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气滞血瘀百病生你不可不知的调理宝典
气滞血瘀百病生你不可不知的调理宝典
气滞血瘀
前些日子从医生口中听闻“气滞血瘀”这几个字,甚是好奇。那什么是气滞?什么是血瘀?是怎么引起的?二者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又会对我们的健康有何影响?我们平日里又该如何应对?搜罗了很多资料,今天就来为大家科普一下。
你有气滞血瘀症吗?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
1、觉得说话有气无力或中气不足,经常觉得疲累、不想说话。
2、脸色苍白或比较黯淡。
3、经常性心悸、胸闷,或阵发心胸疼痛,唇暗,舌有紫气。
4、出现胁肋刺痛、黄疸、纳差、腹胀等症状。
5、肢体容易麻木,甚至疼痛,手足逆冷或发热。
6、女性经前或行经时小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行而不畅,逐渐增多,经色紫黯有血块,血块排出后则痛感减少或消失,伴有经前胸肋胀痛。
7、男性少腹、会阴、睾丸坠胀不适,或有血尿,血精。舌质紫或有瘀点。
8、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细。
对照以上的症状表现,自检下是否有气滞血瘀症呢?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瘀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疾病。
气滞血瘀出现在心脏,人就会心慌,胸闷,心绞痛,最后患上心脏病。
气滞血瘀出现在肺部,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患上哮喘,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气滞血瘀出现在胰腺,人就会出现血糖增高,患上糖尿病。
气滞血瘀出现在肝脏,人就会出现脾气急躁,患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气滞血瘀出现在胃部,人就会出现胃酸,胃痛,患上胃炎,胃溃疡,胃癌。
气滞血瘀出现在脑部,就会出现大脑供血不足,轻则头晕目眩,记忆力下降,重则会患上脑溢血,脑血栓,脑梗死,脑萎缩,老年痴呆症等。
对于女性朋友而言,气滞血瘀将带来乳腺增生、月经不调、闭经,甚至不孕。
1
气滞和血瘀是什么关系?
“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
01气滞血瘀症是气机郁滞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现的征候,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又有“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02血瘀是由于体内有血液停滞,造成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的病理过程。寒凝、热结、气滞、气虚都是引发血瘀的病因。
03气滞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饮食邪气、七情郁结、体弱气虚不运等都是导致气滞的重要原因,气滞过甚就会导致血瘀。
04气滞与血瘀常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气滞血瘀,可以是由气的运行不畅,引起血的运行瘀滞,即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有时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即先有血瘀,由血瘀导致气滞;也可能会是因为闪挫等损伤,而使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05气滞和血瘀各有偏颇,偏于气滞的人容易胸闷喜叹息,两胁胀痛,嗳气,咽部有异物感,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女性会出现乳房、小腹胀痛;偏于血瘀的人唇紫暗,皮肤易瘀青或粗糙,局部刺痛或绞痛固定不移,或触及肿块,面部色素沉着,眼圈黑,黄褐斑、女性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或闭经。
2
气滞血瘀如何产生?
气滞血瘀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袭引起肝气久郁不解,而致气机郁滞、血行瘀阻。经脉瘀阻是许多疾病的发病基础,也是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所以也有“气滞血瘀,百病丛生”和“久病必有瘀”的说法。
情志不舒
在《黄帝内经》的开篇《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对人们的饮食起居做了科学的指导,告诉人们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过于安逸的生活对血瘀体质者尤为不利,会使血瘀加重。
起居过逸
脑力劳动者之所以容易血瘀,是因为他们用脑时间过长,精神持续紧张会产生微循环障碍。正如《黄帝内经?灵枢?寿夭刚柔》所载:“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长期的精神持续紧张会伤气,进而伤损脏腑功能。
脑力劳动
脑力劳动者日常调养
多食黑豆、海藻、红萝卜、白萝卜、柚子、橙、山楂、米醋、紫菜、李、桃等行气活血、散结、疏肝解郁的食品。
要有充足睡眠,最好养成午睡的习惯,午休可以保持良好生物节律,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很多人,尤其是脑力劳动者,午睡后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调理气滞血瘀的五个建议
1
合理运动
活血化瘀最廉价而有效的方法就是运动,坚持合理的运动就能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瘀者得疏,滞者得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多参加有益于心脏血脉的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比如太极拳、太极剑、舞蹈、散步、八段锦、内养操等,总之就是要让全身各部都能活动,以助气血运行为原则。每次锻炼都达到微微出汗的程度。及时补充水分,因为血液中水分减少,导致血黏度增高,血行缓慢。
坚持“快步走”运动,“快步走”时所吸入的氧气,是人体安静状态下的8倍,能大大改善“血瘀”状态。
2
不宜久坐
长期久坐不动会使血行不畅,尤其女性经期久坐可能会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引起下腹痛、腰痛及经痛,甚至形成子宫内膜异位,这对女性健康尤为不利。
如果工作必须得“坐”,那么不妨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活动活动,下班后散散步、跳跳舞,参加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哪怕是周末约个朋友一起逛逛街,有助于改善因久坐造成的血液循环障碍。
3
调理饮食
调整生活饮食习惯,少吃油腻的食物,忌食寒凉食物,多吃点补气活血的温性的食物,以使血液流畅,化运瘀阻。少吃和味精,避免血黏度增高,加重血瘀的程度。
多吃一些有行气、活血功能的饮食,比如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瘀作用;黑木耳能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积;适量的红葡萄酒能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山楂或米醋,能降低血脂、血黏度。
4
保持愉悦
人体长期处于气滞血瘀状态,组织缺血,细胞处于“饥饿”状态,会加快衰老。
保持愉快的情绪,这样有助于改善气血运行,避免大怒、惊恐、忧思等不良情绪对气血的影响。
5
保健按摩
经络按摩可帮助人体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根本上解决身体部位的病痛。
通过被动的运动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通畅,淤者得疏,滞者得行,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气滞血瘀体质者的饮食宜忌
适宜吃:食品白萝卜、油菜、韭菜、洋葱、黑大豆、黄豆、慈姑、香菇、黑木耳、大蒜、生姜、茴香、桂皮、丁香、山楂、桃仁、银杏、柑橘、柠檬、柚子、金橘、黄酒、红葡萄酒、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
不适合吃:甘薯、芋艿、蚕豆、栗子等容易胀气的食物;肥肉、奶油、鳗鱼、蟹黄、蛋黄、鱼、巧克力、油炸食品、甜食等会增高血脂,影响气血运行;各种冷饮也会影响气血运行。
“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
经络按摩是血瘀体质的人日常最好的保健及治疗方法。
按摩“三阴交穴”
按摩三阴交穴是一个最简单的活血化瘀的小窍门。三阴交穴在我们的足内踝上3寸,先找到足内踝,就是脚腕这个鼓起来的骨头,然后紧贴这个骨头往上四个手指头的距离,胫骨后缘处就是三阴交。
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来按揉,每次按揉1~3分钟。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几乎所有的妇科疾病,比如痛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都可以来按摩三阴交穴,来进行辅助治疗。没病的人,也可以经常按摩三阴交穴,来改善血瘀体质,打通瘀阻,慢慢地会让整个人都变得精神起来。
按摩或是艾灸“足三里”
经常按摩或是艾灸足三里、可疏通体内瘀血。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是“足阳明胃经”之要穴。可用左手掌心按在右膝上,食指尖所指于中指尖平齐处便是足三里穴。
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每次按压5~10分钟,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或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按揉或艾灸“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为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是足三阴经和任脉交会的地方,可按揉或艾灸,能培补元气。
血液最容易在头部、四肢这些远离心脏位置堆积,应该经常做头部、面部、脚部保健按摩,消散瘀血。
八段锦功法
最后,分享一种非常适宜于血瘀体质者的运动“八段锦”给大家。这一套方法,前四段祛病,后四段强身,坚持练习可通三焦、调脾胃,能使血脉通畅,气血充足。
每天花不足十分钟时间来练习这套功法,坚持下来就能体会到它的奥妙。八段锦的体势有坐势和站势两种,坐势练法恬静,运动量小,而站势运动量大,适于各种年龄、各种身体状况的人锻炼。
“八段锦”功法
一、两足平开,与肩同宽,含胸收腹,腰脊放松。正头平视,口齿轻闭,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双手自体侧缓缓举至头顶,转掌心向上,用力向上托举,足跟亦随双手的托举而起落。托举数次后,双手转掌心朝下,沿体前缓缓按至小腹,还原。
二、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身体下蹲成马步,双手虚握于两髋外侧,随后自胸前向上提于与乳平高处。右手向右拉至与右乳平高,与乳距约两拳许;左手捏剑诀,向左侧伸出,转头向左,视线通过左手食指凝视远方。稍作停顿后,随即将身体上起,顺势将两手向下划弧收回胸前,并同时收回左腿,还原成自然站立。此为左式,右式反之,左右调换练习。
三、自然站立,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并向左外方用力举托,同时右手下按附应。举按数次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右手举按动作同左手,惟方向相反。
四、双脚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宁神调息,气沉丹田。头部微微向左转动,两眼目视左后方,稍停顿后,缓缓转正,再缓缓转向右侧,目视右后方稍停顿,转正。
五、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马步。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双手反按在膝盖上,双肘外撑。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将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左臂弯曲,右臂绷直,肘臂外撑,头与左膝呈一垂线,臀部向右下方撑劲,目视右足尖;稍停顿后,随即向相反方向,划弧摇至右前方。
六、两足平开,与肩同宽。两臂平举自体侧缓缓抬起至头顶上方转掌心朝上,向上托举。稍停顿,两腿绷直,以腰为轴,身体前俯,双手顺势攀足,稍作停顿,将身体缓缓直起,双手起势于头顶之上,两臂伸直,掌心向前,再自身体两侧缓缓下落于体侧。
七、两足横开,两膝下蹲马步。双手握拳,拳眼向下。左拳向前方击出,顺势头稍向左转,两眼通过左拳凝视远方,右拳同时后拉,与左拳出击形成一种“争力”。随后,收回左拳,击出右拳,要领同前。
八、两足并拢,两腿直立、身体放松,两手臂自然下垂,手指并拢,掌指向前。随后双手平掌下按,顺势将两脚跟向上提起,稍作停顿,将两脚跟下落着地。
(本文由网络资料编辑整理而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