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悦读中医临证重在参话头我心总在医门游
悦读中医临证重在参话头我心总在医门游
但凡世界上好的东西,都需要一番刻骨铭心的追求,需要不断积累,医之道更是如此。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心存一话头,反复参究,细细琢磨。或心思之,医道必有顿悟之日。
初遇《任之堂医经心悟记:医门话头参究》,仿如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步入中医仁以济世以来,若说医学论道,历代名医大家皆具特质,共性之中亦有特性,即便百花齐放也终归固本。然读罢此书方才掩卷长思,心中感慨相逢情更深,恨不相逢早。
中医虽有道,然经千百流传,加之学派纷繁,古语今译亦不能做到一成不变,往往把医理落实到临床会发现,手中虽有千方计,但笔下难出一良策。正如书中所言,文理兼通,方得为医,关键是要培养逻辑推演的思维。
感悟一:话头源自于自然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
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古人将阴阳的重要性提到如此高度,可见熟悉阴阳对学习中医是何等的重要。然阴阳存于自然,《黄帝内经》认为,四季的变化跟养生,疾病密切相关。为什么秋天的水会变得更清冷透明?为什么夏天的洪水又相当的浑浊色黄?从大自然中看到春夏热、江水黄,联想到流脓鼻涕、吐黄痰乃胸肺之中有伏热。用清气化痰这些顺气降火之剂,方为良策。临床中偶有一妇人,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吾联想一参话头:“妇人有带下而色黄者,宛如黄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黄带是也。”又曰:“夫带下俱是湿征。”参悟到首先脾主湿,肾主水,脾肾亏虚,湿邪才泛滥在后,归其根本,这本虚标实,所以加适当车前子、黄柏、炒薏仁,加强清热燥湿利水之功,因势利导,则移浊腥之气,随之排泄而减,颇具功效。因此善于观察自然的人,必善于领悟医理。
感悟二:话头源自于生活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古人云:医道虽繁,终归阴阳而已。话头虽多,终归病情而已,病情虽然变化莫测,然万病不离其宗,虽非一言能尽,但总不离阴阳之道。阴阳看似不可捉摸,实为日常生活之点滴。当你见到刺眼的阳光,就要想到阴暗的角落。当你见到剧烈的奔跑,就要想到心如止水的宁静。明了人体之气机升降,知寒来暑往,知昼升夜降,知世事沉浮,明得失有无。如能把生活之体会回归于医理,于医术亦是精进一步。临床上我也曾依此理推演过多人,践行之,更信服之。临床偶遇一子宫肌瘤病患,初期建议手术,患者笃信中医,来我院治疗。四诊后,舌质紫黯,有瘀斑,脉象沉弦,诉偶有腹部胀满。吾联想一参话头:“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生。”《吕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就像生活中常用的杯子没有垢底,常流的活水没有积聚。阳化气,阴成形,瘤随之而生,因此身体有瘤是因为气血长期不流畅所导致。因此调以桂枝茯苓丸为主方的药方,让留滞的气血活动,数月后也颇具功效。结合此书悟有所感,吾辈于中医不过小学生尔,尚能通读于此书,曾能无益乎?
感悟三:话头源自于人
《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骨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大家曰医道九字: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医道的琢磨要放眼自然、生活。但凡世界上好的东西,都需要一番刻骨铭心的追求,需要反复地积累和探索,大医之道更是如此,然参悟之本在于人。人心专,石山穿,无论初学久修,一入医门,必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待人诚恳,遇事不慌,一切言动,都要安详。中医的逻辑思维,会给你开启一扇灵感的大门,让你在遇到疑难杂症的时候,有很多好的治疗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书,墨守成规。“谈笑风云动,睥睨大国轻”。中医的千百流芳,博大精深将在我们的手中谱写,等待我们新一代中医人的将是无尽的探索与感悟。
仅以一首此书的序诗作为本文的结尾,以为共勉。
进与病谋,退与心谋,临证重在参话头。
由少到多,由生转熟,反复参究疑团破。
朝也琢磨,夕也琢磨,不分阴晴与颠簸。
你来应酬,他来应酬,我心总在医门游。
不理闲说,不讲房楼,终归是医中国手。
晚生致敬!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