成熟时,我们能真正体验到乐受或苦受的迅速生灭。到那时,“受”已不再明显,呈现在我们智慧里的只有生灭法。记得十多年前,当我听说我的老师前往斯里兰卡修习,却无法适应当地的椰浆风味饮食时,觉得自己应该去斯里兰卡,协助他的修行。为了报答老师多年的照顾和教诲,我带着一颗虔诚和感恩的心,只身飞往斯里兰卡。我希望通过料理适合老师的饮食,使他的修行更加顺利,没有障碍。但我没想到自身那孱弱的身体无法适应当地原始、艰苦的环境。几个月下来,我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病痛,由于没有医疗设备,我的听觉开始模糊不清,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完全超负荷了,但老师又希望我继续留下来协助他。在感性和理性的不断斗争中,我感到彷徨失落而不知所措,以致于最后心沉浸在没有意义的纠结中,每一次的思想斗争都加重了“我”和“我的”概念。我决意应用法的力量去面对缘于身心带来的苦受。我提起正念,把苦受当成一个所缘来观照,在正念观照的当下,很明显,我没有把苦受当成是“我”或“我所有”。在那一瞬间,我体验到苦受生了又灭、灭了又生;生了又灭、灭了又生,是一串不断生灭的过程,极其迅速,中间没有任何间断的过程。那时,“苦受”已不再明显,呈现在智慧里的只是生灭法,到了最后,心进入一片平舍。接下来,心自动回去审查刚才体验到的不断生灭的过程,一种很强烈的压迫感油然而生,那是被生灭压迫的不圆满和苦的感觉,这就是佛陀所宣示的“无常故苦”。在这不断生灭的过程中,每一个生起的现象都让心感到充满危机、痛苦和逼迫;每一个灭去或不再生起,都让心感到寂静、自在和安全。当体验到一切生起的现象皆是苦的,我也了解了只有“不生”才是真正快乐,任何生起的生命,不管是人类、天神或梵天神,都是苦的现象,因为它们终归趋向坏灭。“不生”就不会死亡。行法的确是无常,生和灭是其本质,生起后即刻灭去,其寂灭带来快乐。如此,观到无常、苦的现象也显得明显,无常和苦的现象显示没有一个可操控的自我,无我的智慧也跟着明朗。无常、苦、无我是三位一体的,见其一,便能知其二、三。如此观照了知,就是安住于受,随观生灭法。(帮人帮到底,我最后还是选择继续留下,协助我的老师,一共待了整整八个月。这次佛法的体验完全抹掉了我内心的纠结,我决定挑战身体的极限,让痛苦来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力。)简言之,我们要先观受的生法,再观受的灭法,最后观照受的生灭二法以及受生灭的因缘。一直不间断地重复观照,智慧才会趋于圆满和成熟。同时要切记所有的受都是苦的,因为它们脱离不了无常的压迫。若没有体验到生灭随观智是不会对受产生厌离,进而对生命也产生厌离的;而没有厌离智,要想解脱的决心是不可能强烈的,不论你是多么用功地在修行。一切行无常,以慧观照时,得厌离于苦,此乃清净道。──《法句经》第偈往期回顾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七)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六)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五)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四)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三)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二)你真的知道您的感受吗?(一)名色分别智线上禅修营初学者必听合集(二)线上禅修营初学者必听合集(一)修学四念处的四个条件四念处修行方法大念处经-第一堂安般念1.1大念处经-第一堂安般念1.2大念处经-第一堂安般念1.3大念处经-第四堂四界分别观1.1大念处经-第四堂四界分别观1.2大念处经-第五堂受念处1.1大念处经-第五堂受念处1.2大念处经-第六堂心念处1.1大念处经-第六堂心念处1.2大念处经-第七堂法念处五盖1大念处经-第七堂法念处五盖2大念处经-第八堂法念处五取蕴大念处经-第九堂法念处十二处1大念处经-第九堂法念处十二处2大念处经-第十堂法念处七觉支1大念处经-第十堂法念处七觉支2大念处经-第十一堂法念处四圣谛1大念处经-第十一堂法念处四圣谛2大念处经-第十一堂法念处四圣谛3大念处经-第十一堂法念处四圣谛4大念处经-第十一堂法念处四圣谛5善戒法师书籍流通处善戒尼师简介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我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愿诸有情众,同得此功德!Sàdhu!Sàdhu!Sàdhu!正念正知

善戒心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xgyy/123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