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预防治疗 > 藏在宝宝嘴里的这些秘密,妈妈越早知道越好

藏在宝宝嘴里的这些秘密,妈妈越早知道越好



“冉冉嘴里出疱疹了,还有点发烧!”

“阳阳又口腔溃疡了,这次特厉害,整天哭哭啼啼……”

“医院,她舌头上不知长了什么东西,颜色很奇怪。”

……

最近小编家的小区花园可热闹了,常常听到各种育儿的议论声~~

这秋天一到,小朋友跟约好了似的,都嘴巴里闹毛病~

咋回事呢?

为啥宝宝容易引起口腔疾病?

婴幼儿的唾液腺发育还不完善,唾液分泌量较少,所以口腔粘膜容易干燥。

同时,婴幼儿口腔粘膜柔嫩,血管组织丰富,而他们还完全不懂得保护口腔,常把手指或其他物品放进口中,很容易损伤口腔黏膜,导致细菌入侵。

加上秋天本就干燥,上火等原因更是加重了宝宝口腔疾病的危险。

当口腔黏膜受损,细菌入侵,宝宝嘴巴里就会生出上述妈妈交谈中出现的各种奇怪的东西——

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秘宝宝嘴里的这些秘密~~

奶渍样的白斑

谜底:鹅口疮

鹅口疮是0~6个月新生儿易发常见病,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症状就是在唇内、上颚、舌头上出现乳白色斑膜,形似奶块。

随着病情加重,白斑会连成片,宝宝出现口干、烧灼感和疼痛感,因此烦燥拒食。

如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喉、气管、食道,引起食道念珠菌病和肺部念珠菌感染,出现吞咽困难。

这种口腔疾病多见于免疫机能低下的早产婴儿,或者曾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婴儿,极易被感染。

怎么防治?

白色念珠菌不是啥稀罕物,它广泛寄生在我们的皮肤上。妈妈乳头清洁不彻底、手指不干净、乳具消毒不严格,都容易让白色念珠菌趁虚而入。

如果平时清洁工作不到位,就算使用药物暂时控制住病菌,一旦停药,病菌还是会长驱直入。所以,彻底杜绝感染源头,才是治愈鹅口疮的关键。

新生儿出“牙”

谜底:马牙

0~6个月的宝宝可能出“马牙”

“马牙”的学名叫上皮珠。

早在胎儿时期,牙的原始组织——牙板就已经形成,牙胚是在牙板上形成的,当牙胚脱离牙板生长为牙齿,断离的牙板渐渐被吸收,就此消失。

偶然情况下,部分断离的牙板形成一些上皮细胞团,角化为上皮珠,长期留在颌骨内,其中一部分有可能被排出,于是就出现在牙床黏膜上,成为所谓的“马牙”。

出“马牙”的宝宝会像出牙期的宝宝一样,有烦躁、爱摇头、咬奶嘴甚至拒食等表现,这是因为出“马牙”的位置有发痒、发胀等不适感。

怎么防治?

一般来说,“马牙”不需要做处理,随着宝宝牙齿的生长发育,“马牙”会被吸收或自动脱落。

有些心急的妈妈会用布去擦或拿针去挑“马牙”,直接造成宝宝口腔粘膜损伤,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

如果“马牙”过大,影响宝宝吸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消毒针来进行处理,把“马牙”的内容物清理干净,即可愈合。

捂出来的疮

谜底:口疮

0~6个月宝宝长口疮是因为太受“优待”

口腔溃疡属于口腔黏膜病毒感染性疾病,致病病毒是单纯疱疹病毒(简称HSV)。

还不会吃手的小宝宝发生口腔溃疡,多是由于心脾积热,通俗点说就是吃得多,穿得厚,太受“优待”,以至于干扰到自身免疫系统,使病毒趁虚而入。

大一些的宝宝进入口欲敏感期,开始把各种物品放进口中探索,一些硬物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破损,形成溃疡。

还有的宝宝有咬舌、咬唇等习惯,黏膜反复受到刺激,也会形成溃疡。如果再加上挑食导致营养不均衡,就容易形成反复性口腔溃疡,经久不愈。

怎么防治?

妈妈们平时要注重宝宝的饮食营养搭配,多吃水果蔬菜。还要注意宝宝口腔清洁,保持口腔卫生。

少让宝宝吃那些会给口腔黏膜造成刺激的食物,比如过硬的糖、坚果;

提醒宝宝改正咬舌、咬唇等习惯,保护口腔黏膜。

说话时含糊不清

谜底:舌系带过短

在舌头下面的正中线位置,有一处连接到舌根部的薄膜,在舌头向上卷起时可明显看到,这就是舌系带。

有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判断宝宝是否有舌系带过短的问题——

1.用力伸出舌头时,舌尖不容易超出下牙龈;

2.舌头伸出时,舌尖会变成钝圆形或像“W”型那样中间有凹陷;

3.舌头无法上卷,不易舔到上嘴唇。

怎么防治?

医生建议:舌系带过短最好在1岁前手术治疗

宝宝学习口语的关键年龄是1~2岁,应在尚未形成模糊发音的习惯前就对舌系带过短进行治疗,否则某些发音一旦养成习惯,就算治愈后也难以纠正。

因为婴儿的痛觉不敏感,所以早期手术甚至不需要麻醉,简单易行,手术后就可以哺乳。

舌上有“”图"

谜底:地图舌

6个月~5岁是“地图舌”高发年龄

医学上称“地图舌”为游走性舌炎或剥脱性舌炎,是一种舌部浅层的增生性炎症。

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幼童,属于比较常见的口腔问题。

“地图舌”集中出现在舌面上,有时在舌缘、舌腹、舌尖等位置也会出现,整体呈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色剥落区域,边界清晰,很像地图。

怎么防治?

“地图舌”的具体病因目前暂不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它很可能与人体营养吸收不足或不平衡有关,所以首先还是引导孩子不要太过偏食。

此外,研究认为,消化不良、肠道寄生虫、维生素B族缺乏的孩子更容易患“地图舌”。

医生建议:不用太过担心,“地图舌”通常不会恶化,对健康也无大碍,只要没有特别症状出现,一般不用进行特殊的药物治疗,可以等待“地图”自然消失。

有的孩子患“地图舌”后遇刺激性食物会产生轻微疼痛、麻辣感,使用漱口水能有效缓解不适。

还有就是平时要注意口腔卫生,勤刷牙漱口,防止因细菌过于集中而出现其他合并感染。

嘴里长疱疹

谜底:疱疹性口腔炎

6个月~6岁宝宝易发疱疹性口腔炎

疱疹性口腔炎属于一种急性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6岁儿童。

季节交替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是口腔疱疹的高发期。

怎么防治?

这种病很少产生抗体,容易再次患病,提高机体抵抗力是唯一的预防办法。

宝宝嘴里出疱疹后,妈妈可以准备些易消化的高营养流食,如莲子羹、水炖蛋、肉沫菜粥等。一边注意给发烧的宝宝控制体温,一边保证宝宝的营养与休息,不要乱用药。

在疱疹高发季节少带孩子去人员密集场所,防止传染。

平时注意勤给孩子的玩具消毒,保持孩子口腔和皮肤清洁。

如果反复发病,建议平时多给孩子吃富含锌的食物,如牡蛎、果仁等,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锌。

一眼识别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

这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疱疹性口腔炎只在口腔内出疹。

病因方面:

疱疹性口腔炎是由单纯的疱疹病毒引起,通过唾液传染。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年龄方面:

从婴儿到少儿都容易感染疱疹性口腔炎,年龄越小,全身反应越剧烈,容易出现高烧不退。

手足口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以下的宝宝最易传染。

症状方面:

疱疹性口腔炎有时会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合并发生,发病时伴随39℃~40℃的高热。

手足口病是起病前一两天发热,起病过程中是39℃以下的中等热度,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育儿道路上,妈妈们的经历都很相像,孩子每次身体不适都在催促我们多学习多进步。

宝宝口腔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口腔疾病的易发性,关于宝宝口腔健康护理,我想提醒妈妈们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做好清洁工作,确保口腔卫生,避免病菌入侵和发作,这是减少宝宝发生口腔疾病的最有效方式!!

有人用







































广东哪些医院白癜风疗效比较好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那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fzl/5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