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伊车嘎善村的锡伯族美食
伊车嘎善村的锡伯族美食
新疆霍尔果斯市伊车嘎善锡伯乡伊车嘎善村,有多名锡伯族聚居,占到了全村三成,可以说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另外,村里还有汉族、达斡尔、回、维吾尔等9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热情相待,和乐融融。
常常想一个问题:为什么锡伯美食能这么受人推崇喜欢,在这里找到了答案,美食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她还能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交流,团结,和谐。
锡伯美食——大饼
在锡伯族看来,现在吃到的食物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叫“忆苦思甜”。锡伯祖先从东北西迁到伊犁河谷,在途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饮食问题。为了让食物做法简单、易携带,途中根据需求对美食制作方法进行了改良,但基本还保留着多年前的制作方法,食材基本是面、蔬菜。
发面饼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道食物,锡伯语“发拉哈额分”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它的另一个名字“锡伯大饼”就家喻户晓了。它松软又香,是每日不可缺少的主食。就像汉族人的米饭、哈萨克族的奶茶一样,几乎一日三餐都少不了。锡伯大饼是锡伯族勤劳的象征,因为大饼要现吃现做,且每天都要做,揉面、擀面、烙饼一气呵成。
太阳刚升起,在伊车嘎善乡锡伯族大妈赵永梅的家里,传来了阵阵香味,美好的一天从一张大饼开始!赵大妈和所有锡伯族妇女一样,非常勤快,每天天刚亮就起床,开始和面,和面时放些苏打粉,醒上20分钟后就可以烙饼了。赵大妈说:“每天做大饼的时候会留下一个发面团,方便明天用。发面团做的饼比发酵粉做的饼好吃!”
赵大妈烙饼的“装备”是原始的木柴烧火、泥巴漆的灶台、平底锅,因为用柴火比天然气、煤气烙的大饼好吃可口。擀好的饼子,要厚薄均匀,饼子一般直径在三四十厘米,厚度约一厘米。平底锅冒热气后,将面饼挂在擀面杖上放入锅中,烙正面时火要稍大些,让饼面均匀地鼓出大大小小的泡泡,然后赶紧翻一下;烙反面时火要小,掌握好火候。
烙锡伯大饼有个口诀叫“三翻九转”,一张饼经过正反翻三次,°转九次,一分钟的时间,一张饼就烙好了。刚出锅的大饼白里透亮,咬一口麦香四溢,松软筋道,令人难忘。
锡伯大饼的正反两面分别代表着天和地,天和地不可以倒置。分辨正反两面只要看烙饼时留下的花纹,烙饼时,留下大花纹的一面是“天”,细小花纹的一面是“地”,大饼在摆放的时候必须天压地,吃的时候要天包地,小花向里。
赵大妈说:“当年祖先在西迁的途中条件艰苦,没有好吃的,只求填饱肚子。锡伯大饼就是最实惠的食物,制作简单,只需要带着一口锅,到哪里走能做。而且耐储存,不容易变质,有点像馕饼。”
在吃锡伯大饼之前,要掰成四块,体现了锡伯族的天地观念和民族习惯。大饼就着锡伯族人特有的花花菜、烧辣子等小菜,更是让人满嘴生津,回味无穷。如果一顿吃不完,要用纱布把剩余的饼子包起来。等到中午或晚上再吃,味道同样爽口,但绝不能过夜,锡伯大饼一过夜口感就大打折扣。
所以,每次大饼做好后,赵大妈总是将多做的大饼和左邻右舍的邻居一起分享。这次记者采访也没有例外,石玉顺是赵大妈的汉族邻居,虽然自己也已经学会了做锡伯大饼,但赵大妈总是将热腾腾的大饼拿来分享,而石玉顺一家大小也爱上了这道美食,同时也将自家的美食互赠。
石玉顺说:“每到端午节,我就会买来糯米,亲手包粽子,给左邻右舍都送过去一点,也是我们的一点心意。”
该村支部书记石志清说,虽然村子不大但民族却多达九个,各民族之间都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大家都互相影响互相包容。每到端午节少数民族就会跟着汉族一起包粽子过节;到了西迁节,锡伯族的美食也会让大家大饱口福。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民族之间更是用美食来做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
作者:顾亚君摄影:郭杰
来源:霍尔果斯零距离
长按2秒识别小孩白癜风初期症状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