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全方位了解病变声音,值得学习
全方位了解病变声音,值得学习
病变声音是疾病的病理变化在语声、语言及其它人体声响方面的表现。除生理状态下和个体差异之外的声音,均属病变声音。
(一)语声
语声主要指病人在疾病过程中说话的声音以及呻吟、惊呼等异常声音。语声的强弱,既反映正气的盛衰,也鼻邪气的性质有关。一般而言,凡病人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而多言者,为阳证、实证、热证,是阳盛气实、机能亢奋的表现;发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而懒言者,为阴证、虚证、寒证,是禀赋不足、气血虚损的反映。
语声的辨别需注意语声的有无,语调的高低、强弱、清浊、钝锐,以及有无异常声响。常见的语声异常有:
1.语声重浊又称声重,指发出的语音沉闷而不清晰。多为外感风寒或痰湿阻滞,以致肺气失宣,鼻窍不通所致。
2.音哑和失音发声嘶哑者,称为音哑;欲语而无声者,称为失音,古称“喑”。两者病因病机基本相同,但有轻重之别,失音为音哑之甚。新病音哑或失音,多属实证,常因外感风寒或风热,或痰浊壅滞,以致邪阻息道,肺气不宣,清肃失职,即所谓“金实不鸣”。久病音哑或失音,多属虚证,常因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肺,以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即所谓“金破不鸣”。暴怒叫喊或持续高声讲话,耗伤气阴,喉咙失润,也可导致音哑或失音。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子喑”,多为胞胎阻碍脉气,肾精不能上荣咽喉所致,一般分娩后即愈。
3.呻吟指病痛难忍所发出的哼哼声,多为身有痛楚或胀满所致。呻吟之声高亢有力者为实证,声低无力者为虚证。临床常结合望姿态,判断病痛部位。患者攒眉呻吟,必苦头痛;扪齿而吟多是齿痛;呻吟时扪心或护腹,多是胸痛或腹痛;呻吟而不能行走,抚摸腰腿者,多为腰腿痛。
4.惊呼指患者突然发出的惊叫声,其声尖锐,表情惊恐,多为剧痛或惊恐所致。小儿阵发惊呼,多属惊风;小儿夜啼惊呼,多因过食生冷,脾寒腹痛,或心脾有热,或食积、虫积、惊恐所致。成人惊呼,多因气机闭阻而剧痛,其病位常在骨节、脏腑。痫病发作时,口中发出如猪羊叫声,则为肝风挟痰上逆所致。
(二)语言
语言主要指病人语言表达与应答能力有无异常、吐词是否清晰流利等。言为心声,语言是神明活动的表现之一,心病则语言错乱,言不随心,故语言的异常主要是心神的病变。常见语言异常有以下几种。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者,称为郑声。多属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谵语、郑声二症,皆属于神志昏乱的危候,当明辨虚实。谵语多在急性热病的极期出现,常见于热人心包、痰热扰心、肠热腑实、热入血室以及痈疽毒邪内陷、疔毒走黄等证,为热邪亢极而扰乱神明。郑声多在久病、重病的后期,或亡阴、亡阳证中出现,属正气大虚而心神散乱。
此外,言语轻缓声音低微,欲言而不能接续者,称为夺气,是宗气大虚之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者,称为独语。多因心气不足、神失所养,或气郁生痰、蒙蔽心窍所致,可见于癫病和郁病。
4.错语语言错乱,语后自知,不能自主者,称为错语。虚证多由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实证多因痰浊、瘀血、气郁等阻遏心神而成。
5.狂言狂躁妄,语无伦次,精神错乱,骂詈不避亲疏者,称为狂言。多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痰火扰心所致,属阳热实证。
6.语言謇涩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吐词不清晰者,称为语言謇涩,简称言謇。此症每与舌强并见,多因风痰阻络所致。若因习惯而成,或先天舌系带过短者,称为口吃,不属病态。
(三)呼吸
闻呼吸包括诊察病人呼吸频率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粗细,呼吸音的清浊等。人体正常状态下呼吸均匀通畅,不急不徐(约16~20次/分),当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呼吸加快,睡眠时呼吸变慢变深,皆属生理性变化。呼吸与肺肾诸脏以及宗气密切相关,所以闻呼吸的变化,能判断五脏以及宗气的虚实。
病者呼吸如常,是形病而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外感邪气有余,呼吸气粗而快,属热证、实证;内伤正气不足,呼吸气微而慢,属虚证、寒证。气粗为实,气微为虚,但临床可见久病肺肾之气欲绝,气粗而断续者为假实之证;温热病热在心包,气微而昏沉者为假虚之证。
常见的病态呼吸有以下几种:
1.喘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其发病与肺‘肾关系密切,临床有虚实之分。凡发作急骤,气粗声高息涌,胸中胀闷,惟以呼出为快,仰首目突,形体壮实,脉实有力者为实喘,多属风寒(热)袭肺、实热壅肺或痰饮停肺,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凡发作徐缓,气怯声低息微,息短不续,动则喘甚,得一长息为快,形体虚弱,脉虚无力者为虚喘,是肺肾亏损,摄纳无权,气虚上浮所致。
2.哮是指呼吸喘促而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因内有痰饮宿疾,复感外邪引动而发;亦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肺气逆滞而致。此外,久居寒湿之地,或过食酸咸生腥亦可诱发。
哮与喘的区别,即“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属不能一息者,谓之喘”(明·虞抟《医学正传》)。喘以气息急迫困难为重点;哮以喉间哮鸣音为特征。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
3.气短指呼吸短促,息虽促而不能接续,气虽急而不伴痰鸣,似喘而不抬肩。气短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虚实之分。虚证气短息微,兼见体虚神疲、头晕乏力等,多由肺气不足,或元气大虚所致;实证气短息粗,兼见胸部窒闷、胸腹胀满等,多因痰饮、滞气、瘀血等阻于胸腹所致。
4.少气指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的表现。非如气短之不相接续,形体动态亦无异常改变。少气主诸虚劳损,是身体虚弱的表现。
少气、气短与喘的区别:少气的呼吸比较自然,表现为静而无声,以气少不足以息,声低不足以听为特点;气短的呼吸比较勉强,气机有所窒碍,临床以气息短促,不相接续为特点;喘则呼吸困难、急促,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少气纯属虚证,气短与喘则虚实皆有。
(四)咳嗽
肺主咳,咳嗽是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最常见的表现。然而咳嗽与其它脏腑也有密切关系,故古有“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之说。《素问·咳论》日:“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常因外邪犯肺所致,亦可由其它脏腑病变累及肺脏而引起。
古人将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咳嗽常伴咯痰,故其闻诊除听辨咳声外,必须结合痰的量、色、质,以及发病的时间、兼症等,以辨别其具体的证候类型。
咳声重浊,痰白清稀,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咳声不扬,痰稠色黄而不易咳出,多属肺热;咳声沉闷,痰多易咳,多属寒痰湿浊停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咳出,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咳声轻清,气短而喘,多属肺气不足。
此外,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咳声终止时声如鸡啼,称为顿咳,因其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又称百日咳,多见于小儿,为风邪与伏痰搏结,郁而化热,阻遏气道所致。咳声如犬吠,伴声音嘶哑,吸气困难,见于白喉,因肺肾阴虚,火毒攻喉所致。
(五)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包括饮食物、痰涎、水液等)上逆,经口而出的表现。前人将呕、吐、干呕三者加以区别,以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临床统称呕吐。三者皆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一般情况下,可根据呕吐的声音、吐势、呕吐物的性状及气味来辨病证的寒热虚实。如呕声微弱,吐势徐缓,吐物呈清水痰涎,多属虚证、寒证;呕声壮厉,吐势较猛,吐物呈粘痰黄水,或酸或苦,多属实证、热证。热证见喷射状呕吐,多为热扰神明,病重。
对于一些较为特殊的呕吐,须四诊合参,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断。如餐后发生的呕吐,可能是食物中毒;吐利、腹痛并作,多为霍乱或类霍乱;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称为胃反,多属胃阳虚或脾肾俱虚;口干欲饮,饮人即呕,为水逆症,多属痰饮内停。总之,呕吐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
(六)呃逆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导致横膈拘挛,声自咽部冲出,发出一种不由自主的呃呃声。古称“哕”,俗称“打呃”。偶尔呃逆,呃声不高不低,短暂且可自愈,多因咽食匆促,或食后寒气入胃,一时气逆所致,不视为病态。若呃逆频频发作,每分钟数次、十多次,甚至二十多次不等者,则需根据呃声之长短、高低和间歇时间,结合其他症状、体征,作出诊断。
凡新病呃逆,其声响亮有力者,多属寒邪或热邪客胃;久病、重病呃逆不止,声低气怯无力者,多属胃气衰败之危候。
(七)嗳气
嗳气是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而发出的长而缓的声音。古称“噫”,俗称“打饱嗝”。日常饱食,或喝汽水后,偶见嗳气,是饮食入胃,排挤胃中气体上出所致,不属病态。病态的嗳气,为胃气失和而上逆所致。虚证嗳气,其声多低弱无力,嗳后胁腹胀满可暂减,顷刻如故;实证嗳气,其声多高亢有力,嗳后胁腹胀满得减。
具体而言,嗳出酸腐气味,兼脘腹胀满而厌食,多为宿食内停;嗳气频作响亮,嗳后胁脘胀减,并随情志变化而增减者,多为肝气犯胃;嗳气低沉断续,兼见纳差食少,多为胃虚气逆;嗳气频作连续,兼脘腹冷痛,多为寒邪客胃。
(八)太息
太息又称叹息,是指病人情绪抑郁时,因胸胁胀闷不畅,发出的长吁短叹声。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九)喷嚏
喷嚏是肺气上冲于喉鼻而突然爆发的声响,外感风寒多见此症。常人偶发喷嚏,不属病态。若喷嚏频作,兼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者,多属外感风寒,鼻窍不利所致;若阳气虚衰,日久不愈,忽发喷嚏者,则为阳气回复,病趋好转之佳兆。
(十)鼻鼾
指熟睡或昏迷时候鼻内发出的较大鼻息声,多因息道不利所致。熟睡时鼾声大,多由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引起,然而并非全属病态,体胖、年老之人较常见。昏睡不醒,鼾声不绝者,多因神志昏迷,气冲息道所致,见于热人心包或中风人脏之危候。
(十一)肠鸣
肠鸣又称腹鸣,是指胃肠运动产生的声响。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低弱而缓和,一般难以闻及;当腹中气机不和时,胃肠中水气相激而漉漉作响,通过腹壁传出体表,则可明显闻及。临床可根据其发生的部位、声音辨病位与病性。
肠鸣发自胃脘,如囊裹水,振动有声,起立行走或以手按抚,其声则漉漉下行,为痰饮停聚于胃,阻滞中焦气机。肠鸣来自脘腹,漉漉如饥肠,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加重,此属中气不足,胃肠虚寒所致。腹中肠鸣如雷,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者,则属风、寒、湿邪客于胃肠;若寒甚者,兼见腹痛、肢厥、吐逆等症。本有肠鸣而完全消失,且腹部胀满疼痛拒按者,属胃肠气滞不通之重证。
本文由“红杏e生”整理自[朱文锋.中医诊断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红杏e生红杏e生是基层医生网和基层医生俱乐部的官方白癜风医院怎么走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