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四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四



医者盟医学资料医学资讯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中医基础知识归纳

第七章诊法

 第一节望诊

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

(一)望神

1、神的含义

 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的外在表现神乱

1癫证:

表情淡漠或神情呆滞、寡言少语或喃喃自语、闷闷不乐、哭笑无常—痰迷心窍

2狂证

烦躁不安、登高而歌、弃衣而走、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力逾常人、不避亲属—痰火扰心

3痫证

突然晕倒,不醒人事,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两目上视,口中如做猪羊叫—痰迷心窍、肝风内动

(二)望面色

2、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3、病色:青、赤、黄、白、黑

肝、心、脾、肺、肾

青色:机理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筋脉拘急

主病寒证疼痛血瘀惊风淡青或青黑-寒盛痛剧口唇青紫-心气虚衰心阳暴脱

小儿眉鼻唇青-惊风

脏腑肝

赤色:机理热-气血充盈

主病:热证

满面通红-实热午后颧红-虚热

脏腑心

黄色:机理脾虚机体失养湿邪内蕴

主病脾虚湿证

萎黄-脾胃气虚面黄虚浮-脾虚湿蕴

一身俱黄-黄疸 (阴黄 阳黄)

脏腑脾

白色:机理:气血不荣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主病:虚证寒证脱血

淡白-血虚脱血

恍白-阳虚水泛

苍白-阳气暴脱阴寒内盛

脏腑肺

黑色

机理: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

主病肾虚寒证水饮痛证面色黑-肾虚水饮

眼眶黑-肾虚

脏腑肾

(三)望形态

     形体和动态

形体: 形体壮实--正气充盛

     形体羸弱--气血、阴液不足

     形体虚胖--气虚痰盛

动态: 关节不利,活动障碍--痹证

     半身不遂--中风

舌 诊

注意事项

1、光线:充足、柔和的自然光线

2、姿态:勿用力过度 勿时间过长

4、顺序:舌质---舌苔舌尖---舌根

3、染苔(假苔)

二望舌质

1、舌神

有神—荣润有血色活动灵活—善侯

无神—干枯无血色舌体强硬—恶侯

2、舌色:淡红

3、(1)淡白舌

主病:寒证(阳气不足)虚证(气血虚弱)

(2)红绛舌

 舌红有苔--实热证

 舌红少苔或无苔-虚热证

(3)绛舌(热盛)

外感--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

(4)青紫舌

 绛紫少津--热盛津伤

 淡紫湿润--寒凝血瘀

 舌边紫斑--气滞血瘀

胖大

主水湿、痰饮

胖大舌,齿痕舌,肿胀舌

舌质淡白多为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淡红多为脾虚湿困;舌红多为湿热内盛。

瘦薄:

淡白瘦薄--气血不足

红绛瘦薄--阴虚火旺

裂纹

淡白裂纹--气血不足

红绛裂纹--阴虚火旺

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芒刺(实热)

舌尖芒刺--心火亢盛

舌边芒刺--肝胆热盛

舌中芒刺--胃肠热盛

舌下络脉

正常--长度不超过舌尖与舌下肉阜连线的3/5,直径在2毫米内,隐隐呈淡紫色。

舌脉粗张--气滞血瘀

4、舌态

强硬

舌质红而强硬-热扰心神

舌体胖大而强硬-痰迷心窍

舌强语蹇口眼歪斜—中风

震颤

舌质淡白而震颤-血虚生风

舌红绛而颤动—热极生风

歪斜

伸舌时偏向健侧歪斜主中风或中风先兆

痿软

舌质淡白而渐痿-气血两虚

舌红绛而渐痿—阴亏已极

舌干红而暴痿—热灼津伤

短缩

舌淡紫湿润而短缩-寒凝筋脉

舌胖苔腻而短缩—痰湿内阻

舌红绛而短缩—热盛津伤

先天舌系带过短—袢舌

吐弄

舌体反复不自主地伸出口外,其中伸出时间长,慢慢收回口内为吐舌—疫毒攻心正气将绝稍微伸出,立即收回,或上下左右舔弄口唇者为弄舌—

小儿智力发育不良动风先兆

三望苔

1、苔色

白苔   主表证、寒证

苔白而薄--表证苔白厚腻--寒湿

苔白而干--寒邪化热伤津或燥邪伤津

黄苔 主热证

苔黄而薄--表邪入里化热

黄而干--热盛津伤苔黄厚腻--湿热淡黄—深黄—焦黄—灰黑

灰黑苔: 灰黑而润滑--阳虚寒证

灰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2、苔质

厚薄 反映病位、进退

薄苔--表证厚苔--里证

润燥 反映津液盛衰

  润苔--津液未伤

  燥、糙、裂苔--津液耗伤

  滑苔--水湿内停

  粘苔--痰饮

腐腻 反映湿浊与阳气的消长

  腐苔--阳热有余,蒸腾胃中湿

浊上犯---食积痰浊

腻苔--湿浊内盛,阳气被遏,

湿浊停积舌面---湿浊、痰饮

剥脱 反映胃气、胃阴盛衰 

花剥苔(尖剥、侧剥、中剥)

全剥苔(镜面舌)

类剥苔(地图舌)

真假 反映胃气存亡 

真苔(有根苔、刮之不去)--胃气尚存

假苔(无根苔、刮之即去)--胃气大伤      

舌质和舌苔综合诊察

舌质—脏腑虚实阴阳盛衰血病

舌苔—邪气性质消长变化气病 

1、一致—病机单一 

热证:舌质红绛、瘦薄、裂纹,舌苔黄、干燥少津

寒证:舌质淡白、瘦薄、裂纹,舌苔白、湿润、滑

问诊

1问寒热

寒—恶寒:外邪束表,卫阳被遏

畏寒:阳气虚衰,失其温煦

热—体温升高:阳热内盛,正邪相争

体温正常,自身感觉:正气不足

恶寒发热

概念病人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多见外感表证

表寒证——外感寒邪表热证——外感热邪

表虚证——外感风邪

但寒不热

概念病人只觉寒冷而不觉发热的症状,

见于里寒证

新病但寒不热——寒邪直中

久病但寒不热——阳气虚衰

但热不寒

概念只觉发热不觉寒冷,或反恶热者,见于里热证

壮热:四大特点(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阳热内盛,正气不衰(实热)

潮热:发热的时间、发热的特点及伴有症状不同

有三种潮热—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

微热:根据临床表现、年龄的不同有三种微热——阴虚微热气虚微热气郁微热

寒热往来

概念恶寒与发热交替而作的症状,见于半表半里证

内容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少阳证

寒热往来,发有定时——疟疾

2问汗

表证辨汗:表证有汗-外感风邪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

里证辨汗

自汗:昼间汗出,动则尤甚-气虚阳虚

盗汗:睡时汗出,醒时汗止-阴虚

大汗:汗出蒸蒸,汗出量多-里热炽盛

绝汗:病情危重,汗出不止-亡阴亡阳

战汗:病情严重,全身战栗,续之汗出

-疾病转折点

无汗:身无汗出-阳虚津亏

局部辨汗

头汗:汗出仅见头部--虚阳上越、湿热、热邪

半身汗:汗出仅见身之上、下、左、右

--邪气阻络

心胸汗:心胸部汗出过多--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手足心汗:汗出仅见手足心--阴经郁热,阳明热盛

中焦湿热

3疼痛

实证:感受外邪,痰浊凝滞,气滞血淤食积、虫积砂石----邪气阻络不通则痛

虚证:阳气不足阴血亏虚----经络失养,不荣则痛

问疼痛的性质

胀痛:疼痛作胀---气滞

走窜痛:痛势走窜---气滞

刺痛:痛如锥刺---血淤

固定通:痛处固定---血淤、寒湿

隐痛:痛势绵绵---正气不足

空痛:痛而空虚---气血阴精不足阻络

冷痛:疼痛伴有寒冷感---寒邪、阳虚

灼痛:疼痛伴有灼热感---热邪、阴虚

绞痛:疼痛剧烈,痛如刀绞---有形实邪

重痛:疼痛伴有沉重感---湿邪

掣痛:抽掣牵扯而痛---筋脉失养或邪气阻络

问疼痛的部位

头痛

项背痛——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胸痛

属心的病变——胸痹真心痛

属肺的病变——支饮,肺热,肺痈,肺痨

胁痛

与肝胆病变有关: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肝胆火盛悬饮

脘腹疼痛

部位划分——大腹、小腹、少腹、胃脘

临床病证--虚证:气、血、阴、阳

实证:寒邪、热邪、食积气滞、瘀血、虫积等

背痛——督脉损伤感受风寒风湿阻络

腰痛——肾虚、瘀血、寒湿

四肢痛——行痹--风邪着痹--湿邪

痛痹--寒邪热痹--热邪

周身疼痛:新病--感受外邪久病--气血亏虚

脉诊

诊脉的部位与方法:寸口诊法

“独取寸口”的原因: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太渊);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肺朝百脉

寸口的脏腑分属

左手:寸关尺

心肝肾

右手:寸关尺

肺脾命

2、切脉的方法

时间:平旦---安静、医者调匀呼吸

五十动----1分钟以上

姿势:坐位或卧位

展臂、直腕、仰掌,手臂与心脏平齐

脉象

影响脉象的因素有哪些?1、心脏作用2、血管情况3、管周状况

血管:

收缩、紧张度增高—紧脉

管壁硬化、硬度增高—弦脉

扩张、粗大,搏动范围大—洪脉

细小、搏动范围小—细脉、濡脉

走向变异—斜飞脉、反关脉

四、正常人脉象—常脉、平脉

脉位:不浮不沉,中取即得

寸、关、尺三部皆有脉

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脉率:不迟不数,一息四到五至

呼吸频率16-18次/分脉率72-80/分

脉形:不大不小

脉势: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

常脉特点:

胃—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神—柔和有力,形体指下分明

根—沉取尺部,应指有力

常脉变异

1、季节昼夜: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2、地域气候3、年龄性别

4、饮食劳逸5、情绪

6、体格体质7、解剖变异:

斜飞脉: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

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背部

1、脉位

浮脉

脉象特点: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位表浅,如水漂木

主病: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多见于外感病初期,久病见之为虚阳外越的重

散脉

脉象特点:散漫无根,至数不齐

主病:正气耗散,脏腑之气将绝

芤脉

脉象特点: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病:失血,伤阴

沉脉

脉象特点: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脉位深在,如石投水

主病: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伏脉

脉象特点:重手推筋按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主病:邪闭,厥证,痛极

牢脉

脉象特点:沉弦实大而长,按之坚牢

主病:阴寒内实,疝气症瘕

2、脉率

迟脉

脉象特点:来去极慢,一息三至每分钟六十次以下

主病:寒证,有力实寒,无力虚寒

缓脉

脉象特点:一息四至,常缓脉来去从容和缓

病缓脉来去弛缓怠缓

主病:脾胃虚弱,湿证

数脉

脉象特点:来去急促,一息六至每分钟一百次以上

主病: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

3、脉力

实脉

脉象特点:三部脉浮中沉取都有力按之充实

主病:实证各种实邪阻滞的病证

虚脉

脉象特点:三部脉举按皆无力,稍重按压即感空虚

主病:虚证--气血两虚及脏腑诸虚

弱脉

脉象特点:沉细而柔,轻按不显重按可得

主病:气血虚弱,阴阳两衰

微脉

脉象特点: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主病:阳衰气少,阴阳气血诸虚

4、利流度

滑脉

脉象特点: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病:痰饮食积实热血证等

动脉

脉象特点:脉形短如豆,滑数见于关部

主病:痛,惊

涩脉

脉象特点:往来艰难,涩滞不畅为轻刀刮竹,病蚕食叶

主病:精伤血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5紧张度

弦脉

脉象特点:端直以长,如按琴弦(长、直、有力)

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风证动脉硬化等

紧脉

脉象特点:脉来绷急有力,状如牵绳转索

主病:寒、痛、宿食。

革脉

脉象特点:浮弦相合,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主病:亡血,失精,半产漏下

濡脉

脉象特点:浮细而软,如水上浮棉轻按可知,重按不显

主病:诸虚,湿证

6、脉宽

细脉(丝脉)

脉象特点:脉体细小应指明显如丝线之应指主病:气血两虚以阴虚为主又主湿证

洪脉

脉象特点:脉体宽阔粗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主病:邪热亢盛亦见于邪盛正衰之危候

7脉长

长脉

脉象特点: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主病:肝阳有余,阳盛内热等有余之证

短脉

脉象特点:首尾俱短,不能满部

主病: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

8、均匀度

促脉

脉象特点: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阳盛热实,气滞血瘀

痰饮宿食,跌打肿痛

结脉

脉象特点: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主病: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症瘕积聚

代脉

脉象特点:脉来时止,止有定数

主病:脏气衰微,七情惊恐

风证痛证,跌打损伤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费用
在线咨询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80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