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印光大师文钞嘉言录白话有声书22

印光大师文钞嘉言录白话有声书22



八、释普通疑惑1——《印光法师嘉言录》白话文

(印光大师著/圆涛法师白话译)

内分: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师道、戒律、经典、中阴、四土、 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传、扶乩、炼丹、事须适宜、富强、预防灾祸诸类

白话译文:论理事.世出世间的真理,不超出“心性”二个字。世出世间的事相,不超出“因果”二个字。众生沉迷九法界,如来证得一佛乘,对于心性丝毫没有增减。之所以上升下沉迥然差异,受苦受乐天地悬殊的原因。是由于在因地的修德不一样,导致果地的受用各有差别罢了。阐扬佛法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谈真理心性,那么中下根的众生不能受益。专说因果报应的事相,那么上根的人每每厌倦听闻。(中略)然而因果与心性,分离就会两败俱伤,合修就相互增美。所以彻悟祖师说:“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这是道理行事势所必然如此的。”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宗教下诸多法门,只依仗自力,契悟实相尚且困难,何况了生脱死?唯有仰依仗佛力的净土法门,只要行人具备真信切愿,纵然是五逆十恶的人,也可以永出六道轮回,高预莲池海会。这个不可思议的最上乘法,适宜理性与事相并谈,告诫与劝导齐施。七

.必须知道净土法门具有四法界。所有的事相都是事事无碍的法界。读经后而修持的人,千万不可以执着义理而废除事相。倘若一生执着的心,那么事理两方面都会丧失。如同一个人知道意根最殊胜,但是如果废弃眼、耳、鼻、舌、身五根,那么意根也没有立足之地了。唯有即事相来显明义理,由义理来融合事相,方才没有过失。所谓净土的要旨,全体事相就是理体。理事圆融,就契合本体。早知道悟开师已经吃饱了国王的膳食(博学多闻),而我还急切地向你献上野地的芹菜(建议浅陋),不过是想表达穷子(我)思归弥陀家乡的一点微薄的心意,又想要洗涮过去诽谤佛法的罪过啊!四   译者按:参考:《列子?杨朱》:“昔人有美戎菽、甘枲茎芹萍子者,对乡豪称之。乡豪取而甞之,蜇于口,惨于腹。众哂而怨之,其人大惭。”后因以“芹献”为礼品菲薄的谦词。

.现在的聪明人虽然学习佛法,因为没有亲近具法眼的善知识,大都专重理性,废弃事修及与因果等事相。既然废弃事修因果,理性也就一并失去了。所以每每有一些才华的高人,说出话能震惊鬼神,考察他的行为,却与市井无知无识的人没有什么差别,其病根都是由于废弃事修、因果所导致的。使上根利智的人徒劳地为他生怜愍心,令下劣愚蠢的人学他的样子胆大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十三

.懂得道理并不难,按道理真实修行就很难了。世界上有一帮喜欢窃取虚名的人,听闻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者由阅读教典参悟禅宗,悟到这种道理。就说:“我和佛相同,若修若证没有实际用途。”于是就在一切境缘中放纵自己的心意。错误地认为:“六尘即觉,贪瞋痴即戒定慧,哪里用得着制心摄身,作茧自缚呢?”这种见解最为下劣。叫作执理废事,拨无因果。如同画饼充饥,陵空造空中楼阁,自误误人,能不罪大恶极吗?以求证道的善因而招感三途的恶果。三世诸佛将他们称为可怜悯的人啊。六五

.现今的人多半崇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人修习净业,应当理事并进,而更要以事持作为修持净土的良方。为什么呢?因为明理的人,全体的事修即在理中。终日事持也就是终日理持。如果理体与事相不能透彻明了,一听到理持,便觉这种义理深妙。又迎合了自己懒惰懈怠的习气,及害怕劳烦持念的凡情,于是就执理废事。既然事修被废除了,理也只能成为了空谈。八十

.注重事修的人,相信有西方阿弥陀佛,只是还未通达“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道理,但是求生西方的决心很坚决,如子忆母没有一刻遗忘,这是不懂理性,但能依事修持的人。注重理修的人,相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就是自心原具此理,心造就是依照心具之理起修,理性才能显露,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指是心是佛;心造指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才显。悟理之后,仍不废事修,才为真修,否则便堕落于“执理废事”的狂妄知见中了。所以说:“以自心所具所造的六字或四字洪名,为系心之境,让人时刻不要忘记。”此种解法千古未有,而实为契理契机,理事圆融。如果不是法身大士,谁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注重事修的人,纵然未能悟理,而事修难道怎能超出于理外?只不过注重事修的人,自心未能圆悟理体,一旦圆悟,则即事是理。难道所悟之理不在事修中吗?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的身心合一,二者同时运用,绝时没有心与身彼此分开的。通达事理的人想要不融合事理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那些狂妄知见,执理废事的人才不能融合事与理。三四

.众生的真心周遍法界,亘古不变,如虚空一样。我们由于迷惑污染,起了种种的执著,譬如虚空,有物障蔽,就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然而,不周遍,不永恒,是因为执著而产生的幻相,难道虚空真的会因为障蔽之物,就从此变得不周遍,不永恒了吗?所以,凡夫的心与如来所证不生不灭的心,是一模一样,没有一点差异。之所以有差异,是凡夫迷惑污染所导致的罢了,并非心体原本有什么改变。弥陀净土总在我们的一念心性中,则阿弥陀佛是我心本具。既然是我心本具,就应当常念。既然能常念就能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才能显露,事理圆融,众生与佛不二啊。所以说:“以我具佛的心,念我心具的佛。哪有我心具的佛,不应我具佛的心呢?”三四

.禅宗所阐述的理论专指自性理体,并非针对事相修持。为什么要如此?就是想让人们首先认识到我们自性理体,此体不涉及因果、修证、凡圣、生佛而本自具足。然后依止自性理体,发起本有智慧来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做种种度众生而成就佛道的事业。三

.严格地说,佛法的大体不出真俗二谛。就真谛而言,则离一切相、一法不立,所谓在真实本际的理地,不能蒙受一微尘。就俗谛而言,则没有一法不是完备的,所谓在佛事门中,不舍弃任何一法。在教下则真谛与俗谛同时阐述,然而大多是就俗谛而言。在宗门则是即于世俗法当中来说真谛,而大多是扫除世俗之相。必须知道真谛与俗谛同时具足于一体当中,并非是两个不同之物。就好像一个广大圆满的清净宝镜,其虚通光明洞澈一切万事万物,而自身却了无一物。然而虽然了无一物,而却又是胡人来则现胡人,汉人来则现汉人,森罗万象全部一起来,则一切万物俱时显现。虽然说一切万相全部同时显现,而大圆宝镜的自身仍然是了无一物;虽然宝镜自身是了无一物,并不妨碍万相全部同时显现。宗门便是在那个一切万相同时显现之处,专门说明其本体了无一物;教下则是在那个了无一物之处,详细谈论所显万相的因缘事理。所以宗门是在事相修行当中来说明本有理体,而不舍弃事相的修行;教下则是在本有的理性当中谈论事相修行,最后仍还归于本有的理性。这正是所谓的称合本性起而修行,全部的修行具足在本有理性中。本性不变而随顺于事缘,随顺事缘而本性不变,事相和理体两者兼得,宗门和教下彼此不二啊。十一

.来信所说的念佛三昧,说起来似乎容易,要想证得实在很难,只管收摄心念恳切念佛,久而久之应当自然能够证得。即使不能证得,有真信、切愿、摄心念佛的功德,临终也必定可以承蒙阿弥陀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不乱,如果按照蕅益大师的分析,尚且不是现在的修行人能够证得的,何况理一心不乱呢?因为断尽见思二惑,才叫做事一心不乱。破除无明烦恼,证得诸法之真实体性,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是内秘菩萨行,而外现凡夫相的修行人,那么证得事一心或理一心,固然不难。如果确实是具足烦恼惑业的凡夫,事一心尚且不能得证,何况理一心呢?应当详细看我与永嘉某居士一封很长的信就明白了。至于觉悟无生理体之后,必须还要保护维持,消除存残余留的习气,这个到时候自然知道,何必预先问人,就像各人喝水一样,是凉是热自己心里清楚。否则纵然喝水的人说得十分明白,而未喝的人究竟也不知道是什么味道。居士把悟无生忍看得未免太容易了,恐怕自己或者悟得而不知道保护护持,以致使习气又会复发,而导致得到后又失去,所以才有这样的问题。要知道,真正证得无生忍,实在是非比寻常,是破除无明证得法性的人,最低也是圆教菩萨,也就是别教初地菩萨,谈何容易。请你依照我的《文钞》而真修实行,等到了解净土法门的所以然,以及信愿行的意志,都能不被其他法门的善知识所动摇,此后如果有多余的能力,不妨再专研各大乘经论,来开启智慧,以此作为宏扬净土法门的依据。能够这样去做,虽然是凡夫,也同样可以随着有缘人的根机弘法利生,行菩萨道。暂且不要好高骛远,或者恐怕对于事和理不能明了,便难免会招感魔事。永嘉某居士长信,就是专门治这个病的,他的病和你的病,名目虽然不同,性质其实是一样的,印光固然不想多说,请在给他的信中细心领会。要知道,悟后的人和没悟的人,修行的方式虽然是一样,但是心识意念则大有差别。未悟无生的人,境界还未到而想要迎候,境界出现在面前而想要攀附、控制,境界已经过去便会回忆、惦念。而已经悟无生的人,境界虽然有生灭,他的心却毫无起心动念,犹如明镜可以照各种物体,而物体映现在镜子中,镜子对它毫无粘留,物体映现过之后,镜子中也毫无痕迹。已悟无生的人,他的心对于所有的境界,犹如镜子对于物体映现一般,绝没有一丝一毫的执著留恋。然而,虽然对于境界没有起心动念,仍然犹如波涛运行在大海上、犹如云朵遍洒甘霖一般,来慈悲地救度众生;凡是世间的伦理道德、法律规约,和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然丧失生命,也不会有所逾越。千万还不要认为对于境界不起心动念,就把修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劝化众生的事情,全部都废除了,如果心中存有这样的知见,心就入了深深执着拨无因果、否定一切善恶的空魔中。堕落于顽空的邪见之中,从此拨无因果,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肆意妄行,乃至成就了以凡夫冒充得道圣人,破坏佛法,误导众生的阿鼻地狱种子。这里边道理、关系相当深,我还是不得不稍微陈述其中的利害。九七

.如果就实际理体来讲,则凡夫、圣人、众生、佛陀、因果、修证等,都了不可得。如果依据修持的法门来说,那么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都不出因果的法则之外。明理性而不废事修,才算是正知正见。执理性而废弃事修,则成邪知邪见。差之毫厘,往生佛土还是下堕地狱立刻就能判定。十八

论心性.真如本心,即寂即照,不生不灭,无比空阔灵通,圆融活波,为出世入世一切诸法的本源。凡夫虽在昏迷颠倒,具足烦恼惑业的境界,也径直与三世诸佛心体相同,没有一点差异。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诸佛最后究竟证得自性,所以功德、力用,彻底显露;而凡夫全体迷惑背离,反将自性的这种功德、力用,在六尘境中起贪、嗔、痴烦恼,造杀、盗、淫等罪。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个方面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历微尘那么多劫的时间,长受轮回。即使想要出离也无可奈何。就像在暗室里撞上了宝贝,不但不能受用,反而会被它撞伤。心被迷惑,追逐外境,背离了觉性,迷失在红尘里,也是这样。如来怜悯众生,为说妙法,让众生返妄归真,恢复本有的心性。刚开始时,从妄境中去寻找自己的真性,然后知道全体妄境正是真性。正如风平浪静,日出冰融,波浪与冰都变成了水。波浪、冰与水,本来就非二物。在波浪没有平静、冰没有融解之前,与波浪平静、冰融解之后比较,虽然它们的体性完全相同,但是前后的相状与力用却完全不同。这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的道理啊!若只是依靠性德,不从事修德,则尽未来际,只能永远作徒劳地具备佛性、却无所依靠的众生罢了。所以《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于一向迷惑背离,就堕落到了幻妄的相中。既迷执于妄相,真性就看不见了,真性迷失了,各种痛苦都来了。如同风一吹动,整个水面成了波浪,天寒则柔水成坚冰一样。以甚深般若照见,就完全知道了迷真成妄,全妄即真的本来面目。如风息日暖,再回到水的本体。所以要知道一切诸法,都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因此四大全属假相,六根都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变现出各种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不能沾湿,火不能烧烤,虚空中随意来往。境无自性,都随心转。所以《楞严经》说:“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须。”这正是“照见五蕴皆空”的实效呀!“发真归元”的“归”字,是归投、归还,也是返照回光,复本心性的意思。然而,要回光返照、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既然复本心源,完全证得佛性,才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只是因为随顺法性则得受用,违反法性反受损伤,而受利益或受损害,有如天渊般迥然不同。一

.众生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两者的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但两者的苦乐与受用却有天地悬殊的差别,这是由于称性顺修德,或是背性逆造业所导致的。这个道理很深,不容易宣说。要不费口舌,只好用比喻来说明。诸佛是如何致极修德,彻证性德的。譬如大圆宝镜,它本来是铜做的,人们知道铜可以发光,所以日日楷磨,用功不止,最后灰尘除尽宝镜发光。高台直立,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大到天地,小到尘毛,森罗万象,清清楚楚一齐在镜中出现。正当万象一齐出现的时候,而镜子本身空洞无物。诸佛的心,也是这样。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未来际,安住于寂光净土,常享法乐,普度九界,出离于生死轮回,同证涅槃。众生全部迷失了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上了灰尘,不但毫无光明,连铜体也生锈遮住,不再显露。众生的心也是这样。如果知道这连铜体也不显露的废镜,却原本就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则从此不肯废弃,天天揩磨。刚开始时则略露铜质,然后则渐发光明,倘使能够极力尽磨,则一旦尘垢干净,自然万物都可以映入其中,照天照地。不过此等光明是镜子自身本来就具有的,并非是从外面来的,也并非是由于楷磨才有的。然而不磨,也是无法得到光明的。众生要想“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也是这样。渐渐断除烦惑,渐渐增加智慧,等到功德圆满时,已是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点不同的地方。虽然如此,也只是恢复本来的面貌,并非另外得到了什么。如果只是放任性德蒙尘,不去事修显德,那么尽未来际,就会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远没有恢复本性的日子了!四

八、释普通疑惑——《印光法师嘉言录》原文

(印光大师著/皈依弟子李圆净谨编)

内分:理事、心性、悟证、宗教、持咒、出家、谤佛、师道、戒律、经典、中阴、四土、 舍利、臂香、境界、神通、秘传、扶乩、炼丹、事须适宜、富强、预防灾祸诸类

原文:      ●以下论理事   .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众生沉九界,如来证一乘,于心性毫无增减。其所以升沉迥异,苦乐悬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别耳。阐扬佛法,大非易事。唯谈理性,则中下不能受益。专说因果,则上士每厌闻熏。(中略)然因果、心性,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而末法众生,根机陋劣。禅、教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难,何况了脱?唯有仗佛力之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纵五逆十恶,亦可永出轮回,高预海会。此不可思议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谈,诫劝齐施。七

  ●.须知净土法门,具四法界。所有事相,皆事事无碍之法界也。读而修者,切不可执理废事。倘一执之,则事理两丧。如人知意根最胜,而废弃五根,则意根亦无地可立矣。唯即事以明理,由理以融事者,方可无过。所谓净土要旨,全事即理。理事圆融,即契本体。早知师已饱餐王膳,而犹汲汲于献芹者,不过表穷子思归之寸忱,兼欲雪往昔谤法之愆尤也。四

  ●.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十三

  ●.知之匪艰,行之维艰。世有一班掠虚汉,闻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或由阅教参宗,悟及此理。遂谓我与佛同,而了无所用其若修若证。遂放心恣意于一切境缘之中。误谓六尘即觉,贪瞋痴即戒定慧,何须制心摄身,无绳自缚。此种见解,最为下劣。谓之执理废事,拨无因果。如以画饼充饥,陵空作屋,自误误人,罪岂有极?以善因而招恶果。三世诸佛,名为可怜悯者。六五

  ●.今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劝修净业,当理事并进,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何也?以明理之人,全事即理。终日事持,即终日理持。若理事未能大明,一闻理持,便觉此义深妙。兼合自己懒惰懈怠,畏于劳烦持念之情,遂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只成空谈矣。八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此未达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虽悟理而仍不废事,方为真修。否则便堕执理废事之狂妄知见矣。故下曰:“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双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以事持纵未悟理,岂能出于理外?不过行人自心未能圆悟。既悟焉,则即事是理。岂所悟之理,不在事中乎?理不离事,事不离理,事理无二。如人身心,二俱同时运用。断未有心与身,彼此分张者。达人则欲不融合而不可得。狂妄知见,执理废事,则便不融合矣。三四

  ●.此心周遍常恒,如虚空然。吾人由迷染故,起诸执著。譬如虚空,以物障之,则便不周遍、不常恒矣。然不周遍、不常恒者,乃执著妄现。岂虚空果随彼所障之物,遂不周遍、不常恒乎?是以凡夫之心,与如来所证之不生不灭之心,了无有异。其异者,乃凡夫迷染所致耳,非心体原有改变也。弥陀净土,总在吾人一念心性之中。则阿弥陀佛,我心本具。既是我心本具,固当常念。既能常念,则感应道交,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事理圆融,生佛不二矣。故曰:“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三四

  ●.宗门所说,专指理性,非论事修。所以然者,欲人先识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理。然后依此理,以起修因证果,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三

  ●.克论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则一法不立,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也。俗谛则无法不备,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也。教则真俗并阐,而多就俗说。宗则即俗说真,而扫除俗相。须知真俗同体,并非二物。譬如大圆宝镜,虚明洞彻,了无一物。然虽了无一物,又复胡来则胡现,汉来则汉现,森罗万象俱来则俱现。虽复群相俱现,仍然了无一物。虽复了无一物,不妨群相俱现。宗则就彼群相俱现处,专说了无一物。教则就彼了无一物处,详谈群相俱现。是宗则于事修而明理性,不弃事修。教则于理性而论事修,还归理性。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事理两得,宗教不二矣。十一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易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着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一,光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黏,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若存此见,则是深着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九七

  ●.若约实际理体而论,则凡圣生佛、因果修证,俱不可得。若据修持法门而谈,则如来上成佛道,众生下堕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不废事修,则为正知。执理性废弃事修,则成邪见。毫厘之差,佛狱立判。十八

  ●以下论心性   .夫心者,即寂即照,不生不灭,廓彻灵通,圆融活泼,而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之本。虽在昏迷倒惑具缚凡夫之地,直下与三世诸佛,敌体相同,了无有异。故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以诸佛究竟证得,故其功德力用,彻底全彰。凡夫全体迷背,反承此功德力用之力,于六尘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因惑造业,因业感苦。惑、业、苦三,互相引发。因因果果,相续不断。经尘点劫,长受轮回。纵欲出离,末由也已。喻如暗室触宝,不但不得受用,反致被彼损伤。迷心逐境,背觉合尘,亦复如是。如来悯之,为说妙法,令其返妄归真,复本心性。初则即妄穷真,次则全妄即真。如风息波澄,日暖冰泮,即波冰以成水,波冰与水,原非二物。当其未澄未泮之前,较彼既澄既泮之后,体性了无二致,相用实大悬殊。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若唯仗性德,不事修德,则尽未来际,永作徒具佛性、无所恃怙之众生矣。故《般若心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夫五蕴者,全体即是真如妙心,但由一向迷背,遂成幻妄之相。妄相既成,一真即昧。一真既昧,诸苦俱集。如风动则全水成波,天寒则即柔成刚。照以甚深般若,则了知迷真成妄,全妄即真。如风息日暖,复还水之本体耳。故知一切诸法,皆由妄情所现。若离妄情,则当体全空。以故四大咸失本性,六根悉可互用。所以菩萨不起灭定,现诸威仪。眼根作耳根佛事,耳根作眼根佛事。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水火不能焦濡,虚空随意行住。境无自性,悉随心转。故《楞严》云:若有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悉皆消殒。乃照见五蕴皆空之实效也。归者,归投、归还,即返照回光、复本心性之义。然欲返照回光、复本心性,非先归心三宝、依教奉行不可。既能归心三宝、依教奉行,自可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既得复本心源、彻证佛性,方知自心至宝,在迷不减,在悟不增。但以顺法性故,则得受用,违法性故,反受损伤,而利害天渊迥别耳。一

  ●.众生者,未悟之佛。佛者,已悟之众生。其心性本体,平等一如,无二无别。其苦乐受用,天地悬殊者,由称性顺修、背性逆修之所致也。其理甚深,不易宣说。欲不费词,姑以喻明。诸佛致极修德,彻证性德。譬如大圆宝镜,其体是铜。知有光明,日事揩磨。施功不已,尘尽光发。高台卓竖,有形斯映。大而天地,小而尘毛,森罗万象,炳然齐现。正当万象齐现之时,而复空洞虚豁,了无一物。诸佛之心,亦复如是。断尽烦恼惑业,圆彰智慧德相。尽来际以安住寂光,常享法乐。度九界以出离生死,同证涅槃。众生全迷性德,毫无修德。譬如宝镜蒙尘,不但毫无光明,即铜体亦被锈遮,而不复现。众生之心,亦复如是。若知即此铜体不现之废镜,具有照天照地之光明。从兹不肯废弃,日事揩磨。初则略露铜质,次则渐发光明。倘能极力尽磨,一旦尘垢净尽,自然遇形斯映,照天照地矣。然此光明,镜本自具,非从外来,非从磨得。然不磨,则亦无由而得也。众生背尘合觉,返妄归真,亦复如是。渐断烦惑,渐增智慧。迨至功圆行满,则断无可断,证无可证。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神通智慧,功德相好,与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无异致。然虽如是,但复本有,别无新得。若唯任性德,不起修德,则尽未来际,常受生死轮回之苦,永无复本还元之日矣。四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昆明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4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