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重修每日内经上古天真论1
重修每日内经上古天真论1
《上古天真论篇》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下句)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黄帝内经》分上下两部,第一部叫《素问》,有八十一篇,第二部叫《灵枢》,也有八十一篇。
《素问》解答了中医对生命、对天、地与生命关系的一些基本问题,所以它的一本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书。
灵枢的意思是人的气和人的神灵沟通的节点,所以《灵枢》是讲针灸穴位的书。
道家写书,经常会分内篇和外篇。有《黄帝内经》,也有《黄帝外经》。“经”是理论,指的是道路和方向。《内经》是中医的理论,《外经》是外科手术方面的理论。华佗高超的外科技术师承了《黄帝外经》的内容,他临死的时候写了一本《青囊经》,总结了外科麻醉等内容,可惜失传了。
天真的人能得天助。
道家讲究道法自然,认为老天自然赋予你的能量或者是能力是最高超的。中医讲顺应天地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天地之气。万物有灵,万物有气。人、动物、植物都有自己的经络系统和穴位。给树扎针灸能治好树的病。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比现代西方人有更强烈的环球意识。不光人是平等的,人、动物、植物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平等的,因为他们拥有同样的系统。古代的人和天、地,和动物、植物都有沟通,它们有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这种交流方式叫“神通”,就是在“神”的层面上与它们沟通。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他人有心,我们可以“忖度之”。我们发自内心地去体会,可以体会到猫、狗等动物和我们眼神的交流,这种感觉、感情不一定能说出来,但是能感觉到。黄帝能打败蚩尤,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黄帝有一支动物特种部队,能战胜蚩尤布下的鬼怪。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躯,雕鹖鹰鸢为旗帜。蚩尤率魑魅(chīmèi)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令吹甶(fú)作龙吟以御之。黄帝能驱动动物部队与敌人作战,起码说明他和动物之间有不错的交流。《史记·五帝本纪》里这样记载:炎帝欲侵凌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有些人认为这很“玄”。谈中医离不开一个“玄”字。古代人们认识中医的方法离不开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有,我们只不过被一些后天的东西给蒙蔽掉了——人的真的性情被蒙蔽掉了,只不过有些人还保存着。
《黄帝内经》第一章叫《上古天真论》,所谓天真者,就是还没来得及受污染、受蒙蔽的人的那个状态。
自然的反义词是不自然、是人为、是伪。
司马南总说伪科学。也没错,中医就是伪科学,中医就不是科学。中医是另外一门认识自然的学问。
到达真理的路途上有很多的路径,比如宗教、艺术、文学都是。科学只是是其中一种途径。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
真的反义词是伪。我们说天真,就是天、自然赋予你的那种能力。在这种能力面前,还是谦卑一些,不要把你的人为、做作,“作”出来的那种东西凌驾于自然之上。
上古天真的含义。
天真是率真的、和天地一体的、不加任何人为粉饰雕琢的东西。上古,从道家来讲,他认为今不如昔。从道法自然这个角度来讲,时代越进步,人为的东西越多、越高级,离那种天真越远。追求天真的唯一的办法不是在现在世界上去找,而是返璞归真,回到远古的时代。那会儿的人们是最接近自然,最天真的。
社会进步的另外一种表述是距离自然越来越远的一个过程。人的本性越来越被压抑,越来越被伤害。这种异化的结果就是人活得越来越痛苦,越来越不自然。所以从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来讲,我们就得出这么一个结论:人想回归到自己自然纯朴的本性,就要做两件事儿:
第一个,尽可能地亲近自然;
第二个,尽可能地回归传统。
或者叫亲近传统、回归自然。这就是上古天真论第一个题目,教给你要做的事儿。
译文解析: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我们怎么用现代语言去诠释《黄帝内经》?我个人认为诠释不了。你想学习《黄帝内经》,要先去学古汉语,去理解古文的每一字汉字的意思,然后你就能跟古人沟通了。你把古文翻译成大白话来讲,到头来就好像拿中国话来翻译外国诗,或者把中国诗翻译成外国话一样,没味、没有神韵。
生而神灵,就是生下来这个人就不一样。
在甲骨文中,申”、“电”、“神”本是同一个字,后来分化了。“神”的造字本义是古人祭拜的天公,万物的创造者和掌控者。在中医看来,“神”来自于受孕时的父母“两精相搏”,是统领生命的天真魂灵,若不自觉持守,容易在后天耗散。“魂”是“阳神”,是统领精神的神秘能量,主动,负责有意识状态下的情感、思想等心智活动;“魄”是“阴神”,是统领肉体的神秘能量,主静,负责无意识状态下的感知、代谢等生理本能。(小编注:白天的神是魂,晚上的神是魄。)
靈,甲骨文写作“霝”,“靈”(灵)与“零”同源,后来才分化开。灵的造字本义是大旱之时,巫师念念有词地祭祷求雨。《风俗通》说“灵者,神也”。《尸子》说“天神曰灵”。中医认为“灵”是沟通天地万物的通神力量,比“神”更脆弱,要以静心与觉悟特别养护。《大戴礼记?曾子问》中有“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
甲骨文中,心的造字本义是人体的泵血器官,从静脉接受血液并将其压入动脉从而维持血液在整个循环系统中的流动。后来古人发现,心不仅是泵血器官,还是感知器官,具有直觉思维的能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神”、“灵”经常合在一起使用。《说文解字》说: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中国也叫“神州”,是神眷顾的地方。神州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山海经》不是虚构的神话,而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书,它是我国目前古籍中一部最为古老的、惟一记载了“五帝”时代真相的宝典。研究表明,该书中记载的中国远古时代(“五帝”时代)的历史,是准确的,是可真实可信的。由于司马迁对该书中记载的地理和所谓的“怪物”不能理解,他便没有使用该书中的有关史料,而是用了西汉初年的人写的《大戴礼·帝系》和其他材料作了《史记·五帝本纪》。
可惜的是,我们中国人大多数把我们中国的神给忘记了。
灵的繁体字,上面是个“雨”字,底下是个“巫”字。我们现在很鄙视那些“巫婆”、“神汉”我告诉你,“巫”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分子。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现在这样,把自己的最高智慧分子踩在现在脚底下,一说起“巫”来,都带一种恶毒、贬义的词。“巫”的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是沟通天地的。巫是沟通天地人鬼的灵媒、媒介。
甲骨文巫的造字本义是远古部落中智慧灵巧的通神者,以神秘法器,祝祷降神。远古巫师是部落中最为智巧者,通常是直觉超常的女性,男巫出现的时代在男权社会形成之后。
能够跟天地鬼神沟通的人,绝对不是一个人为意识很强的人,而是一个很感性的人、很有第六感的人。真正的巫都是女的。男巫师叫“觋”(xí)。所有的男巫都是跟女人学出来的。先有“巫”,后有“觋”。
当一个巫通过三个口念咒语去祈求下雨,而雨真正下来的时候,这个状态就叫“灵靈”。这种人是有这种特殊本领的人,现代叫有特异功能的人。
《说文解字》说:巫,祝也。“兄”是“祝”的本字,祝的造字本义是祭奉神灵,祷告求福。《易》曰:“兌为口为巫”。《周易》的意思是说:“兑”卦可以代表“口”、可以代表“巫”。
祝由是中医的一部分,因为在元、医院里作为十三个专科之一,所以又被称为“祝由十三科”。祝由,就是通过“祝”的方法,把病的“根由”拔去。祝,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平时我们听到一句祝福,心理都会多一份快乐和希望。《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说:“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所谓“移精变气”,就是改变病人精神上的执着,让神气即精气移徙,使其气血归于正常、顺畅。人的精气神是一体的,神不守舍或者六神无主时,精和气也会发生异常;神执着于一处,精就会执着于一处,气也会不得顺畅。所以,要通过祝由,改变其神,实现医患合一,从而达到“移精变气”的目的。不过,这只是上古之人,比较淳朴,也比较有智慧,面对神秘力量,心生敬畏,通过祝由,一点就通,所有执着涣然冰释,病也迎刃而解。至于末法时代,众生刚强难化,又另当别论了。
在祝由科中,精气的转换是祝由的根本,是身体由有形到无形转换过程中,改变自身功能状态,并通过此状态作用到患者,完成患者从无形(气)到生理的改变。而无形状态指的就是思维意识。
古人就思维意识有一整套理论体系,是帝王之学,不许百姓知道和习练,属于禁法、秘法。这套技术古人形象的比喻成智慧树,这在众多考古中都有发现。最著名的是三星堆出土了众多智慧树。若比做人,丹道是树干、决定了人的根本,经络是树枝、穴位是树叶。
道教修炼内丹中的精气神,认为人体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为督脉印堂之处,又称“泥丸宫”,中丹田为胸中膻中穴处、为宗气之所聚,下丹田为任脉关元穴、脐下三寸之处,为藏精之所。丹田的位置恰好处于人体的黄金分割线上。
丹道只有祝由科才可以习练。祝由科的“移精变气”就是在丹道中完成的。由下丹田中的浊精、修炼到上丹田的泥丸成气化神。泥丸与眼、耳、鼻、舌、身、意相通。身就是生理活动、意就是意识思维活动。在陕西红山文化的遗址发掘过程中,在众多柱础的左上房中,考古工作者从废墟中清理出一个陶树和一个陶人,陶人的头内,眼、耳、鼻、舌是相通的,同时还有一小孔与天相通,这与祝由科的练法是一致的。
西医一直认为认识意识是由神经传导,其实神经的传导的速度慢的多,意识的传导只能是传导速度极快的光的传导才能完成。这是中医比西医的高明精细之处。
祝由不仅仅是作用于心理的,它背后有实质性作用,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有人确实用符纸治好人或者动物的疾病,还有现在民间流传的转碗消鱼刺的方法,也是一种祝由术。人类永远有不可解释的东西,为什么要去硬生生地解释呢?
黄帝一生下来,虽然他是个男的,但是他有具与天地鬼神沟通的本领,这叫“生而神灵”。我们说这个小孩子生下来聪明不聪明、机灵不机灵,也有这里面的成分在。但是,他这个聪明是个大聪明,不是小聪明,是我们讲的是“慧”,而不是“智”。急中生智,是着急上火时候迸发的灵感;静极生,。是在极度安静、无欲无求状态下迸发出来的东西。两个完全不一样。
“智”是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就像一个明晃晃大太阳挂在那儿,咱们在讨论它,除非你是瞎子,长眼睛人都能看见。就是说,肉眼凡胎的人都可以讨论的学问,叫“智”。
而“慧”,首先它带心,只要带心的东西都通神。慧的造字本义是拂去俗尘,清心净虑,洞察真相,明心见性。古人称精通行军作战为“智”,称清心净虑、洞察真相为“慧”,称醒来感知清晰为“觉”,称明心见性、发现自我为“悟”,称简单无我、自然率性为“禅”。
弱而能言。
这个“言”字,不是随便胡说八道,不是说小孩子咿呀学语。儒家有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儒家把立言当成一个人生的一大任务来做,所以“言”不是胡说八道,也不是随便说话、聊天,而是能够出口成章,讲出一些非常经典的话来。
《庄子》有句话:“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陶渊明说:“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忘言不是说把要说的话给忘了,而是默默的体味它的意思,不以说话来表达。
所以,我们古代很多的书是不著文字的,而是口传心授的。这种口传心授传出来的东西,都是现在落实到《黄帝内经》中的那些被我们看成是经典的文字的东西。“弱而能言”,《礼记?曲礼上》有“二十曰弱,冠”、“男子二十冠而字”的说法。古代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在这之前,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古代蛮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成年后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黄帝弱而能言,他在二十岁以前,就已经能够出口成章,说出一些很经典的话来了。
幼而徇齐,长而敦敏。
“徇”字在甲骨文里就有,是会意字。但是现代《殷墟甲骨学》认为“徇”字其意不详。有些学者认为徇的本意是人群。徇,从人从旬。旬的本义是“时间长河中的连续的十天”意即数目十个单位。徇就是一群人的统称。《说文解字》认为侚,疾也。从人,旬声,字亦误作徇。徇有迅速、敏捷的意思。徇齐,有个成语叫“见贤思齐”,《说文》段注:《大戴礼记》作“叡齐”亦作“慧齐”。可见黄帝从小各方面素质就很优秀。
光“生而神灵”还不够,还需要拜师学艺。所以,“幼而徇齐”,黄帝自幼跟了很多名师,得到他们的灌顶、提携、言传身教、耳提面命。这是他求学的一个过程。《黄帝内经》始终贯穿着黄帝问于歧伯曰,歧伯是天师、天子的老师,是黄帝的一个重要的领路人。
磨砖成不了镜。你“生而成灵”,可能有点聪明,或者是有点特殊本领,但是如果你得到名师名家的指点以后,你就能上很高的台阶。——长而敦敏,有大智慧了。
学《黄帝内经》,首先一定要去练一些道家的功法,比如说站桩、静坐。道家站桩有一个基本的要求——气沉丹田,"站桩要“虚其心,实其腹”,“离中虚,坎中满”。离是心、心火,坎是肾,就是我们讲的丹田。它要人保持一个像不倒翁似的状,下面很重,有生根,然后丹田是充满的。当这个丹田充满的时候,他有虚就有实。虚的地方我们叫“虚其心”。只是现在人多数是坎中虚,把自己的肾精全流失掉了,肾是虚的,搞得自己心火蒸腾得特别厉害,虚火特别旺。所以真正养生的人是要“离中虚”,心很虚、虚心、实腹,肾精很足。所以“敦敏”就是说心、肾两个的状态:“敦”是肾精很足,“敏”是当心很虚的时候,感觉就非常的敏锐,人在这种状态下容易出慧。这叫“长而敦敏”。敦敏是一种低调。
我始终认为,成佛也好、悟道也好,性高潮也好,都是有生理基础的。经络不通,生理基础不具备的话,你达不到那个状态,那个状态出不来。从中医的角度讲,虚心,就是讲心不被蒙蔽。有种病态叫痰迷心窍。有些人被批为“猪油蒙了心”、“精虫上脑”,这都是心不虚了。心肌梗塞、脑梗、脑萎缩……都是不虚心的表现。抑郁症不仅是淤血,而且它还寒心、心寒肢冷。心本身是火,但它被冰冻了,除了温度不够、气血不足以外,还有邪气进来,所以抑郁症的人自残自杀。
成而登天。
成而登天讲的故事是,黄帝在统一天下以后,自己到山上修行,然后天上下来一条龙,把他带到天宫,还有一帮跟他修炼的人攀龙附凤,抓着龙尾巴、龙的鳞角也跟着走了。
这是道家修行的一个境界,就是修行到一定程度可以出神入化,可以魂魄离体。
很多人认为黄帝乘龙登天是神话传说,是骗人的。其实对于历史上曾经的发达,用现在的眼光来评判是不对的。就像埃及金字塔、中国的风水学及占卜,现在的学科依然解释不了。所以,我们还是要对古人的智慧存有敬畏之心,古人未必在所有方面都比现代人落后。
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花很多钱在地球边上打洞,进去看地底的中心有什么秘密。其实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地心的相通的。中国道家有本书叫《五岳真形图》,写了三山五岳真正的形状,以及山的下面究竟是什么样子。你用现代观点看这本书估计会笑死,东一块、西一块,这里一个白点、那里一个空圈,它讲地底下都是通道,用不着你去打洞。当然这本书你也看不懂。
《黄帝内经》讲了,道家修炼有四个境界——真、至、圣、贤。我们经常说的圣人,好像高得不得了,在道家其实排名第三,算不上什么。真正的道家最高境界叫真人。真人能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于八达之外。所以黄帝修到了真人这个境界,叫“成而登”孙思邈是孙真人,邱处机是邱真人,张三丰是张真人。
用金钱、事业来衡量成功的境界很低。
现代人的成功境界很低。现代的成功,充其量就是有一点钱、有点事业而已,有点合法的钱就算是成功人士了。
道家的成功还是叫返璞归真。它把苛罚自己、雕琢自己的那些东西都看成是一种及其凶残的东西,它以保存自己的纯真的天性为一种追求的目标。
我们小时候学荀子的名作《劝学篇》,荀子是孔子孙子的学生,他是儒家。他讲“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你虽然不会游泳,但是你善于利用船的话,你就可以航行很远。“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用外物达成目的是儒家的思想。
而道家呢,你要是老想利用这种技巧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而不去发挥你的本性的话,你貌似得到了成功,其实你是个大失败。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发展出来的整个逻辑体系看,它有极大的一个需要互相兼容的部分,说白了,就是有极大的矛盾的部分。如果你想健康养生的话,就要识别出谁在煽你的情、谁让你欲火焚身。很多人在大病快死的时候,或者锒铛入狱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是那么的奇怪、那么的不切实际,但是当时就一味热血沸腾地追求那些东西,这是一种病态。
他们还都看了:
——四气调神大论1
——四气调神大论30
——金匮真言1
——金匮真言50
养生第一之早起喝凉白开
养生第二之中午吃啥(1)
喝肉汤避肉毒-养生第二之中午吃啥(2)
吃粗粮裹肠毒-养生第二之中午吃啥(3)
吃饭七分饱,绝大多数人都领悟错了!养生第二之中午吃啥(4)
尊老爱幼的寿亲糊养生第二之中午吃啥(5)
养生第三之午睡1小时
养生第四之下午喝果汁
养生第五之下午健身
养生第六之过午不食,不吃晚饭
养生第七之临睡烫脚,预防心血管病猝死的最简单方法
养生第八之宗教信仰是心理治疗的最好方法
养生第九之独睡而养精气
养生第十之月圆清肠
如果你爱这篇文章
如果你希望传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