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艾灸与健康引火归元,祛虚火,排寒湿,通中
艾灸与健康引火归元,祛虚火,排寒湿,通中
《本草汇言》:“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元,则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属阳虚阴极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引火归元: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结合益气固脱法、利水法、降逆定喘法、补气、养血、生津等治法配合使用,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水果吃太多,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的潮衣、不爱晒太阳、吹空调......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形成上热下寒。上热,会感觉口干舌燥,经常性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等。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将头上或上半身的火气或气血引到腰腹部,以此排掉腰腹部的寒湿,固一身之阳气,从而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你如果明白引火归元所要达到的目的,就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万病求源,殊途同归。所以说,除了汤药以外艾灸其实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周易》说“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也就是说,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会很自然的聚合在一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这个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网络上的社群。引火归元也是同样道理,艾火乃纯阳之火,艾灸时艾火着于施灸部位,使阳气聚集身体这一点。在艾火的作用下,人体阳气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让虚浮的阳气归位。这个时候,人会感到困倦,这是身体的功能恢复正常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身体开始自我修复的征兆。当艾灸作用于身体不健康者的某个部位时,体内气血就会从身体的其他的部位向这里集中。同时,由于他的身体较弱,身体无法快速生成新的气血补充,这就使得原本供应其它脏腑器官的气血量一时减少,人就会感觉到累和乏了。继续施灸一段时间,身体的气血慢慢充足了,身体就会恢复正常。刚才我们讲到了,像这类体质的人,大多是因为中焦不通,脾胃运化不好,水谷精微无法有效的抵达身体所需部位,滋养五脏六腑,所以身体气血相对会比较虚。也就是说虚症的人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通过引火归元的方式,祛除湿寒,打通中焦,增强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能力。身体的气血慢慢就充足了,身体就越来越健康。这种施灸时的疲劳感多久才会好转呢?每个人体质不一样,经络敏感程度不一样,健康程度不一样,好转的速度也不一样!要想改善灸后疲劳这个问题,就要打通中焦,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就是增强人体吸收营养的能力,从而能随时制造出大量的气血来。当你做一段时间艾灸后,饥饿感显著提升之时,就是你的身体开始好转之日!人体的主要能量一般都是靠吃得到的,但吃后要吸收了才能给身体补充能量,如果没有饥饿感,那就可能是肠胃吸收不好。艾灸部位,中脘、神阙、命门、关元,气海、天枢、足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