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实力派middot最美中医吴少英

实力派middot最美中医吴少英



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吴老干一行爱一行,谦虚勤奋,医者仁心的优良品质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治病救人上,心系患者,在岗一分钟,干好六十秒,不负信任和重托,在淞茂中医馆坐诊8年,他把中医馆当成第二个“家”,从未请过一次假,坚守在平凡岗位从不懈怠,几年如一日辛勤地忙碌着。他用“老黄牛”般矢志奉献的精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医生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绩,他的这种敬业精神和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是大家公认的榜样标兵,一直让同事和患者们称赞。

年9月13日,“吴少英名医工作室”成立

吴少英,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曾任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普洱市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医院中医科主任。是建国以来普洱市第一个获得中医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生,淞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首席中医指导老师,中医临床一线40多年,重点研究方向:各种肝病、癌症,慢性肾功能衰减。博采诸家之长,尤重视《内经》的钻研,理法方药治法多变,辨证精细。研究肝病四十多年,治疗肝病效果显著,在治疗肾病方面有自己一套独到的治疗原则,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十年来在各类癌症的治疗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以“扶正祛邪”的指导思想,为各类癌症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使患者逐渐走向康复。以谦和的服务态度、高尚的医德医风、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医疗技术服务于病患,赢得了病患的信赖和爱戴。

患者及其家属专程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上海患者专程感恩致谢,赞老中医吴少英医术高明还健康

吴少英病案举隅

吴少英,在肝病方面研究30余年,擅长诊治肝硬化,脂肪肝,肝损伤,酒精肝,急慢性肝炎,肝癌等。曾在《首届全国青年中西医结合学术研讨会》会议上发表题为“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迁延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疗效分析”荣获优秀论文奖,年曾获得思茅市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三等奖,尤其在肝功能异常的恢复治疗上疗效显著。1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朱某,女,36岁,于年3月6日来诊主诉:自年5月至医院检查肝功能,肝脏B超示:早期肝硬化,在长期中西医治疗中,均未能有明显疗效.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併早期肝硬化就诊时:患者乏力,腹胀畏食、恶心、肝区疼痛、大便不畅、舌红苔白微黄腻,脉弦细辨证:脾虚肝郁血瘀治法:舒肝健脾,清热活血方药:柴胡10g枳壳10g郁金0g丹参30g白术15g茯苓0g焦楂15g炒神曲15g炒黄芩10g重楼10g板蓝根15g甘草6g使用上方略加减50余剂,精神旺盛,饮食正常,肝功能复查完全正常。上呼吸道感染李某,女,7岁,初诊年11月8日主诉:恶寒发热,咽痛咳嗽一周现病史:患儿一周前受凉发热,咽痛咳嗽,体温39.℃,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舌红苔白,脉弦数,尿黄,大便3日未解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辨证:三阳合病症治法:解肌散寒,和解少阳方药:条参6g法夏6g炒黄芩6g柴胡8g羌活6g葛根1g重楼5g板蓝根6g生石膏15g知母6g甘草3g上方服用5剂,热退咳止,病愈。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王某,男,65岁,初诊:01年11月5日主诉:咳喘十余年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咳喘,痰少,胸闷气喘,口干尿黄,大便不爽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外寒内热,肺气不降治法:降气平喘、止咳化痰方药:麻黄10g杏仁10g桑皮1g炒黄芩10g重楼10g板蓝根15g生石膏30g法夏10g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赤芍15g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咳喘缓解,精神好转,行走自如4十二指肠溃疡赵某,男,51岁,工人,初诊:年5月8日主诉:上腹灼热隐痛3年余,就诊时感上腹灼热隐痛,饥饿时疼痛加剧,便溏色黑,舌胖苔白西医诊断:十二指肠溃疡辨证:气虚脾阳不足,湿气化热,寒热错杂之证治法:益气温中兼祛热止血方药:黄芪30g桂枝10g大枣15g炒地榆0g重楼10g瓦愣子30g炙甘草6g等上方服用一周,精神好转,胃痛感消失5早期肝硬化李某,男,40岁,于年来诊既往病史:长期饮酒史,3年前西医诊断为肝损伤(肝功能异常,转氨酶升高)并早期肝硬化。主诉:进几年来经常口苦,胸胁胀满,肝区隐痛,饮食不佳,恶心欲呕,偶有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等西医诊断: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并早期肝硬化。中医诊断:胁痛中医辩证:湿热瘀阻,肝郁脾虚治疗原则:清热化湿,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服用上方加减四周后,患者病情好转,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关于吴少英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老将个人大半生精力与中医事业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文,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仍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向社会展示中医药深厚的名医文化底蕴,吴老说:“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应该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上,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吴老穷尽一生心力,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大医精诚”的理想,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

初心不改,结缘黄岐立鸿志年,当时正在上高中二年级的吴少英,成为西双版纳州的千万知青中的一员,告别父母、亲人和家乡,奔赴农村和边疆,开启了长达三年的知青生活,上山下乡使他们更早地投身了社会,受到了磨炼,增长才干,体验了民间的疾苦,他用乐观的意志和积极的态度,抒写出一段特别而刻骨的青春历程。特别是乡间百姓的质朴与乐观,这对行医者品格的塑造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也磨练了少年的心智,使吴少英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抱负,“子承父业,济世救人,怀仁天下”的心愿,就此扎根心中。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束,迎来高考恢复,吴少英探求医道的心再次鲜活起来。他一面在医院做西医门诊临床工作,一面积极的做准备为上大学深造打基础。年轻的吴少英,天赋异常,思维敏捷,对医学的领悟力及医院领导、医道前辈们的爱惜。可是,当时轰动全国的“张铁生”白卷案,使得这个时期的上大学方式,不再是以往的仅凭个人成绩来论英雄的大学招生制度,而是首先要获得工农兵学员的名额。年轻的他是个热血而执着的年轻人,为了得到深造的名额,他大着胆子前往普洱市教育局向主管单位反映争取深造名额,经过努力,教育局将上大学深造的个名额医院,通过层层的竞争,以全市前3的优异成绩,吴老将上大学深造进一步学习医学的机会稳稳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那是个出身背景、家庭成分决定命运走向的特殊年代,吴老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医学世家的家庭背景却成为他上大学、上哪一所学校的重要影响因素。于是,各种因缘际会之下,一直想要子承父业学习西医的吴少英,虽然如愿上了大学,有系统学医的机会,却成为了云南中医学院的一名新生。

在“五省六方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术交流”会发言

76年秋,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留影

师从名家、扎实学医正是云南中医学院的求学经历,将吴少英正式的导入到中医的路途中。进入学院学医期间,云南省中医教育先驱吴佩衡正是任当时云南中医学院的院长,而同一时期,包括戴丽三、姚派医术传人等一批云南中医界名家都是当时云南中医学院的授课教师。中医研习十分讲究名师教育,有名师授业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中途误入黄岐的吴少英学习中医创造了巨大的优势。因为对医学有极高的领悟力及良好的学习能力,虽然心底一直认为西医更适合自己的吴老,学习成绩也很优秀,并且在中医学院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宠爱。有各家名师的循循善诱、悉心教导让他渐渐对中医有了兴趣。而让他坚定意志从事中医,却是在临床实践课开展期间,吴少英与自己的同学们学习中医临床阶段,学校为他们安排的是跟师临症、跟师开方,一次次的门诊,一张张的处方,简单的中药,却是处方变化之中,发挥疗效,治愈棘手而复杂的病情,使得吴老真切亲身的目睹到中医对于治疗棘手病症中的神奇之处。

工作之余,勤于笔耕,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常在各级刊物共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实习结束,吴老目光坚定,言辞确定的跟自己的恩师说:“老师,我没有大的志向,只希望能够治病救人,为人解除病痛,如此一生便可满足,而家父在民国时期学习的是西医,做了一辈子西医医生,我受家父影响,一直想要走西医的道路,在这几年对中医的学习中,我对中医的认识有了新的理解。祖国医学,神奇而博大,源远而流长,它犹如一座大山,值得我们终身攀登,它似一片大海,吸引我们终身游弋。”自此,吴老对从事中医治病救人之路,立下了明确而坚定不移的方向,为他的人生之路选定了远大的目标。次年,仍然还是云南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的吴少英,在临床实践课第二阶段实习中,他已初现看诊精细,用药细心,下方精准的行医风格。回忆,以中医身份独自出诊为病人看病的心情,吴老不禁沉浸而感慨的说:“我那时候,尽然没有太多的紧张,而只是一门心思的想要做到下药出方精准。看门诊是积累临床经验的最佳方式,因为我们是云南中医学院到地区上实习的“高才生”所以,那时候,无论是病人还是院方对我们这些大学实习医生都十分看重和信赖。正是因为他们如此的看重和信赖,也树立了我作为一名中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品质,所以那时虽为年轻中医,但吴老要求自己从行医的第一天,行医的每一天做起,终身修习“大医精诚”精神,遵循古训“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视人命重于千金,强调对病人一定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看病时必须集中精力,不得与病人多语调笑,切忌大声喧嚷,绝不可道说是非,炫耀声名,诋毁他医。

年云南省首届中青年中医学术交流会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云南思茅分会年会留影

对于中医的学习,吴老用自己的一生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吴老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吴老常常跟学中医的后生们说:“其他人可能是活到老,学到老,而我们中医则是学到老,活到老。永不停止的学习,也是提高一个中医素养的关键。生命只有一次,没有预演和重来的机会,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一次看诊都行大医精诚的医道准则,将至精至微的医术发挥到极致。勇于担当,成绩斐然吴老说:“在病人面前,我是一名医生,医乃仁术,应施惠而莫图报;在工作面前,我是一名劳动者,要事业至上,鞠躬尽瘁。”但凡熟悉吴老的人,都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他的这句“名言”。也许正是这些名言,成就了他的事业。吴老出身医学世家,自幼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他才思敏捷,诗趣盎然。吴老平日素以幽默见长,早年中医科住院部建立初期处于起步阶段,医院住院部便问:“今天是成功啊,还是成功之母啊?”让大家忍俊不禁,忘却了工作的疲惫或沮丧。近年来,他获得的各类荣誉接踵而来,他又调侃地说:“看来只有长寿,才能经得起荣誉的检验。”普洱市第二届中医药养生文化节致辞

以吴医生为原型铸造的铜像

淞茂中医馆总经理王郁青拜吴老为师,并宣誓“秉师训,行大义,爱中医,知中药,兴我中医传承大业。”

吴老不仅是一位有建树的中医专家,在领导工作中也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华。担任医院中医科主任期间,他团结一班人在科室建设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医疗临床和对外交流合作各方面,都可称是建院以来的鼎盛时期。人们称赞他的行政能力和工作效率,但他从不引以自恃。他的座佑铭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他恪守的时间表是:“一年当两年,一日三单元(指上午、下午和晚上)、假日干半天”。多少年来,坚持不懈。他每天都要摘录报刊杂志中的高等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动态,每周都有3个半天的医疗查房,他常告诫自己和别人说:“虚名不可贪,名重更需谦,科学无坦途,智者贵登攀”。他仍以创业的精神在中医的园地上勤奋耕耘着。他一生最大的希望就是中医治病救人的神奇发扬光大,造福于人民。在家人眼里,他依然是个“工作狂”。他的同事说,吴老的大爱表现在几十年如一日关心病人上。他治病不分尊卑,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远为异国贵客,近到街坊邻居,他无不一视同仁。吴老出门诊时,常常很早就到诊室,为的是让早晨挂号等候的患者早点回家休息。遇到外地患者或病重患者请求加号,他总是尽量满足,从不轻易改动出诊时间。他大都使用本草植物药,很少用虫药,药费非常便宜。很多患者将信将疑地带着药回家,又满心欢喜地前来复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中医药学理论的科学就在于能指导临床,在于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线。”吴老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不厌其烦的跟儿子、跟学医的后辈说。由于工作忙,对子女吴少英关照得很少,但让他特别高兴的是,他的儿子也学医。父子间交流有着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也有着共同的快乐。吴少英笑称,“我们家族医生‘成堆’,都可以开个综合性门诊了。” 吴老是个音乐迷,工作再忙每天至少也要在家听上一会儿音乐,音乐早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还喜欢在家里养养花,弄弄草,生活充满了情趣。吴老常常在家中与自己从事西医临床的儿子交流中西医治病心得。儿子每每在临床实践中遇到棘手的医疗病症问题,也习惯请教从事中医的父亲,虽然中西医学在理论系统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受父亲的熏陶,儿子建立起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病思路。每一次,儿子向吴老请教自己遇到的病症问题,吴老都仔细询问患者病情,甚至亲自前往观察舌脉,详细讲解该病例中医辨证及理法方药的思路。吴老说,对于急症西医治病快但只是解决局部病变,病人体质仍未改变,需整体调治。如何防治术后病变及恢复机体功能都需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药物治疗和生活调养仍是基础。他中医临床思维清晰,理法方药严谨,辨证处方精当。医师节表彰弘扬医者精神、助力健康普洱,医师节团建活动庆祝中医馆八周年馆庆深情献歌吴老也勉励中青年中医师刻苦钻研中医,要学中医、读中医、用中医。吴老教导青年医生:“中医西医都是科学,中西医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的路子是对的,但任务艰巨,作为一名中医,不要一碰到问题首先想西医治疗。西医诊断清楚当然好,但治疗上应首先重视中医,发挥中医药优势及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吴老说起他在临床上曾治疗多例虽使用多种抗生素却发热不退的病人,辩证施治用药,体温就可降下来。“中医的疗效不是在书堆里推敲出来的,而要结合临床、在临床摸爬滚打中体会其精髓,学以致用。因此,青年医师要读书、思考、临床三结合,重视临床,达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不断循环、螺旋上升,实现中医的大发展大突破。我年事已高,希望寄托在你们青年人的身上!”

结合自己医学生涯,吴老说:“中医学博大精深,易学难精。我曾说过六十岁成才就是指难精。回想自己在中医领域取得的一点点成绩,主要得益于我博览群书,熟读四大经典,长期从事各家学说的教学研究。因此,我们要重视经典和各家学说的学习,学术带头人及科主任尤其要带头学经典、讲经典、用经典。”

赴山西省广誉远文化交流之旅赴内蒙古百杏中医馆交流义诊

赴辽宁省葫芦岛东和堂交流义诊

中医为祖国传统医学,而中医的发展传承依赖于现代中医的沿袭。如何让中医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的认识和惠及更多人,吴老有自己的看法。吴老说,中医药要发展立足于两点:一是中医生的医术,二是中医药的质量,医与药的结合,犹如一把利剑的两则,那一则弱了都难以发挥祖国医学真正的治病疗效。作为中医我们终身致力于自身临床经验的总结,医术的提高,而在我们做好自身医术精研的同时,也渴望品质道地纯正的中药与之配合。正所谓:名医开良方,好药助名医。中医中药事业的兴盛,需要许许多多的有志之人的投入,每次遇到同道中人,与人谈及如何让中医兴盛,吴老一直推崇的是“中医、中药缺一不可,中医、中药齐头并进,才是祖国医学发展之机遇。”生命不能言弃“殚心竭力半世纪,施药救人一目标”是吴老坚持中医临床治疗疑难杂症方向的真实写照。作为医者,他有着一颗仁爱为怀的心,多年来,他不仅用自己高明的医术尽心尽力为患者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而且还尽己所能从精神上、经济上帮助他们早日康复。他说:“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不能轻言放弃。”吴老以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疗效卓著而享誉茶城。他重视“天人相应”,提出“调阴阳,以平为期”的生理观;重视扶正,善用补法,提出“正气为本,扶正以祛邪”的治疗观;学宗仲景,善用和法,提出“和为扶正,解为散邪”的学术观点;创制自身总结提炼出的特效方剂。吴老遣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用量少,然药力专,配伍得当,辨证精准。为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他总是仔细斟酌一方一药,一克一钱,绝不因其繁而简之。很多危重病人,只用西药难以控制病情,服用方老开的中药后,往往转危为安。一位患有肝病的普通患者心怀感激地说,自己下岗最困难的时候,吴老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不仅免费为他诊病、开药,还经常温和地开导他,鼓励他增强信心,战胜疾病。吃着方老开的一剂只有几块钱的药汤,他的病情很快就得到了缓解与控制。一位姓戴的先生,气管切开后依靠呼吸机维持生命,得到吴老寄去的处方而获救,随后收到感谢信函:“多年来我一直疾病缠身,自年底情况越来越糟,年初自觉不行了……两年多了,经过吴少英医生不断调治,病魔象抽丝般剥去,至今我已经从躺着都呼吸困难的人,变得可以去户外走动生活自理,对于一个几近死而复生的我来说,再造之德救命之恩感念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吴老将个人大半生精力与中医事业紧紧相连,在古稀之年,他把自己日夜思考的中医药问题写成文,不顾年事已高,身体力行,仍然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向社会展示中医药深厚的名医文化底蕴,吴老说:“医生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应该在内心修养和道德上,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吴老穷尽一生心力,不懈地追求并且实现着“大医精诚”的理想,一句“老牛已知夕阳晚,不待扬鞭自奋蹄”让人对他的奋斗精神敬佩不已。

版权声明:淞茂中医服务平台

1、本文由淞茂中医服务平台统筹编撰;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3、部分文章的图稿来源为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1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