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舌象辨苔杂症拾遗
舌象辨苔杂症拾遗
语音咸鱼怀梦
舌象辨苔·杂症拾遗
每天早上,我们洗口的时候,都会在镜子里看看舌苔。
每次就医,医生会用压舌板,仔细的查看我们的舌头。
奥易精医,在《胃口·一证详查》的栏目,也会推荐大家查看舌苔,颜色,形状等等。
我们真的会看舌苔么?舌苔究竟代表了什么病症?
舌头的起源,是在造物主造人,人类进化的时候就存在的。那么,舌头的诊断,也就是看看舌头,可以上溯到很久。《黄帝内经》中就有很多的舌头诊断,这可是年前。
舌头的生理病理分析,在《黄帝内经》中,归为“末梢”,跟眼耳口鼻一样,属于某些臓腑的开窍。
舌头的生理解剖和化学分析,您可以在现代医学中详查。
中医的舌诊,正式版,在一本失传又重现天日的书中,此书叫做《敖氏伤寒金镜录》。由元代杜清碧撰于年。从此以后,舌诊的书籍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
舌诊的流行,其实源于“可见性”。
众所周知,中医的望闻问切,几乎每一个都是“虚无缥缈”的。就算是辩证的始祖,《伤寒论》,也很难懂。可是,有趣的是,这本舌苔的辩证书籍,竟然是《伤寒金镜录》。从书中我们知道,舌苔诊断后的治病,都是用《伤寒论》的处方。从而,再一次的证明了《伤寒论》的辩证体系,是无法撼动的。
今天的之《舌象辨苔》,就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角度,分析舌头,舌苔,舌象。
舌象辨苔之纲要
对于普通人的舌诊运用:
1.每天清晨,漱口前,查看舌苔和感受口腔情况。
2.查看,舌苔的颜色,干湿程度,厚薄等。
3.查看,舌表面的光滑程度,润泽程度,纹理纹路。
4.查看,舌体的颜色,运转,伸缩等情况。
5.从本文中,对应一些“舌杂病”,比如自咬舌,舌出血、疮痛,舌肿大,齿痕等状况。
6.用最好的舌头标准,来对照检查。
对于普通人和中医的舌诊运用:
1.太阳病的辅助诊断。
2.阳明少阳、脾胃肠胃疾病的舌苔辩证。
3.三阴证的舌本诊断。
4.切不可把舌诊作为唯一的诊断依据,而判断病情。
5.六经辨证和舌诊的分析。
舌头解剖
中医的解剖,其实非常的有意思,有实体解剖,更有臓象分析。用这种方式,舌头解剖如下:
舌体,舌质,都是肉。舌头是没有“皮毛和骨头”的。
舌体里面,舌头下方,有血脉。
舌头下还有系带。舌头的运转,需要筋膜。
舌头的生根处,是有骨头的。通过筋膜,牢牢的生根在舌骨或者横骨上。
舌骨位于颈部,在下颔骨与喉之间支持舌头,并当作某些舌头肌肉的附着处。舌骨亦称“语言骨”(lingualbon)。舌骨在古代中医的书籍中,称为“横骨”。横骨主管舌头的“发音”。横骨,神气所使,主“发舌”。
臓象的对应
《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阴阳应象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主口。在窍为口。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主舌。在窍为舌。
《五阅五使篇》曰∶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
肉质,脾
血脉,心
筋膜,肝
横骨,肾
舌的经脉
《灵枢·经脉篇》节选
手阳明大肠经,还出挟口,交人中。
足阳明胃经,还出挟口,环唇。
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
从《灵枢·经脉》篇中,其实,舌本身就有一些病症。而且是非常明确的,跟经脉有关,跟“重病”有关的病症。
舌萎,足太阴的气绝。
舌短卷,足厥阴的气绝。
这显然都是“四肢末梢”的一些状况跟身体整体的正常体现。
从上述的经脉分析中,我们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舌者,心之官,主尝五味,以荣养于身,资于脾,以分布津液于五臓。
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
足少阴之脉,挟舌本。
足厥阴之脉,主筋,络舌本。
舌头,可以分为上下,本末。可以分为肉质,筋膜和血脉。
那么,他们的对应区域,就非常的清晰。
舌尖,心。
舌本,脾。
舌体,肉为脾。血脉为心。筋膜为肝。
舌本和舌下,是足太阴脾。
挟舌本的是足少阴之脉。
舌苔,显然是附着在“舌头”上的物质。其实,舌苔,就像是冰柜里头的冰霜。看上去跟舌有关系。其实,舌苔的苔,是外部环境附着的产物。
舌头,舌质本身的问题,才是舌头的问题。比如,舌头淤青,舌干裂,舌燥焦,这些才是因为“联络的臓腑经脉”的滋润问题导致的。
舌苔,如雾
舌苔,中医术语。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叫舌苔。正常人的舌苔,一般是薄而均匀地平铺在舌面,在舌面中部、根部稍厚。
在上一期的《口吕品田·杂症拾遗·五行辩证》中,我们专门提及了这个理论:
舌为心之苗,而居口中。臓腑之气。发见于口者,多着于舌。故即舌苔。可以诊知臓腑诸病。
所以,五臓六腑的气,可以通过经脉,经由胃食道,上熏口腔。从而,附着在“舌表面”形成舌苔。舌苔如雾正是此意。
因为附着得最明显的就是“颜色”。于是,颜色在《黄帝内经》中的辩证,就可以用:黄赤为热,青黑为痛为淤来表示。
因为舌苔是胃气上熏的附着,所以,舌苔的诊断,第一个,还是胃。
现实中,我们发现,餐前,餐后,舌苔不一样。第二天清晨的舌苔,最明显。这个不是因为吃饭,喝水,漱口,把舌苔洗掉了。大多时候,有的明显的舌苔,是洗不掉的。之所以,餐饮可以“变换”舌苔,就是因为,饮食入胃,我们的胃气,被食物镇压在胃里面。当食物消化完毕后,我们的胃气,才可以偷偷的溜出来,附着在舌表面。
假设,胃热,那么,夜间睡前洗口,甚至洗舌苔。晚上没有进食,舌苔也是干净的。第二天清晨,舌苔一定还是黄色的。这就是因为夜间胃空,胃气上熏,带着“热”,附着在舌表面。如果,热,还有燥,那么舌头的经气血脉滋润不够,就会在舌头表明形成各种芒刺,甚至干枯,燥裂。
于是,百科中舌苔,就存在重大的错误。经过奥普修正如下:
舌苔是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舌苔的形状颜色,是五臓之气,经由胃气,上熏舌体而附着形成。
舌头的功能:味觉
《脉度篇》曰∶
五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当然,对于味觉的分析,还是现代医学的解剖分析最为精密。他们通过舌上的细胞、神经等,进行精深的研究。得出了酸甜苦辣咸在舌体上的区域对应图。
舌象
舌头伸出来,舌头的形状,就是舌象。
不同的舌象,对应不同的症状,以及“命理”。
举例来说,正常的舌头,是U型,粉色,舌苔湿润,淡白薄薄的一层。
可是,有的人,舌头的形状不是U,而是V,甚至是W,这就是不同的图像。所以,就是舌象分析。
还有,有的人,舌头竟然吐不出来。怎么拉都出不来。可以,另外的人,舌头跟蛇一样,可以很长。
在古代的中医书籍中,他们把“U型”正常舌,称作“正人君子”。
当然,在民间,我们还有长舌嘴毒等说法。其实,这些总结,是有道理的。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舌象的分析和根源。
根源,就是《黄帝内经》的臓腑辩证模型。只不过,这一次运用的是五行中的情志方面。
古医经舌诊
在《黄帝内经》中,对舌诊的论述其实很多。
可以分为“舌体,舌苔,味觉,舌下,甚至死症的舌象”等方面。
舌体:舌头枯萎,纵,卷,短,转。舌本强,舌本烂,舌本痛。
舌苔:黄,焦,干,枯槁等。
杂病:舌难以言语,自咬舌。
首先,舌头就是肉,没有骨头,没有表皮。那么在《黄帝内经》的五行类别构成中,就只剩下“肉质,筋膜,血脉”三个。
所以,脾主肉,肝主筋膜,心主血脉,就是臓腑对整个舌头的主管。
其次,如果知道舌苔的本质,就不难以理解为何《内经》中论述的很少。而且,仅仅是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