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高山白茶的风韵,从十一冲高山春寿眉完美演
高山白茶的风韵,从十一冲高山春寿眉完美演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015/5762961.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在之前,我一直觉得,春寿眉的香气,是草药香。
各种深深浅浅的草药香,鱼腥草藤、夏枯草、清明草、鸳鸯藤、白花蛇舌草......总之就是福建孩子从小喝到大的凉茶的香气。
然而,从4月份第一次喝到今年春寿眉的粗制毛茶,村姑陈和李麻花就分裂了——这明明就是去年纯日晒白牡丹的香气嘛。
花香四溢,桂花香栀子花香轮翻袭来,要是坐在太姥之巅去冲泡这春寿眉,毫无疑问会引来大批蝴蝶和蜜蜂。
可是,它的长相,明明白白,就是春寿眉的标准样貌,一芽二叶,芽小叶大,叶片较宽,叶背密布白毫。
怎么回事?
S师傅说,天气,天气啊。
今年的天气奇异,先是开春提前,接着是降霜,春寿眉长在了往年白牡丹生长的季节,生出白牡丹那样的花香,是理所当然的。
春寿眉,理所当然不能不香。
春寿眉,注定是春寿眉界里的传奇。
在这个酷热的秋季,打个鸡蛋在车顶都能煎熟的温度里,村姑陈躲在一个阳光可以照进来的房间里,看着第一千零一遍《红楼梦》,泡一壶跟白牡丹一样香的一级春寿眉,逍遥地过一个周末。
一级春寿眉品鉴报告
干茶:条形匀整,芽叶齐全。芽头瘦长,叶片微宽。叶背白毫丰富。颜色深绿。
香气:花香+草药香+竹叶香
滋味:稠滑如绵,柔软似缎。花香霸气张扬,落水香猛烈劲道。鲜爽感五颗星。高山茶韵致明显,汤中的清冽感能持续到第十一冲。是一款内质极为丰富的高山春寿眉。
第一冲
盖香是清新的草木香。
闻着这股子香气,恍如置身于仲夏清新的树林里。清晨,林间有薄薄的雾,鸟儿在呢喃,朝阳的光透过树叶间的隙缝,穿雾而来。一阵微风过处,枝叶摇曳间,植物的清香扑鼻而来。
第一冲的汤色,有丝丝缕缕的绿意。像是揉了一片嫩草,把汗浸入了清冽的泉水里,叶绿素淡淡地染绿了清泉。
鲜爽的感觉,从茶汤里直击我们的味蕾。茶汤里丰富的茶多酚,像一把巨大的刷子,把我们舌面上那些不舒服的感觉,一刷而尽,只留下清爽的,干爽的感觉,如同吃了一根鲜嫩多汁的黄瓜那样脆爽。
汤水的稠度,在第一冲里还不明朗,只有一个浅浅的影子。
犹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第二冲
第二冲的香气主调,便是我们熟悉的花香了。
如兰似桂,清香无匹。
除了花香,盖子上还有清新的草木香,林间的树木香。这几种香气,混合在一起,如同穿红着绿的姐妹一般,迤逦而来。
汤水里的花香,自第二冲起便十分地浓郁了。
轻轻地喝一口,并不需要细啜,便能尝到那浓郁的,带着鲜爽感和清新滋味的花香。
这股香气,是所有初夏盛开的白色花朵的香气的综合,它们有:夏兰、四季桂、栀子花、茉莉花、玉兰花、水石榕、夜来香、七里香......
再高明的调香师,也分不清这茶汤里的香气,究竟是哪一种花。它是它们全部。它是所有清芬的综合。
是的,春季白茶的香气特征,是在花香里带着清新感,是那种未经盛夏酷蒸腾过的,清新脱欲的、单纯质朴的花香。
喝过这样的茶,方觉人生之美。
幸福像花儿一样,盛开在我们的杯盏中。
第三冲
第三冲,花香更加霸气了。
一揭起盖碗的盖子,那股凌冽的浓郁的花香,便迅速扑击出来,像一个拳手,直勾勾一记芳香拳,击中你所有的感官。一时之间,口鼻舌,尽数被俘虏。
这一冲,汤水变得稠滑,公道杯里的茶汤注入小茶杯,泛起的涟漪很深,但马上就波平如静了。
茶汤里的小汽泡,久久不破,为这凝脂般的茶汤,增加了琥珀般的质感。
汤水是芳香袭人的。稠滑的汤水,一入口,便顺利地滑下去。然后,空无一物的口腔四壁,便迅速被茶汤里的芳香占领了。
从茶汤咽下去起算,足足五分钟的时间,口腔里的花香此起彼伏,笼罩着所有感官,经久不衰。
这一刻,几乎要以为自己是个冰肌玉骨的芳香美人,吐气如兰,全身清凉无汗。
传说中的香香公主,不外乎也只是香到如此程度吧。
汤色愈发深了,浓郁的赤金色,对着光一照,仿佛一颗颗璀璨的星辰,落入杯中。
所谓的叠翠流金是也。
第四冲
也许是被沸水连续冲泡了四冲的关系,盖碗上的花香,清新感减了一分,但馥郁感却增了两分。微凉之后闻盖香,夜丁香那清郁的香气,犀利地飘了出来。
若说上一冲的花香,是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女,那么这一冲的花香,便犹如一个含羞带怯的少妇——有着轻熟的风情。
茶汤里,清新的感觉依然浓郁,在汤一入口时便让你感觉到了山泉的清冽甘爽之感。
花香在水中沉淀得极深,随意喝一口,那浓郁的清雅的花香,便如同顽皮的小精灵,钻入了鼻端舌面,并带领着芳香精灵小分队,快速霸占了口腔中的所有感官。
要是此时有人问,你觉得这茶怎么样,除了“香,很香”之外,我想不出其它更确切的形容词。
继续喝着茶的我,在这伶俐的花香里,五体拜服。
太姥山果真是座仙山,否则,如何能孕育出香气如此美妙的好茶?
灵山多秀色,水茶共氤氲。
第五冲
第五冲盖子上的花香弱了几分,不再像前三冲那么刚猛。
然而,这种减弱,是在它之前强大的花香基础之上的弱,跟其它的茶比起来,依然算是十分香的。
汤色仍是赤金色,晶莹璀璨,光华夺目。
汤水里的花香,仍然保持着前几冲那霸气刚猛的劲道,丝毫没有显出弱势来。这是这款茶好山场的体现——唯有高山那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芳香分子量大而浓厚,才能让香气深深地融入汤中,拥有经久不衰的花香。
茶汤里的稠度有所减弱。这与它仅四个多月的茶龄有密切的关系。若继续保持良好的储存态势,未来,它的茶汤的稠滑度,必然会进一步加强,更加持久。
第六冲
盖香上的香气愈发弱了。
原来纷繁复杂的馥郁花香,减弱为单一的清淡的花香。
而水香,相比前几冲,也明显地弱了下来。清新感还在,花香却淡了。
正如千里搭长篷的那场盛宴,菜还没上齐呢,席间却有人离席了。只余下稀稀拉拉几个人,感受着曲终人散的孤寂。
再盛世的繁华,也有落尽的一天。
然而,我们喝着它芳香犹存的茶汤,却能感受到这茶的力量——虽然是到了力尽的时候,却仍然不肯露出疲态,仍然是极力支撑着,极力把香和稠度,极力把茶氨酸和茶多酚,释放在茶汤里。
高山茶的气韵,尽聚于此。
第七冲
这一冲,略微坐了5秒钟的杯。
盖香上香气彻底淡了下去,只留下一点余音绕梁般的尾香。
但汤水里的香气,却仍是极浓郁,极明朗。
立如芝兰玉树,笑似朗月入怀。
喝一口茶汤下去,汤里的稠感淡了,但柔软的汤感还是很打动人的。像一个温柔婉约的女子,一颦一笑,都牵动人心。
汤里的鲜爽感,那种清冽的感觉,虽然弱了,却依然固执地存在着。这是含量丰富的茶氨酸和茶多酚,在彰显着其高山茶的特殊身分。
第八冲
盖子上的香气,变成了清新的茶香,很弱,却更加动人心魄,更加的令人想细细捉摸,一探芳踪。
就像安陵容,越是胆小怕事,越是娇弱无辜,就越是招皇帝喜欢。帝王都喜欢这种温顺无害的人。
汤水里的清新感,是之前强烈的鲜爽感留下的余韵,像是大部队撤退后,留下来的守军,即使风头不再,却仍是坚持着王者风范。它仿佛在告诉我们,虽然我们茶多酚和茶氨酸数量变少了,却仍然是汤里的中坚分子,不可小觑。
清新的花香,还在汤水里浮沉,它诱惑着我们,好让我们知道,这茶内含物质丰富着呢,没有淡,不能倒掉,还可以继续冲。
这时候的花香,接近了许多平地茶正当鼎盛时期(第三、四冲)时候的香气,空灵清新,淡雅宜人。
人家高山茶淡了,香气还能如自己最香的时候,同样都是茶,只因为生活环境不同,便拥有了如此大的差异,真是想为平地茶大哭一场。
第九冲
第九冲的盖香,在轻轻的花香里,微带了一丝甜意。
然而,它像个顽童,只存在了几秒钟,便消失在空气里。像那个少年成名的王勃,英年早逝,只留下几篇辉煌的诗章。
汤色淡了,变成轻浅的鹅黄色。倒在锤纹的公道杯里,仍然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汤水里的清新气息,还是十分的明显,只是花香弱了下去,竹叶香冒出头来。被花香压制了八冲之后,在这强弩之末的第九冲,它终于翻身农奴把歌唱,当家做了主人。
喜儿从山林子里出来,会说什么呢?
不知道。
村姑陈只知道,李麻花喝到这泡好茶的那一瞬间,在感谢生活。说喝了那么多年的春寿眉,终于喝到一泡花香如此浓郁持久霸气张扬的茶。
是的,感谢生活。
第十冲
这一冲,坐杯。
盖香是花香+竹叶香,颇有点综合香型的感觉。
水香是轻幽的花香。有点夜来香的影子。香气氤氲在茶汤里,是清冽的山泉感。
汤虽然不再稠,但滑度还是能达到三星级。含一口汤在嘴里,不必费力,它很快就能自己滑下去,高山茶丰富的胶质,融在汤里,成为一座天然的滑梯。
这一冲的韵味,像是在看一部黑胶的卓别林电影,虽然没有声音,但图像清晰,看到动人处,仍能让我们捧腹大笑。
第十一冲
盖香:微带一丝甜意的花香+煮熟的粽叶香
水香:清越的花香+树木香
滋味:清新爽口,入口甘甜,回甘迅速,香气持久。只是坐杯之后,微有一点苦意。
这一冲,香气虽然弱了,但仍有花香。滋味虽然淡了,但清新感仍在。还是能再冲一冲的。到十二冲,基本没什么问题。
到这一冲,叶片已经完全张开,舒展,像一个擅长舞蹈的女子,裙裾舒展,准备要献舞了。
让我们来猜她会跳什么舞呢?
是霓裳羽衣,还是惊鸿舞?
如果要让我给来自太姥山的、香气夺人的一级春寿眉起个名字,我会毫不犹豫地用“清冽”二字。
汤感清冽,香气清冽。
第一冲水刚注入盖碗的瞬间,尚未来得及合上盖子,手上一边是水壶,一边是盖子,两手各执一物,正在张牙舞爪的时候,热水与茶叶接触时迸发出来的香气,随着热水的袅袅上升,第一时间就传入了鼻端。
那是一种凌冽的香气,清新的,明快的,悠远的,绵长的。
像初冬的凌晨,四点钟起床赶飞机,出门的一刹那,凌冽的冷空气扑面而来,清冷的晨风里,夹着不知道从哪里飘来的花香。
那一刻,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清醒了,通透了。
想来,这便是高山茶的韵味吧。
高山的冷峻,高山的孤傲,高山的雄奇与壮丽,全都融入了这一杯晶莹的茶汤里。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