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浦兴祖我喜好中医药
浦兴祖我喜好中医药
白癜风治疗医师 http://baidianfeng.39.net/a_kycg/170105/5192379.html
央视记者董倩采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
央视记者专访张伯礼院士的视频,不仅展示了这位高龄中医大师坚持数月奋战在抗疫前线的感人事迹,也突显了中医药在此次武汉-湖北保卫战中的重大贡献。
?
???????[一]
?
早已耳闻,十七年前抗击Sars和今年抗击新冠病毒中,中医药都发挥了很好的功效。但在视频内,我才第一次看到医护人员推着小车,将一袋袋中药汤剂送到病人手中,也第一次听到张院士讲述的真实故事:方舱病房里,一位老太太欣然同意服用中药,而邻床的姑娘却不愿接受中医药治疗。到了第二天,老太太的烧退了,那姑娘便主动提出了“也要服用中药”的愿望。
?
这个实例很具代表性。一般而言,老年人比较喜欢千年传承的中医药,而年轻人则往往偏爱西医。
医院的医护人员在配中药
本人很早就喜好中医药,并一直赞同中西医结合。这可能与自己从小就见到中医科班出身的母亲,时常在家里为急急送来的孩子治病有关。母亲大多用蘸了白酒的两只大姆子在病孩的额头或腹部反复推拿,遇到因高烧而昏厥的孩子,便将他们平放在方砖地上,并用湿冷毛巾捂于病孩额头,旨在降低体温。必要时,还会用指甲抠压病孩的"人中"(穴位)。有时候,母亲会半夜出诊,坐着农民摇来镇上的木船去乡下治病,一一哪怕风紧雨骤,电闪雷鸣。
?
记得上初中后,我曾似懂非懂地翻阅过母亲学医时的几册医书,线装,竖排,板印,黄页。每两三页介绍一种草药的特性、功效、用法等等,并附有这种草药的白描图案。现在想来,那些书或许就是《本草纲目》,或者是其简本,可惜已经全然丢失了。
《本草纲目》古本
母亲这一手很古老、很土气的中医儿科术,疗效真的很不错,以至于常有治愈后孩子的家长提出要攀亲戚。母亲总是婉拒,实在盛情难却时,才同意浙江农村的一孩子认我父母为"寄爸寄妈",即干父母。这孩子也就得了个含"兴"的名字(兴中),成为吾辈中的唯一干弟兄。还有,我小弟奉父母之命,当了同为浙江的另一孩子家的"过房(干)儿子"。
?
悬壸中医在我们枫泾古镇还有好多位,其中痔科大师沈德镛、外科名家王彬容、内科专家程映川等,均声名远播。但是,曾有一度,国家与社会普遍倚重西医而忽视了中医药,以至于毛泽东要大声疾呼:“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发掘,加以提高。”由此,举国掀起重视中医药,推进中西医结合的热潮,举办了西医师学习中医的学习班,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师。诺奖得主屠呦呦当年就参加了这样的学习班,为她后来带领青蒿素研究团队打下了基础。再有,神秘国粹——中医针炙风靡神州,上海等地都组建了推广针炙疗法的专业机构。毛泽东更是提出了“针灸外交”的宏伟构想。
毛泽东为发展中医药学题词
尽管如此,有些人,包括不少西医师总认为,中医缺乏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主要是强调验证,经得起反复的验证。这方面,中医确实是短板。但中医有中医的基础理论,且源远流长。按照一位朋友的体悟:中医不是没有理论,而是相当深奥,需要"智",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有研究者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古典中医基础理论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中医理论在总体上"尚未走出古人的水平"。不过,对于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很多人是不会否认的。
?
??????????[二]
作为中西医学的门外汉,本人仅凭自己的某些经历与直觉形成了蒙胧的潜意识:急病要找西医,慢性病和康复调理要找中医;中西医应当结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可以1+1>2。到了年,一段患病和求医的时光,使我进一步强化了对中医药的喜好。
?
那年伊始,自己的身体出现了弱不经风的状况。一受凉,便感冒;一感冒,便发烧;一发烧,便高烧。6个月内,居然发了7次高烧,大多烧至39度左右,最后一次竟达40度8!老伴急着医院。经过几天的补液,逐渐退烧。但,因为曾屡发高烧,医生让作进一步检查。遵医嘱,去了呼吸科,“没有发现问题”;去了消化科,也“没有发现问题”;去了泌尿、肛肠等科,均“未发现问题”。最后,医生怀疑我造血功能或许出了问题故而导致免疫力严重下降。然而,去了血液科,做了多种检查,结论还是“没有发现问题”。
西医输液
"那为何会高烧不断呢?"我不无焦虑地询问医生。医生只是说,或许你工作超负荷,或许前一次发烧表面治愈,其实未根治。"那该咋办呢?""回去注意休息。"医生仅此一言,使我大为失望。一是觉得西医分科太细,7、8个科室各自检查与本科相关的某一器官,缺乏中医那样的整体诊治(当时西医全科医生还很少);二是担心日后还会高烧,而西医依然只是退烧治表。这促使我下决医院,以求治本强体。一位年轻中医师称我是“湿诊,得服药除湿。”"医生,我体质很差,能否抓紧进补?""不行。现在进补是要出问题的。"我悉听医嘱。
?
正当此时,有亲戚介绍我去市中心某民办诊所找一位姓胡的老中医,据说他医术精湛,疗效特好。我很快转向这家需要全自费的民办诊所。接诊的胡医师经过一番望闻问切,便说,"你很虚呀!"这位年龄略低于我的老中医一边指着我的舌头,一边让几位进修医生再仔细观察。"哦,舌沟这么深呀!""我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舌沟""真的太虚了!"进修医生们低声惊呼,让我深感问题的严重性。
稍加思索,胡医师便在处方笺上沙沙沙地开药了。"啊?"我情不自禁地发声,因为见到了处方里的"人参""当归""首乌"等,都是补药呢。"胡医师,我那么虚,现在能进补吗?有医生讲……""放心!"老中医明白我的意思,胸有成竹地说,"太虚了,必须现在就补。不用担心,有几味药会中和的。"我听懂了,"中和"是指抵消补药的副作用。至此,心才放了下来。
老中医望闻问切
服了一周的汤药,我前去复诊。胡医师重点听我汇报服药后的感觉,随后,将他所说的那张“探路”原方作了细微调整。此后,我每两周去续一次药,连续服药到第三个月末,自以为已经基本康复,就不再去复诊续药了。又过了几个月,感觉到体质在一天天增强,其明显的表现是:即使受凉,也很少感冒;即使感冒,也很少发烧;即使发烧,也很少高烧。
屈指数来,已过去的15个寒暑里,大约发过4、5次烧,其中包括一次急性肺炎。总体上看,"弱不经风"已与我无缘。不过,针对脉博偏弱、时有失眠等现象,在本单位中医师的建议下,我已坚持10来年长服一种中药丸,以及西药维生素,在自己的身上体现中西医结合。
?
????????????[三]
?
?现在,每每谈论到中医、西医一类话题,我这个门外汉会以“半年7次高烧”的实例,表达对中医的喜好和力挺,对中西医结合的认同和支持。去年底,在南方一所高校参加学术研讨会。期间,该校一位由医学权威兼任的校级领导前来看望参会者。聊天中,人们询问了医学权威对中西医学的看法,结果引起众议纷呈。听完我赞许中医药的那个实例,这位偏好西医的医学权威笑着说,"也许你的病,本来就到了好转的时候吧!"我答道,"似乎不是这样的。"
?
现在想来,按照这位医学权威的说法,那西医治好了病,人们是否也可以说一句"这病或许本来就在好转呢"?设若这样,有关中西医问题的争论,可能永远无解。
?
好在,此次抗疫中的诸多事实已经进一步证明中医有其重要性,中西医结合更具有效性。这也使我在潜意识里突破了"急病不找中医"的框框。令我特别高兴的是,如视频中张院士所说,不少国家已向我们提出了派遣中医抗疫救援队的请求。的确,中医在国际上的影响在日益扩大。几年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科,开始探索运用中医针炙治疗癌症。
哈佛大学医学院
?
巧的是,最近有亲戚很肯定地告知,上述研究院首席肿瘤针灸医师和中西医结合科主任陆卫东博士,正是大约80年前先母在青浦练塘学医时的恩师——陆鹤龄先生之孙。闻此,我不禁唏嘘:地球果真是个村,前村后村都有人在探索古老中医的现代发展。出生于悬壶世家的卫东主任传承家学渊源,在那里领头,在那里呼唤:"中医技术要用科学证据让世界信服。"——我为他点赞!
?
[Puxz,]
?浦兴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