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脑出血的中医辨治要诀常航居士
脑出血的中医辨治要诀常航居士
(一)辨真中与类中真中亦称真中风,类中则称类中风。王履《医经溯源集》言:“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真中风也。”认为真中风是外中风邪致病;类中风则为风从内生,根据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的主火、主气、主痰诸说,提出类中风之称,以示与外风无关,由此为内风理论奠定了基础。清代叶天士提出“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从而对中风的认识,由外风发展到以内风为主。凡病变以体表经络、血脉为主,症见口舌歪斜、肢体偏废者,外风在表,如《医学心悟》说:“凡真中之症,必连经络,多见歪斜之候,与类中之专气致病者自是不同。”若风从内生,病由脏腑阴阳变动所致,症见眩晕,头痛,猝然昏仆者,则为内风暗动。(二)分清痰火、痰浊内闭之不同肝阳暴涨,阳亢风动,气血上逆,痰火壅盛,清窍闭塞,神明不用,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火性急迫,痰火内闭,故牙关紧闭,面红气粗,两手握固。风痰痹阻肢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肢体偏瘫,肝风窜犯络道,则出现肢体拘急、抽搐等阳闭诸症,治宜熄风清火,豁痰开窍。若痰浊偏盛,上壅清窍,内蒙心神,神机闭塞,则出现昏仆不知人,静而不烦;风痰阻络,阳气郁闭则面白,四肢不温;邪痹络脉,气滞血瘀,则出现唇色紫黑,苔白腻滑,脉沉滑等阴闭诸症,治宜熄风豁痰,开窍。(三)注意出血性与缺血性中风瘀热阻窍病机的异同瘀热相搏,血气升腾,阻闭脑窍,神明受扰,既可引起出血性中风,也可引起缺血性中风。因此,瘀热阻窍是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的共同病机,但两者的病机同中有异。1.病理基础不同 出血性中风多为阴虚而风易动,阳亢而火易炽;或先天脑络脆弱,不耐冲击。缺血中风者为平素痰多湿盛,气血运行易于迟滞;或久病入络,脑络易于闭塞;或腑脏血脉之中,存在有形之瘀,易随气血流行而阻滞脑络脑窍。2.瘀热偏重不同 缺血性中风者,瘀热之中以瘀为主,黏着凝滞之性明显,而静止时血行缓慢,易于阻滞,故多在静态发病。出血性中风者,瘀热之中以火热为主,因此动态之性显著,而运动时阳气浮动,热易走窜,故多在动态发病。缺血性中风以瘀为主,多瘀阻血脉;出血性中风以热为主,多灼伤血络。3.瘀热性质不同 缺血性中风多由于脏腑血脉的瘀热升腾向上,壅滞气血,阻滞脑窍,使清窍闭塞。而出血性中风的瘀热不仅在血脉,当其灼伤脑络之后,血液溢出,停滞脑内,与热相搏,还可形成新的瘀热,比血脉中的瘀热更为难解难清,为有形的瘀热,居于脑中,欲出无路。血脉中的瘀热多属于无形的,可清泻而出,可化解而散。因此出血性中风的病情一般比缺血性中风更加危重,治疗更不易取效。4.病理结局不同 出血性中风是由于瘀热上冲,损伤脑络,络伤血溢,瘀于脑中,阻闭清窍所致;缺血性中风则是瘀热蒸腾,上蒙清窍,气血壅滞,邪害清窍引起。前者为络伤血溢,后者为气血壅滞,属于两种不同的结局。5.瘀热部位不同 缺血性中风的瘀热,多在血脉,而影响清窍;出血性中风的瘀热,血脉、脑中均有。6.瘀热在发病中地位不同 在出血性中风的发病过程中,瘀热是其中心病理因素;而缺血性中风,瘀热可能仅仅是多种病理因素之一。7.病势预后不同 相对而言,瘀热阻窍所导致的出血性中风病情更为重,病势更急,这与脑窍中瘀热的存在有关;由于瘀热存在于脑窍之中,因此更会引起神志的变化。缺血性中风虽然病情相对较轻,但由于瘀热存在于血脉之中,即使在清解之后,残留之瘀仍可能阻塞小脉络,使半身不遂等后遗症更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