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史上最全望诊果断转了

史上最全望诊果断转了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因为人体气血、脏腑、经络等变化,都可以反映于体表的相关部位或出现特殊表现,因而通过望诊能够认识和推断病情。

  (一)望神

  望神即是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外部表现,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望神可知正气存亡、脏腑盛衰、病情轻重、预后善恶。望神包括望精神表情、意识思维、面色眼神、语言呼吸、动作体态等,其中望神情、眼神最为重要。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有神

  有神也叫“得神”,多表现为表情自然,神志清楚,精力充沛,言语清晰,反应灵敏,面色明润含蓄,两目灵活明亮,呼吸顺畅,形体壮实,肌肉丰满等。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多见精神不振,动作迟缓,少气懒言,思维迟钝,面色少华,两目晦滞.目光乏神等。表示正气已伤,脏腑功能不足,常见于虚证。

  3.失神

  又称为“无神”,临床上失神常见为语言错乱、神昏谵语、卒然昏仆、烦躁不安,目睛呆滞或晦暗无光,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目闭口开,手撒尿遗,或搓空理线,循衣摸床等。说明正气大伤,脏腑功能虚衰,病情严重,预后较差,多见于久病患者,且多为虚证。

  假神

  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如原本精神委靡,面色暗晦,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内经》中虽无假神一词,但已提出“真脏之气独见”和“五色精微象见”的概念,张仲景《伤寒沦》中又提出了“除中”的概念,均已在临床上发现有假神的现象。

  假神与病情好转的区别在于:假神的出现比较突然,如本来已经神志不清却突然神志清楚,已经久不能食而突然食欲大增,这种“好转”与整个病情不相符,只是局部的和暂时的。由无神转为有神,是整个病情的好转,有一个逐渐、全身状况同步的过程。

  (二)望气色

  “气色”是人体气血盛衰的外在反映,正常人的面色是微黄透红,明润而有光泽,这是人体精充神旺、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而人患病时则气色异常,一般来说,色泽鲜明,荣润的,多为表病,新病,病邪轻浅;气色晦暗,枯槁的,多为里病,久病,病邪深重。

  1.白色

  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白色属金,乃阳气虚衰,血行无力,脉络空虚,气血不荣所致。血虚者苍白无华;气虚者淡白少华;阳虚者色白无华而浮肿;肺脾气虚见面色淡白;面色靑白多为寒证;产后面色眯白多为夺血伤气;碎然失血见苍白,为气随血脱之危候;若突然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

  2.黄色

  黄色,主湿、虚。黄色属土,多为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气血乏源,肌肤失养而致。若面色萎黄,枯槁无泽,多厉脾胃气虚;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暗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

  3.赤色

  赤色,主热。赤乃是热盛脉络,血液充盈的反映。主病有虚热和实热之分。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如仅颧部潮红,色泽鲜明的为阴虚阳亢的虚热证;如久病重病面色苍白,但却时而泛红,其色浮于皮肤之上的多为戴阳证,这是阴极于下,阳失所依,浮而上越的危险症状。

  4.青色

  青色,主痛、主寒、主瘀、主惊风。青色属木,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如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动风等均可出现。常见于面部、口唇、爪甲、皮肤等部位。青多见于寒证、痛证、瘀血。面色青黑多为寒痛证;鼻头色青多腹中疼痛;面色靑,喜热饮,尿淸长或腹满下利,多为腹中寒痛;腹痛时作,泛吐清水,面色乍靑乍白,多为虫积腹痛;口唇青灰,常为心阳不振,心血疲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

  黑色

  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黑色属水,为阳虚阴盛,水饮内泛,气血凝滞,经脉肌肤失养而致。若面色黧黑,唇甲紫黯可见于肾阳衰微、阴寒凝滞的虚寒证;面黑干焦者,多为肾阴虚;妇人眼眶灰黑无华,多为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黑色浅淡为肾病水寒;鼻头色黑,目窠微肿多为水饮内停;色黑而肌肤甲错,为有瘀血;心病额头见黑色为逆证;口黧黑色多为肾绝。

  (三)望形态

  所谓形就是形体,态就是姿态,望形态就是观察病人形体的胖瘦、强弱、和动静姿态。以了解疾病的内在变化,从而判断病情。《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强调了本法对诊断疾病的重要意义。

  1.望形体

  望形体,是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体质形态和异常表现等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气血之盈亏,从而判断疾病之虚实、预后的好坏等。

  (1)望强弱胖瘦

  我们有“胖人多阳虚”、“胖人多痰湿”之说。就是说如果形体肥胖,伴畏寒喜温、神疲乏力等,多为阳虚气弱。形体肥胖,常兼头晕、胸闷、肢麻等,为阳虚失运,痰湿内生之故,多易患胸痹、中风等病证。而如果形瘦食少,伴面色萎黄,多为中气虚弱。形瘦食多,为胃火亢盛。形体消瘦,伴颧红、潮热、盗汗,多为阴虚火旺,易患痨嗽等病。所以也有“瘦人多阴虚”、“瘦人多火”的说法。

  (2)望体质差别

  体质差别体质是指个体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理想的体质应是阴阳平和之质,而有病的体质则表现出阴阳失衡。而不同的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盛衰的禀赋特点。所以观察病人的体质形态,有助于了解不同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及预后转归。体质形态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①阴阳平和质

  形体及机能特点无阴阳偏颇,气血调匀,阴阳和谐,是大多数人的体质特征。具有这种体质的人,其身体强壮,胖瘦适度,或虽胖而不臃滞,虽瘦而有精神;其面色与肤色虽有五色之偏,但都明润含蓄,目光有神,性格随和、开朗,食量适中,二便调畅,对自身调节和对外适应能力强。

  ②偏阳质

  形体及机能特点呈阳偏旺而阴较亏的特征。如体型偏于瘦长、头长颈细、肩窄胸平、背微驼。平素性情开朗急躁、喜动好强、喜凉恶热,大便多干。偏阳质的人对风、暑、热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并易于化燥、伤阴。皮肤易生疖疮。内伤为病多见火旺、阳亢或兼阴虚之证,容易发生眩晕、头痛、心悸、失眠以及出血等病症。

  ③偏阴质:形体及机能特点呈阴偏盛而阳较弱的特征。如体型偏于短胖、头圆颈粗、胸厚肩阔、身体多呈后仰。性格多内向抑郁、喜静少动、喜暖怕冷。偏阴质者对寒、湿之邪的易感性较强,受邪后多从寒化,表证不发热或发热不高,并易传里或直中内脏。冬天易生冻疮。内伤杂病多见阴盛、阳虚之证,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等病症。

  2.望姿态

  望姿态,是观察病人身体的姿势和动态以诊察病情的方法。观察动静姿态,可判断病性的寒热、虚实;观察某些异常动作,有助于判断脏腑功能的正常与否。动静姿态与所患疾病密切相关,不同性质的疾病会表现出不同的姿态。如《望诊遵经》所说:“善诊者,观动静之常,以审动静之变,合乎望闻问切,辨其寒热虚实。”

  根据“阳主动,阴主静”的一般规律,阳、热、实证病人,机体功能亢进,多表现为躁动不安;阴、寒、虚证病人,机体功能衰减,多表现为喜静懒动。正常姿态是舒适自然,运作自如,反应灵敏,行住坐卧各随其愿,皆得其中。其实质是:举止得体,动静适中。在疾病中,由于阴阳的盛衰,病性的寒热虚实,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也随之出现异常。总之,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体位动作、肢体运动状况,对于判断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心神状况、筋骨、经脉等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望舌

  望舌属五官望诊的内容之一,到今天已发展成为专门的舌诊。望舌对了解疾病本质,指导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有句话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可见舌头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经脉的循行来实现的。心、肝、脾、肾等脏及膀胱、三焦、胃等腑均通过经脉、经别或经筋与舌直接联系;肺、小肠、大肠、胆虽与舌无直接联系,但手足太阴相配,手足太阳相配,手足少阳相配,手足阳明相配,故肺、小肠、胆、大肠之经气,亦可间接通于舌。

  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质也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附于舌面的一层苔垢,由胃气上蒸而成。如果犯病则出现病苔,病苔由胃气夹邪气上蒸而成。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均通过经络或经筋直接或间接地联于舌,说明脏腑经络与舌有密切关系,即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其病变则可从舌质与舌苔的变化反映出来。

  1.望舌质

  可从观察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四个方面来论述。

  (1)舌神

  舌神即舌的神气,是生命活动在舌上的集中反映,是全身神气表现的一部分。察舌神之法,关键在于辨荣枯。荣者,荣润而有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灵活,舌色红润,鲜明光泽,富有生气,是谓有神,虽病亦属善候。枯者,枯晦而无光彩,表现为舌的运动不灵,舌质干枯,晦暗无光,是谓无神,属凶险恶候。可见舌神之有无反映了脏腑、气血、津液之盛衰,关系到疾病预后的吉凶。

  (2)舌色

  主要看舌质的色泽。

  ①淡红舌:为正常人舌质,亦可见于有病者。正常人的舌色淡红而润,不浅不深。若见于外感病者,表示病邪尚未人里;见于内伤杂病者,表示身体一般情况尚好,病情比较轻浅。

  ②淡白舌:舌色浅于淡红,主虚证、寒证。多为阳气虚弱、气血不足之象。全舌淡白少苔,是气血两虚。淡白胖嫩,是阳虚寒盛;淡白少津,是阳虚津亏。淡白湿润,是阳虚而水湿滞留。

  ③红舌:舌色较淡红舌为深,甚至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热迫血行,舌之血脉充盈所致。舌尖鲜红有刺,为心火旺;舌质鲜红而苔厚,为湿热邪盛;舌红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质鲜红,少苔或无苔,多为阴虚内热;舌红而见紫色瘀点多为血热发斑之象。

  ④绛舌:舌色深红甚于红舌,主热盛,主瘀。外感热病而舌绛或伴红刺多为邪热人于营血;绛而干燥裂纹是热灼阴精;绛而苔黑者是实热盛极;舌绛少苔、无苔或伴裂纹多为阴虚火旺;舌绛无苔,舌面光亮无津称为镜面舌,为内热阴液亏耗;舌色绛红而干枯者,为肾阴枯涸。舌绛色黯或有瘀斑、瘀点,是血瘀夹热;舌面红斑散在,可见热人血分,斑疹欲发。

  ⑤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或青紫带。青舌主阴寒,瘀血;紫舌主气血壅滞,瘀血。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多为寒邪直中肝肾阴经,阴寒内盛;舌色深青,或舌边青,口干漱水不欲咽,可见气血凝滞,瘀血内停;舌色紫绛,干燥苔黄,多为瘀热闭阻,热毒炽盛;舌色深紫可见于热入血分,脏腑皆热;色紫晦暗而湿润,多为痰湿或瘀血;全舌青紫为血瘀重证;局部见紫色斑点者,是瘀血阻滞于局部,如见于舌尖,为心血瘀阻,见于舌边,为肝郁血瘀。

  (3)舌形

  舌形指舌体的形状,包括老嫩、胖瘦、裂纹、芒刺、齿痕等异常变化。

  ①老嫩:这是辨虚实的关键。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谓老舌,主实证或热证,多见于热病极期;舌质纹理细腻,其色娇嫩,其形多浮胖,称为娇嫩舌,多主虚证。

  ②胖瘦:舌体肥大肿胀,甚至伸舌满口,此为胖肿舌,多因水饮痰湿阻滞所致,主脾虚湿蕴;舌体瘦小枯薄者,称为瘦薄舌。由气血阴液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所致,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盛,心脾有热;舌肿胀紫黯多为中毒。舌瘦瘪淡红而嫩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舌瘦薄绛干多为阴虚火旺。

  ③芒刺:正常状态舌面上有软刺。但如果舌面有乳头高突如刺,扪之碍手,则为芒刺舌,主热盛,多因邪热亢盛所致。芒刺越多,则说明热邪越甚。芒刺兼苔焦黄者,多为气分热极;舌红绛而干有芒刺为热入营血;舌紫绛而干有芒刺为热甚伤阴、气血壅滞。舌边芒刺为肝胆火盛;舌中有芒刺为胃肠热甚;舌尖红赤起刺为心火上炎。

  ④裂纹:舌面有裂沟,有深浅之别,浅如划痕,深如刀割,常见于舌面的前半部及舌尖两侧,主阴血亏虚,多因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舌质红绛,少苔燥裂为热盛伤阴或阴虚火旺;舌浅淡而有裂纹者多为血虚;舌生裂纹细碎常见于年老阴虚。

  ⑤齿印:舌体边缘有齿痕印称为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并见,主脾虚、水湿内停,多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舌质淡红而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寒湿困脾或阳虚水湿内停。

  ⑥舌疮:又名红点舌,坐风舌,指舌体表面溃破,出现一个或多个小的溃疡。本症多因胃有积热熏蒸,心火旺盛,血虚燥热所引起。以舌边或舌尖为多,形如粟粒,或为溃疡,局部红痛,多因心经热毒壅盛而成;疮不出舌面,红痛较轻,多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⑦舌下络脉:主要观察舌下,以分析气血运行的恬况。舌体上翘,可见舌底两侧络脉,呈青紫色。若粗大迂曲,兼见舌有瘀斑、瘀点,多为血瘀之象。

  (4)舌态

  舌态是指舌体运动的状态,舌态的异常变化常有强硬、萎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等表现,现分述如下:

  ①痿软:是指舌体痿软无力,伸卷不灵,多为病情较重,主高热津伤,阴液亏虚,气血两虚。久病舌体痿软,舌色淡白,属气血两虚,筋脉失养;舌痿软而红绛少苔或无苔者,多见于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所致;突发舌体痿软,色红绛少津则为热灼阴液。

  ②强硬:舌体板硬强直,活动不利,言语不清,称舌强。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外感热性病和内伤杂病均可见此种舌象。外感热病中为热入心包,高热伤津;内伤杂病多为痰做浊内阻,中风或中风先兆。舌质红绛强硬,兼见高热,神昏者,为热入心包;若兼胸闷痰多,苔黄腻者,又为痰火蒙蔽心窍。因心主神明,开窍于舌,温热之邪,侵扰心神,故舌无主宰而失其灵动,若舌质红绛,舌体强硬而卷所,多为热甚伤津,筋脉失养,热极生风,筋脉挛急所致。正如《辨舌指南》说:“凡红舌强硬,为脏腑实热已极。”

  在内伤杂病中,舌体强硬,其舌胖而苔腻者,为痰浊阻络,兼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卒然昏倒等症,多为中风或中风先兆。因肝风挟痰,蒙蔽心窍,流窜经络,阻滞廉泉,使舌失于柔软所致。如《中藏经》说:“心脾俱中风,则舌强不能言也。”

  ③震颤:舌体震颤不能自主,动摇不宁者,称为颤动舌,亦称震颤舌或舌颤、舌战,主气血两虚和肝风内动之证。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者,多属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者,多属热极生风;舌红少津而颤动者,多属阴虚动风、肝阳化风。另外,酒毒内蕴,亦可见于舌体颤动。

  ④歪斜:是指伸舌时,舌体不正,舌尖向左或向右偏斜,多为风中经络,或风痰阻络而致。多见于中风、暗痱,或中风先兆。一般来说,舌体歪斜常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同时出现时,舌偏左者则右瘫,舌偏向右者则左瘫。即病在左者偏向右;病在右者偏向左。主中风或中风先兆,多因肝风内动。挟痰火挟瘀,阻滞一侧经络而成。

  ⑤卷缩:是指舌体卷缩,不能伸出口外,多为危重之证,主寒凝筋脉,气血两虚,痰浊内阻,热极伤津等证。舌短缩而胖,苔滑腻者,多属脾虚不运,痰浊内蕴;舌短缩而红绛干燥者,多属热盛伤津。此外,短缩舌亦可见于先天,乃因舌系带过短之故,应与病理性的短缩舌相区别。总之,凡病中见短缩舌,不论属虚、属实,或属寒、属热,总属危候。

  ⑥吐弄:舌伸长而弛缓,吐露口外,久不回缩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口内,或添口唇上下或口角左右者,称为弄舌。两者均主心、脾有热,心火炽盛,扰乱神明,引动肝风,脾热津耗,舌干涩而紧,故筋脉舒缩动摇不已。舌红吐弄为心脾有热;舌紫绛吐弄为疫毒攻心;小儿弄舌多是惊风先兆,或久病危候;先天不足,智能低下者,也可见弄舌。

  ⑦舌纵:舌体伸出口外,难以回缩称为舌纵。舌纵以实证为多,虚证较少。舌纵舌色深红,口角流涎,口眼㖞斜,多为风痰或痰火扰心。困痰火侵扰心神,舌体失去主宰,邪热伤津,舌体筋脉肌肉失养,故内收困难;若舌色淡白而驰纵,麻木不仁,兼见自汗,少气法里等症,多属气虚之证。因气虚功能减退。舌体失养而成。凡舌体伸出而不能缩回,舌干无苔者,多属危重之候。

  ⑧麻痹:舌体麻木,转动不灵称舌麻痹。常见于血虚风动或肝风夹痰等证。

  2.望舌苔

  舌苔,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脾胃之气上蒸胃阴而成。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均匀,干湿适中。病理舌苔的形成,一是胃气夹饮食积滞之浊气上升而生;一是邪气上升而形成。由于人的胃气有强弱不同、感邪有寒热之分,故可形成各种不同的病理性舌苔。望舌苔要注意苔质和苔色两方面的变化。

  (1)苔质

  苔质即舌苔的质地、形态,包括了舌苔的厚薄、润燥、腻腐、剥落、偏全、真假等方面的变化。

  ①厚薄苔

  舌苔的薄厚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体的苔称为薄苔,又称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之苔则称厚苔,又称不见底苔。所以,舌苔的薄厚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

  苔质的厚薄可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外感疾病初起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胃气未伤,可见到薄苔。舌苔厚或舌中根部尤著者,多提示外感病邪已入里,或胃肠内有宿食,或痰浊停滞,病情较重。《辨舌指南》说:“苔垢薄者,形气不足;苔垢厚者,病气有余”。舌苔由薄渐厚,为病势渐增;由厚变薄,为正气渐复。如薄苔突然增厚,提示邪气极盛,迅速入里;苔骤然消退,为正不胜邪,或胃气暴绝。

  ②润燥苔

  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舌面润泽,干湿适中,是润苔,表示津液未伤;舌面过多水分、湿润,伸舌欲滴者为滑苔,主脾虚湿盛或阳虚水泛;燥苔提示体内津液已伤。如高热、大汗、吐泻后,或过服温燥药物等,导致津液不足,舌苔失滋润而干燥。亦有因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津液濡润舌苔而见燥苔者,是津液失于输布之象。因此,燥苔主病多见热盛伤津、阳虚气不化津;燥苔进一步发展可成糙苔,是指舌苔干结粗糙,津液全无,多见于热盛伤津之重症。此外,《察舌辨症新法》指出:“湿症舌润,热症舌燥,此理之常也。然亦有湿邪传入气分,气不化津而反燥者,热症传入血分,舌反润者……”说明舌苔的润、燥、滑、糙(涩)形成的机理不是单一的。

  ③腐腻苔

  主要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消长情况。颗粒粗大,苔厚疏松,状如豆腐渣,边中皆厚,易于刮脱者,称为腐苔,多因实热蒸化脾胃湿浊所致;颗粒细小,致密而粘,中厚边薄,刮之不脱者,称为腻苔,多为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

  腻苔多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湿浊上泛舌面所致。舌苔薄腻或腻而不板滞者,多为食积,或脾虚湿困,阻滞气机;舌苔腻而滑者,为痰浊、寒湿内阻,阳气被遏;舌苔厚而粘腻者,是脾胃湿浊内蕴,邪气上泛所致;当痰湿浊邪化热时,还可在苔色上反映出来,如舌苔黄腻而厚,为湿热、痰热、暑湿等邪内蕴。舌苔厚腻如积粉者,多为时邪夹湿,自里而发;腐苔的形成,多因邪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之气上泛,聚集于舌,主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脓腐苔多见于内痈或邪毒内结,是邪盛病重的表现。

  ④剥落苔

  如果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剥处见底,称剥落苔,一般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亦是全身虚弱的一种征象。舌前部苔剥落者,称前剥苔;舌中苔剥落者,称中剥苔;舌根部苔剥者,称根剥苔;舌苔多处剥落,舌面仅斑驳片存少量舌苔者,称花剥苔;若全部剥脱,不生新苔,光洁如镜,称镜面舌、光滑舌。

  剥落苔的形成,总因胃之气阴两虚,不能上薰于舌面所致。鉴于胃气、胃阴损伤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剥落苔。舌红苔剥多为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苔多为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多见于重病阶段,镜面舌色红者,为胃阴干涸,胃无生发之气;舌色枯白如镜,毫无血色者,主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重难治。

  ⑤真假苔

  判断舌苔的真假,以有根无根为标准。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

  真假苔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意义。病之初期、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说明胃气尚存。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是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此外,若晨起时舌苔满布,饮食后舌苔退去,虽属假苔,并非无根,此为无病;若退后苔少或无苔,是为里虚。假苔刮之即去,说明病轻浅;揩之即去,病更轻浅。厚苔一片无根,其下不能续生新苔,是胃气枯竭,不能上潮,病情危重。

  ⑥偏全苔

  舌苔仅布于舌的前、后、左、右之某一局部称为偏苔;舌苔满布舌面,称为全苔。

  察舌苔分布的偏全,可诊病变之所在。舌苔偏于某一局部,常提示舌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弥漫,多为湿邪、痰浊内阻。

  偏外苔(舌尖为外),是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先伤;偏内苔(舌根属内),是表邪虽减,胃滞依然;若仅见中根部有苔,为痰饮、食滞停留中焦;舌苔偏于左右一侧,为邪在半表半里,或为肝胆湿热。

  (2)苔色

  苔色,即舌苔之颜色。一般分为白苔、黄苦和灰、黑四类及兼色变化,由于苔色与病邪性质有关,所以观察苔色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各种苔色变化需要同苔质、舌色、舌的形态变化结合起来,作具体分析。

  ①白苔

  舌面上的舌苔呈现白色,是最常见的苔色。可为正常舌苔,病中多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正如《舌鉴辨证》指出:“白舌为寒,表者有之,而虚者、热者、实者也有之。”所以观察时应结合舌质、苔质等变化作具体分析。

  如舌上满布白苔,如白粉堆积,扪之不燥,为“积粉苔”是由外感秽浊不正之气,毒热内盛所致。医学教育网整理常见于温疫或内痈。再如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称“糙裂苔”,皆因湿病化热迅速,内热暴起,津液暴伤,苔尚未转黄而里热已炽,常见于温病或误服温补之药。

  ②黄苔

  舌苔呈现黄色谓之黄苔,主热证、里证。根据黄色的浅深,黄苔有淡黄、深黄和焦黄苔之别。淡黄苔又称微黄苔,是在薄白苔上出现均匀的浅黄色,多由薄白苔转化而成;深黄苔又称正黄苔,苔色黄而略深厚;焦黄苔又称老黄苔,是正黄色中夹有灰褐色苔。黄苔多分布于舌中,亦可满布于全舌。黄苔多与红绛舌同见。黄苔还有厚薄、润燥、腐腻等苔质变化。

  黄苔的黄色越深,热邪越重。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舌苔黄滑,舌淡胖嫩,多为阳虚水湿不化,聚久化热;苔黄厚滑,多因湿热积滞;苔黄粘腻,为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苔黄而干燥,甚至苔干而硬,颗粒粗松,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者,称黄糙苔;苔黄而干涩,中有裂纹如花瓣形,称黄瓣苔;苔焦黄,黄黑相兼,如烧焦的锅巴,称焦黄苔。均主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③灰苔

  灰苔即浅黑色。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舌苔灰而润滑,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舌苔灰而干燥,舌质红绛,为热炽津伤或阴虚火旺。

  ④黑苔

  黑苔多由焦黄苔或灰苔发展而来,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见于病情较重者。苔色越黑,病情越重。苔黑干焦而舌红,多为实热内炽;苔黑燥裂有芒刺,舌绛,为热极津枯;苔薄黑润滑,多为阳虚或寒盛;苔黑生刺,望之虽燥,但渴不多饮,舌质淡白而嫩,多为假热真寒;舌苔黑燥或有黑芒刺,可见于阳明腑实证;苔黑坚敛而起刺者,多为津枯液涸;苔黄赤兼黑者名霉酱苔,常因胃肠中的宿食湿浊,积久化热,熏蒸秽浊上泛舌面而成,也可见于血瘀气滞或湿热夹瘀的病证。

知艾者福善灸者寿

衢州首家专业艾炙理疗馆欢迎你的光临!

咨询()









































治白癜风秘方
白癜风该怎样治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