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推荐阿含经随身剪辑758期

推荐阿含经随身剪辑758期



阿含经随身剪辑序

印度本土的佛教,大略分为三期,初期「佛法」;中期「大乘佛法」;后期「秘密大乘佛法」。初期以巴利文系代表,佛入灭百五十年后传入锡兰,目前流行扩及缅甸及泰国等地区,称为「南传佛教」。中期以华文系代表,佛入灭约五百年传入中国,时值东汉末年,后流行扩及朝鲜与日本,称为「北传佛教」。后期以藏文系代表,佛入灭千年后始传入西藏,流行蒙、青、康、藏等地区,称为「藏传佛教」。就目前世界各国流行的佛教现况,从印度历史佛教的发展演变而言,不外这三期三大语系三大区域佛教的传承分布。当代佛教,更远播西欧,遍及全球五大洲;影响所及,传统信仰修持与现代学术研究,如何抉择释尊本怀,相应正法,此间契理与契机,方便或究竟,宗派之间,呶呶不休。修学佛法的次第,说是「教、理、行、果」,或是「信、解、行、证」,不外乎解行并重,教证等量。是故,我一向尊重学界的「文献」领域的正确性,再次依信仰的宗教修持,来取舍其真伪。汉译四阿含,虽早在隋唐前即传入中土,但在智者及贤首的「判教」下,被贬为不究竟不了义不能成佛的小乘经,从此之后,四阿含真是含冤千年,乏人问津!善哉幸乎,近代学界文献的□清,爬梳抉择,与巴利文的五尼柯耶,对照比读,结果获致学界普遍而无疑的肯定。以「原始佛教」领域而探究,四阿含实为公认的现存最早佛典,从此之后,近代的佛法修学者,引起研究「阿含」的热潮,阿含佛典似乎又突然间身价百倍,视若瑰宝了!庄居士春江仁者,与余相识多年,其对佛法的修学,精、专、恳、笃;近年尤以四阿含为专攻,研读讲写,已编着有《杂阿含经二十选》、《印度佛教思想史概说》,书出之后,需索者众,已再版矣!近日庄居士更将自己精读阿含经的菁华,节录为《阿含经随身剪辑》,提供给又忙又杂的现代佛弟子,一条又专又精的读经方式,期能放在您的口袋中,时时阅读,时时思惟,时时反省观照;善哉!佛弟子如春江仁者,其护持正法之发心,续佛慧灯,悲情愿力,真可谓深得「如来善护念::善付嘱::」者也!兹以编辑出书,问序于朽衲,不揣浅陋,引述「阿含」之胜义,愿读者知去佛时遥,明师不易,正法难明难逢,应知惜缘惜法,及时精进,功不唐捐也!                                             一九九四年佛诞节宏印于台北印顺学术研究所

前言如果佛陀再来人间──解读「阿含经随身剪辑」吕胜强一些具敏锐观察力的有心人士,对于当前的社会,列出一张共同的体检表──「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一切都充满着不可控制的因子,它反映出社会的失序现象及人心高度的困顿、匮乏与不安。就佛法的立场来说,「世间的不确定(不安稳)」是人生的如实真相;然而矛盾的是,期盼「确定」却又是人类普遍性内心深处,根深蒂固须臾不可磨灭的世纪大病。这幺一来,人类的幸福似乎是没有了指望,在这人类的危机中,佛法将很有可能扮演一项人类心灵重建工程的角色,因为,在过去历史的轨迹中,佛陀曾经成功地教导弟子们一套直指人心消除焦虑烦恼的修行方法。如何自利与利他或契理与契机,就有待佛弟子的任重道远了!佛法的创觉者──佛陀,毕竟已经入灭了二千五百多年,他可能再来人间吗?「佛陀的涅槃」这个存在性的问题,千百年来,佛弟子心中一直强烈渴望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佛陀的教诲中,这是不予讨论的范畴,因为从佛法的如实义说,那不过是众生心中无明的投射罢了!如果我们真正欢迎佛陀重回人间,那幺值得重视的,应该是佛陀当年回应阿难的最后教诫:「佛灭度后::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见本剪辑第一六四条)。阿含经是公认现存最早的佛典,乃佛陀一代时教的重心,今天的佛弟子,若能精勤研读思惟,如法实践,将如同《佛遗教经》所说:「自今以后,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这相当佛陀永驻人间,常转*轮。春江师兄将四阿含菁华分列纲目加以剪辑并逐经做提示,希望便利读者随身阅读、思惟、反省,个人深恐古代的典籍、文字较为艰涩,乐意依据剪辑纲目略作解读,藉此与学佛的朋友共勉,若能因此而引发阅读本剪辑的增上意乐,更是所盼。

  

人性的剖析在一次私下的参访请益中,印顺导师语重心长地开示:「学佛难吗?确实难!可是真正说来,学佛应该也是挺容易的!」余聆听之后,心中有很大的感触。我们众生的心,长久以来,常习惯与贪镇痴纠缠在一起,没办法有片刻时间不用力执取在某一件事物上,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如本剪辑廿三条所说:「长夜心为贪欲所染,镇恚、愚痴所染」;廿四条也指出人性的:「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剪辑六一条,佛陀更深刻的剖析:众生一切的痛苦,皆是以欲爱为本。所以,学佛是难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与人性中如影随形的恶习搏斗。可是从另一方面看,人生却又充满了希望,佛陀赞叹生而为人的难能可贵:「人间为善趣::诸佛世尊,皆出人间。」(剪辑一六二条)由于人类有「惭、愧、不放逸及精进」等四种可以开发的良善美德,它将引导我们通往解脱之道。有惭愧心,就能尊重自己、他人与真理,不放逸乃是不退堕的安全保证,而精进则可勇猛向目标迈进。以上有关人性的光明面与黑暗面,在观察思惟修行上,如何抉择,本剪辑的「心、不放逸、守护及欲爱」等四章有详细的介绍。生命的终极关怀──业报、死与解脱有同修问到,佛陀时代的杀人魔王鸯掘魔罗,在一生中杀了那幺多人,恶业深重,怎幺有办法当生证阿罗汉,而成为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最佳典范,那不是恶没有恶报吗?另外,在一次与佛教观音线青少年协谈中心的朋友,讨论畅销书《前世今生》时,也引发一个初学者迷惑的问题──无穷的前世,伴随着无尽的焦虑烦恼(每一世累积的焦虑恐惧,都必须一一利用催眠追溯回去,加以治疗),业报的无穷无尽,如何消解得完?如何从中解脱?以上二个问题,似乎动摇了佛教传统上「善恶到头终有报」的观念,也令人怀疑解脱的可能性。其实,大家是忽略了佛法「因缘果报」中「缘」的深刻意义,有因不必然有果报,关键是有没有滋润善恶业的「缘」,这也是解脱之钥。这在本剪辑「业报」一章上有深入的解析,读者们或许亦可透过正确的业报观,进一步探索佛教徒面对临终器官捐赠时应采取的态度。死与解脱,是生命中最为终极关怀的课题,前者人人有份,但却又不为大家所乐意接受,因为死,代表一切欲望的破灭;面临未知世界不确定的恐惧,这与人性内在希望永远活下去的自我执着,有着严重的对立。学佛者如何随顺因缘来面对死亡的「随时到来」,倒是一个严肃的自我砥砺反省的功课!另外,阿含经对于「解脱圣者」那种平淡而脱落一切神秘现象的描述,应可启发我们修行的正确方向与态度,值得一读再读,思惟学习。

  

「佛以一音说一切法」的省思──对治法门佛教徒喜欢赞叹佛陀的「一音说一切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佛灭以后,部派佛教中,「大众部」的佛陀观。历史上的佛陀,以神足示现、教诫示现及他心示现等三轮教化弟子,其中难免有神通威德的感召,但是佛弟子不要忘记「神足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智能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剪辑一四八条)的遗训;中阿含∧伤歌逻经∨也指出「教诫轮」(言教及身教:法与戒律)才是最主要最殊胜的。由于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因此佛陀的教导,也就因时因机有所不同,从本剪辑的「对治」章,可以看出其多元性。剪辑八二条∧增上心经∨所介绍的五种降伏心的方法及八四条∧水喻经∨提出五种消除镇恚的技巧,对于日常生活上都相当实用,必须时时实践,才能熟练。不过由于对治法门,常都是一种权宜性的修行指导,不能以此为究竟,因此阿含中,都会将对治法门加以提升,直接面对苦恼的「集」(原因)而达到贪镇痴止息的第一义上。这也是剪辑八一条∧漏尽经萨的「四种悉檀」,对治悉檀必须引导至第一义悉檀。相对于佛陀的观机逗教,现在有一些学佛的朋友,每每以自己的学佛经验或受用的专修法门,主观的或略带强迫推销式的介绍给其它道友们,这实在是不尊重因缘(差异性)的我执主宰欲冲动,从有漏善法来说,是一种「顺道法爱」的执着。要留意!执着就是不折不扣的烦恼。这也是剪辑八六条∧阿梨咤经∨所说的筏喻法门:连有益的「正法」都不可以执取。

  

登峰必须由山脚拾级而上──道次第禅宗的典籍常记载,古德们在偶然的因缘下言下顿悟,这似乎令人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错误印象,姑不论开悟的内容如何,读者们往往忽略的是,古德们在悟道之前,千山万水披荆斩棘,艰辛求道的过程。在阿含经中,佛弟子与佛陀或圣弟子间,因法义的问难请益中,也常有闻法证果的情形,圣弟子的「非时得证」,必然要经历播种、灌溉、成熟(种、熟、脱)所谓闻思修证的次第,不可能跳跃而上的,在剪辑九八条∧七车经∨中有明确的宣示。在印度及中国的佛教发展史上,曾经发生专重「修证经验」取向的修行风潮(如部分大乘行者的「直从涅槃经验」下手),在这偏颇的现象下,不从现实身心(蕴处界)的苦集灭道之正常道次第下手,于是禅定神秘经验倾向的道风,模糊并误导了原始朴实的释尊遗教。阿含经中,佛陀特别告诫:「不依六根来体验十二因缘,是无法通往涅槃解脱之路」(剪辑一○○条:「不问汝知不知,且先知法住,后知涅槃」),龙树菩萨在《中观论》中也强调:「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   坊间,我们看到克里希那穆提及奥修的修行方法与宗风,其中颇有与佛法相似的地方,惟仔细分辨,可以发现两者均缺乏明确的道次第,令学人难有下手处。至于,这两位印度宗师的道法,是否与佛法的正见、正业、正命间有相异处,则须审慎地另为讨论。

  

入道的第一道关卡──苦圣谛学佛的朋友,有时会自嘲地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天边」,有一种入道难的无奈感,其中的症结在那里呢?佛法是一种生命的试炼,文字堆砌的沙屋,当然经不起小小浪花的冲刷。一个学佛的人,假如整个身心(五蕴),没有刻骨铭心的无常痛切感,是很难时时处处激发那出离苦恼的道心,更遑论对佛法的安忍坚定了!所以佛陀初转四圣谛*轮,就是以苦圣谛为入道的第一步。为免于说食数宝的流于概念上的「头脑作用」,剪辑的「味患离」及「四念处」两章分别介绍了两种加强苦圣谛体验的修行方法,前者是知非即离的「正思惟」观照法,后者是绵密的「正念」工夫,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个人曾与春江师兄讨论某佛教团体的四念处修行方法──「当身体某部位有酸痛时,透过四念处的观察,酸痛自然会止息下来」,一般的酸痛,可能可以经由四念处的修行,让身心放松(副交感神经的作用)而得到纾解。但是若酸痛的原因,是长期劳累或外力撞击所引发,就无法单靠四念处而成办了,必须另依正思惟「集」或「过患」才能出离酸痛(如充分休息或找医生就症下药治疗),换作是烦恼的观察也是如此,一定要四念处与苦集灭道四圣谛因果相应时,始能止息烦恼。

  

佛教团体共修的游戏规则──无诤这个世间纷争的根源,大抵不出思想与感情两大问题,佛教的团体也不能例外,从佛法来说,就是人性上的「见诤」与「欲诤」。为化解众生的忧恼,佛陀在杂阿含四九六经(剪辑九一条)提供了──「如实的对话」、「选择对话的适当时机」、「对话内容有助于烦恼的止息」、「言语柔软」及「关怀悲悯对方不起情绪」等五个团体互动的原则,它可以作为佛教团体布萨共修之指南,值得我们一起开发学习。无诤代表和平非暴力精神的坚持,在剪辑九二条的提示说得很好:「对于世间的人文习俗,团体的共同约定,学佛者当以随顺、无诤的态度,柔软应对;但是对于佛法的价值观,则应以最坚定、严肃的立场予以表达」。什幺是佛法的价值观?那就是肯定世间是因缘无常,人类应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动都必须指向内心的寂静(宁静)及贪镇痴的止息。这也是佛法一贯谴责暴力的原因,此或许可供佛教团体在从事社会抗议活动时参考。   无我的实践──无常因缘观人生的忧悲苦恼,阿含告诉我们是对于自我的错误认知,因此佛法首重「如实正观」──确确实实面对自己身心的问题,不预设立场地观察,发现自己与世间是无常、是因缘决定一切的。由于是无常,因此不愿意真正拥有什幺(当然也不在意失去什幺),也无意与人争高下(胜劣);又因体认到多重因缘的相互制约性,从中感受自我能力的微小,盲点很多,于是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型态渐渐淡薄下来。所以无常观与因缘观,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就是无我。因此,「无我」是佛法的标竿,阿含经的初果断三结,主要即是破除我见。无我并非否定行住坐卧中,生蹦活跳的我,而是五蕴身心和合,知情意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上展现的是觉醒、敏锐、理性及开放的成熟,是一个喜悦的活在当下的人。这在剪辑的「无常」及「因缘」等二章,编辑者有精辟的发挥。

  

学习佛陀的悲心拓展阿含的行践古印度,佛陀及部分圣弟子的菩萨风范,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蔚为风潮成为时代的主流,是一件遗憾的事!印顺导师曾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一书中写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透露出他的观察──现代是菩萨行的有利时机。他老人家在另外的场合对于「今之学者为人」补充解释说:由于交通资讯的发达,现代人不与人互动都很难,可以说不当菩萨都不行。我们愿意把握佛陀本怀复兴的契机!   事实上,代表菩萨正常道的「六波罗密多」(六度)、「四摄」及「四无量心」等法门,在阿含圣典中,均可寻得其根源及脉络:如六度的纲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即智能),在阿含中屡见不鲜;「波罗密多」(度到彼岸)与积极的「断尽苦边」意义相同。杂阿含六八一经(佛光阿含藏编号)谈五力道品时,即明确地指出「一切众生的事,皆是四摄的范围」。而杂阿含九○八经则引用「自通之法」的同理心(「自通之法」见剪辑八三条),发挥佛教戒律「护生」(护持一切生命)的精神,而将五戒的前四戒拓展为慈悲喜舍以落实人间的利济关怀,而不仅仅把四无量心局限在禅定的修持法而已。印顺导师更论证大乘「中观论」为阿含经的通论。我们以为,学佛的朋友,若能随份、随力、随因缘地将消除烦恼的方法与经验,直接或间接地回馈给生活周遭的人,那才真正可称为是学习佛陀人格的「佛弟子」,如用这种心态来系念佛陀的圣德,则是高品质的念佛行者。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进!

一、不放逸

心灵的净化,是一场自己和自己的比赛。

在这场比赛里,样样都得自己来。今天不做的,明天还是得自个儿做;今天做不来的,以后还是得靠自己的努力来克服,每个人都一样,不会有例外。成效,是点点滴滴努力的累积。不努力,必然是不会有成果的。经中说,不放逸就是多修「四意(正)断」──对不好的,革除、防范;对好的,开发、保持。广泛地来说,就是心中常有佛法,常自警策(杂·九九六),常以佛法的价值观,作思惟、判断,以及自我反省。不放逸,是一个修行者常要有的警觉,时时得做的反省。

1.如山河、石壁、百草、五谷,皆依于地而得长大,诸善三十七道品之法,住不放逸之地,使诸善法而得长大。(增·二二五)

※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共三十七项,被称为三十七道品,这是早期佛教经典中,有关佛陀教化;佛弟子修学内容的归纳与整理。其实,不管作了怎样的归类,或者,开创了多幺好的法门,如果离开了不放逸的基础,那幺,都将一事无成。

2.譬如伏鸡,生子众多,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而欲令子安稳出壳;如是,不勤修习,随顺成就,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杂·四O)

※在心灵净化工程的领域里,没有投机客的生存空间,有的只是像母鸡,勤于孵蛋般的成功范例。孵蛋的母鸡,随时抱着蛋(荫馏),关怀(消息)着蛋的冷暖,只待因缘条件都具足了──时机的成熟(随顺),便见小鸡一只只地破壳而出(成就)了。

修行,何尝不是需要像这样的孵蛋功夫呢?

3.八大人念:①少欲、②知足、③闲(闲)居、④持戒、⑤三昧、⑥智能、⑦多闻、⑧精进。

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正觉,我以精进之力,超越成佛。

诸佛世尊皆同一类:同其戒律、解脱、智能,唯有精进不同。是故,此第八大人之念,为最、为上、为尊、为贵。(增·三七五)

※值得修行人尊敬、效法的先觉者(大人),平时都是怎样来自我约束的呢?能少欲知足,少应酬;不让自己忙得浑浑噩噩地,能心地善良,尊重他人,能常静下心来,检视自己的缺失,能集中心意,锻练敏锐、如实的观察力,并且,能多吸收有关心灵净化的资讯,而最难能可贵的,还是能持之以恒,保持勇猛精进的毅力了。

4.云何?善调琴弦,不缓、不急,然后发妙和雅音不?

精进太急,增其掉、悔;精进太缓,令人懈怠。是故,汝当平等修习摄受,莫着、莫放逸、莫取相。(杂·二五六)

5.极精进者,犹如调戏;若懈怠者,此堕邪见;若能在中者,此则上行。(增·一九七)

※佛陀有一位很用功,但总是得不到突破的学生,名叫二十亿耳。眼看着周遭的同伴们,一个个成功地成了解脱的圣者了,想着自己似乎是白费了的努力,终于由满怀抱负,转为患得患失的急躁不安(掉),最后心灰意冷地,打算放弃继续追随佛陀修行,还俗回家(悔),心想:以家中的大财富,还有能力广作布施,起码比留在僧团中,一事无成要强。佛陀知道了,就以琴师必需调整妥琴弦的松紧度,才能奏出优美的音乐,作为譬喻,来教导二十亿耳。尊者二十亿耳,把握了适度的努力,不久,便顺利获得了突破,也成为解脱的阿罗汉圣者了。修行,就如同调琴弦,是要依着自己身心不同的情况,来作调整的。该稍喘口气时,就让自己喘口气,但该自我鞭策时,就不要为自己找借口。善知识的指正,修行团体中,同修间的相互砥励,以及自己对自己诚实负责的态度,应该都有助于对精进的适当把握,才不致于太急、太缓。过犹不及!

6.如巧金师,以生金着于炉中增火,随时扇嗪,随时水洒,随时俱舍。

若一向鼓嗪者,即于是处,生金焦尽。

一向水洒,则于是处,生金坚强。

若一向俱舍,则于是处,生金不熟,则无所用。

如是,专心方便,时时思惟,忆念三相,乃至漏尽。(杂·九九一)

※三相,即止相、举相、舍相。

心思如果一直停留在止相,经中说「其心下劣」,也就成了懈怠,就像火候不够,易碎的钢;太松的琴弦。

一直留在举相,「掉乱心起」,也就是过份精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得、失的焦虑中,就像过热的钢;太紧的琴弦。

一向俱舍,就等于忘失了修行。修行,也和照顾炉火一样,得依着需要,随时鼓风(扇嗪)增温、洒水降温,或者暂时保持现况,也不鼓风,也不洒水(俱舍),来维持所需的温度。

7.如田夫,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下种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长,今日果实,今日成熟,若明日、后日也。而彼种子已入地中,则自随时生长,果实成熟。

譬如伏鸡生卵,随时消息,冷暖爱护,彼伏鸡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后日,当以口啄爪刮,令其儿安隐得生。然其伏鸡,善伏其子,爱护随时,其子自然安隐得生。

如是,善学三学,随其时节,自得不起诸漏,心善解脱。(杂·八三九)

※修行,是细水长流,水到渠成的绵密功夫,急不来的。不是今天播了种,明后天就想着要收成的。习性的改变,不会是一、二天,一、二年,甚至于一、二辈子的事。不要一心想着收成,而忽略了该做的努力,也不必因为自己努力一阵子了,却发觉离解脱还很远,而觉得心灰意冷。只要不断的努力,点点滴滴的累积,到了因缘具足时(随其时节),自然就会有所转变的。揠苗助长,必然会适得其反。

不放逸,就是:「随时耕磨,随时溉灌」;「随时消息(关怀;用心),冷暖爱护」。

二、守护

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全部的感觉器官,在佛教的经典中,称之为「六根」、「六情」或「六内入处」。

色、声、香、味、触、法,分别是六根所认知的对象,佛教经典中,称之为「六尘」,或「六外入处」。

六根与六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动的舞台,所以经中说,这就是我们的「世间」了(《杂·二三三》、《杂·二三五》经)。六根,是我们与外界交通的第一道门户,情感上的杂染与烦恼,大多从这儿开始,而凡夫、圣人的差别,也从这儿,就开始显出不同了。修行,就当从守护六根──第一道关卡,开始用心吧!

8.不调御六根,不密守护而不修者,必受苦报。(中·一五三)(须闲经)

9.弊魔波旬,恒在汝后,求其方便,坏败善根:化极妙奇异色、声、香、味、细滑(触)之法,欲迷乱(汝)。(增·四三)

※波旬,是传说中,专门与修行者作对的魔王名字。其实,这也可以看做是:自己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错误习性。就是因为这些错误的习性,让我们一直马不停蹄地,追逐着自以为是美妙的东西。从表面来看,魔在身外,引诱着六根,啃啮着人们向善的意志(善根)。

10.凡夫之人,若眼见色,便起染着之心,不能舍离;彼已见色,极起爱着,流转生死,无有解时;六情亦复如是。

世尊贤圣弟子,眼见色已,不起染着,无有污心,即能分别此眼是无常之法,苦、空、非身之法;六情亦复如是。(增·三四四)

※在台湾,有一句俚语:「内神通外鬼」。身外的魔,也还要有内在的魔相呼应,才有戏唱。染着的心,就是内在的魔。解脱的圣者,由于心中没有染着,明白世间存在的一切,总是随着所构成因缘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着(无常),既找不到永恒不变的真我──非我(非身),同时,也没有什幺,是可以被捉得住的(空),所以,终究要让意图拥有的人,感到失落而痛苦的(苦)。所以,圣者们对从六根接收进来的资讯,一开始就能保持如其事实地了知,不会夹杂着自己的意思,自我中心地去添油加醋,做二次加工,中第二只毒箭(请参考本《剪辑》第二七条经文)。而凡夫,因为有着一颗染着的心,所以,在六根接触六尘时,会不自觉地,就生起了五花八门的染着,日复一日的。

11.宁常眠床,不于觉寤之中思惟乱想;宁以烧铁烙眼,不以视色兴起乱想;宁以锥刺坏耳,不以听声兴起乱想;宁以热钳坏鼻,不以闻香兴起乱想;宁以利剑截舌,不以恶言唣(粗)语堕三恶趣。是故,当将护六情,无令漏失。(增·四五九)

※烙眼、坏耳、坏鼻、截舌,都不是重点,重点在强调「不起乱想」!不起乱想,就是不做二次加工;不做不实在的想象(幻想),自编自导。

12.守诸根,常念闭塞,念欲明达,守护念心,而得成就,恒欲起意:若眼见色,然不受相,亦不味色,守护眼根,心中不生贪伺、忧戚、恶不善法,趣向彼故,守护眼根;如是,耳、鼻、舌、身、意。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中·一八七)(说智经)

※不受相,就是不要让那些所觉知的影像,老是停留在念头里。不味,就是不要老在回味那些甜蜜、美好的感觉。心中常常保有这样的警觉,随时随地,不要让自己在心中起贪、起忧、起恶念,这就是守护六根,也就是经文「常念闭塞,念欲明达」的含义了。

13.若专念分别六入,终不堕恶道。

眼观此色,见好则喜,见恶不喜,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犹如狗、狐、猴、鱼、蛇、鸟六种之虫,性行各异,所行不同。设复有人取此六种之虫,系着一处,而不得东、西、南、北。是时,六种之虫虽复转动,亦不离故处。

是故,当念专精,意不错乱。是时,弊魔波旬,终不得其便,诸善功德皆悉成就。(增·三四O)

※「专念分别六入」,就是对从六根接受进来的讯息,了了分明(当念专精;皆正知之),而且是随时随地的(行住坐卧,眠寤语默)。这是修行技巧上,一项重要的守则。

如果心念能随时保持了了分明,意不错乱,那幺,外在的魔,将无机可乘。这就像将狗、狐、猴、鱼、蛇、鸟(比拟为六根)等,六种各有不同喜好的动物,同栓在一个安全处(即:专念于不贪、不错乱;《杂·二六五》作「身念处」),任它们怎幺动,也还是在那安全处,不会走失,或受到伤害一样。

14.郁多罗白佛言:我师波罗奢那说,眼不见色,耳不听声,是名修根。佛告郁多罗:若如汝波罗奢那说,盲者是修根不?所以者何?如唯盲者,眼不见色。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是名贤圣法律无上修根。(杂·二八一)

15.缘眼、色,眼识生,三事和合触,缘触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于此受集、受灭、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种贪欲身触、种镇恚身触、种戒取身触、种我见身触;亦种殖增长诸恶不善法。如是,纯大苦聚,皆从集生。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缘生意识,三事和合触,广如上说。(杂·二一五)

16.有六触入处: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

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于此眼、耳、鼻、舌、身、意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着,心得解脱。是名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于未来世,欲不复生。(杂·二一一)

※眼不见色,耳不听声,就是修行?就能得到解脱了吗?不是这样子的!眼睛,它只是一个感光器官,当一个正常的眼睛,接受到外物的光线反射时,视觉神经,开始作用,将影像传入脑部,于是就产生了认知(触)。这就是经中所说的「三事和合触」。

认知,是经由过去经验,以及依过去经验所建立的观念而完成的。所以,如果过去的经验,或既存的观念是偏差的、爱染的,那幺,所产生的认知,以及继之而来的发展,难免也是偏差的、爱染的。在偏差的、爱染的认知之后,情绪(受)、价值判断(想)、行为表现(行),也随后而到。一方面,向外影响着当时的言行,另一方面,在内又成为累积的经验,准备影响着下一次的认知。眼见色的过程是这样,其它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也都是如此。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修行,是要从哪里下手呢?经中说,当从如实知「情绪」(受)的集、灭、味、患、离(请参考本《剪辑》第十四、十五单元),来消除贪、镇、疑。而更细微、更澈底的,则是从「认知」(触)时,就不以自我中心的支配欲,为出发点(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参考本《剪辑》第一五二、一五三条经文):对合于己意的,警惕于贪爱(修习厌离);不合于己意的,警惕于镇厌(修习不厌离),而离开贪爱、欲染,舍离执着,正念正智。这才是佛法所说的「修根」,才能像斩草除根般地,将烦恼永断无余,而得到解脱。守护六根,就先从自己情绪的掌握,了了分明做起吧!

17.若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若诸眼根增不律仪,无明□障,世间贪爱(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生诸律仪,防护于眼、耳、鼻、舌、身、意根,生诸律仪,是名关闭根门。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闻(间)独住故。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是名知量而食。(杂·二七四)

18.云何诸根寂静?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着,无有识念,于眼(耳、鼻、舌、身、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耳、鼻、舌、身、意)根。

云何饮食知节?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犹如脂膏涂疮,欲使时愈故;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云何不失经行?昼日、初夜、后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中夜右胁而卧,思惟系意在明。

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便成二果,于现法中得阿那含。(增·一八O)

※修行,是全方位的动员,不论是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乃至走路、吃饭、睡觉,处处是修学的道场,应当到处让自己心中有佛法(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

「关闭根门」与「诸根寂静」,含义是一样的,同样是指关闭贪爱的念头,清除幻想、黏着的干扰,让自己保持清净。吃东西,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了。然而,平常中,也有应当用心之处,那就是吃东西的态度。简要地来说,饮食当以治饥止渴,恢复精力,以维持一个不会干扰修行的身体状况为准,而不是在求肌肉之健美,身材之动人。所以,讲究色、香、味的饮食享受,与太用心思于计较饮食营养,都不算是如法吧!

19.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于林中,入空三昧禅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禅住,而坐禅。若欲入上座禅者,当如是学:若入城时,若行乞食时,若出城时,当作是思惟:我今眼见色,颇起欲、恩爱、爱念、着不?作如是观时,若眼识于色有爱、念、染著者,为断恶不善故,当勤欲方便堪能,系念修学。譬如有人,火烧头、衣,为尽灭故,当起增上方便,勤教令灭。

若观察时,若于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于其中间,眼识于色,无有爱、念、染著者,彼愿以此喜乐善根,日夜精勤,系念修习。是名于行、住、坐、卧,净除乞食。

是故,此经名清净乞食住。(杂·二三八)

※修行,不谨是全方位的,而且,还是全天候的。不论是居家休闲,或是出门忙碌地讨生活,都应该随时随地,借着对情绪变化的了了分明,去反省情绪变化的原因,观察心中是否起了贪欲、爱念、执着。如果察觉到心中起了贪欲、爱念、执着,就当即刻踩煞车回头,努力设法平息。修行,就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用心;当下就是。

(节选)

光明佛坛

已有40万







































北京看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手术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4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