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相关医院 > 佛学园地星云大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
佛学园地星云大师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
唯识宗的修持方法
一.唯识宗的祖师
(1)玄奘大师
家户喻晓的唐朝三藏大师玄奘,公元六百年生于河南陈留。自幼出家,遍学涅盘、毗昙、摄论、成实、俱舍等诸经论。由于当时诸家对佛教经典的解释不一,众说纷纭,大师于是发心前往天竺求回唯识学的原典。
唐贞观三年,大师只身渡过八百里的流沙,历经重重的艰难困苦,冒着生命的危险,到印度那兰陀亲近当时唯识学的泰斗戒贤,学习瑜伽、显扬、婆沙等诸论,深究护法唯识学的奥义。贞观十九年,大师携带大小二乘经论六百五十七部回到唐都长安,其中最主要的部分为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回到长安之后,二十多年间,一方面培育弟子,一方面从事译经的工作,一共译有七十六部一千三百四十七卷的经典,为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大放异彩,奠定了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基础。
玄奘大师将要束装回国的前夕,在印度曾将自己所建立的唯识要义,挂于门外,向全印度的宗教界宣布说:‘如果有人能够把我所立的唯识宗的论说驳倒的话,我玄奘愿以生命向他礼谢。’当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反驳他的立论,大师学养之深可见一斑。大师因此声名远播,全印度数十国的国王,联合请他开讲唯识教义,极尽盛况。
玄奘大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外国去求学的留学生,并且是在国际舞台上,第一位为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人。玄奘大师的贡献,不仅仅是佛教而已,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影响至鉅、功不可没的高僧。
(2)窥基大师
玄奘大师在传播唯识教义的时候,深深觉得:寻找一位传人,以推展唯识宗的弘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这一个人必须是上根、有智慧的人,才能担当重任。这样的俊才要到那里去寻觅呢?大师后来看中尉迟公的儿子,便要求尉迟公答应儿子出家。正当年少气盛的青年,听说一位出家人要他出家,便傲慢地说:
‘笑话!我怎么会出家呢?’玄奘大师看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很有耐性的说:
‘我一定要度你出家,如果你跟随我出家,我就把唯识宗的教理传授给你。’
青年一听,鼎鼎有名的唯识学高僧玄奘大师,要将唯识思想传授给他,于是动了心,但仍然趾高气扬地说:
‘你要我出家可以,但是有三个条件,你能答应吗?’
‘有条件就好商量,请你开出你的条件吧!’
‘第一、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美酒,任我饮用;第二、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载满美女,陪侍着我;第三、我所到之处,必须有一辆车子,装满书籍,随我览阅。’
求才若渴的玄奘大师听了,不但没有失望,并且满口答应说:‘所有的条件,我都依你,你能知道要求一车的书籍,懂得求上进,很好!’大师的本意是‘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因此收他为弟子,这就是后来创立法相宗,恢弘唯识哲学的窥基大师。
这么一个不守戒律、违反戒律的青年,进入了佛门,佛门的弟子当然会很反感。但是连谨守戒律、创立律宗的祖师--南山道宣,也非常拥护窥基大师。有弟子看不下去就对道宣律师说:‘师父!为什么你老是看重窥基这个不守清规的佛门败类?’道宣律师说:‘没有关系,他只是世间的习气还没有完全断除,有朝一日,他将会成为佛门的法器龙象,光大佛教。’如道宣的预料,后来传播玄奘大师的法相要义,阐扬唯识思想的人,正是窥基大师。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又叫慈恩宗。慈恩就是窥基大师的名字,法相宗到了大师,才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可见大师在唯识学上地位之重要。
从窥基大师的例子,返观今日有多少的佛教青年,投身到佛教,偶而有一点过失缺点,常常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围攻、打击,使他们在佛教里没有存身之地,而悄悄地离去,佛教因此而损失不少的人才。像玄奘大师、道宣律师,这样慈悲宽宏、方便摄受,因此能造就旷世的奇才,无怪乎唐朝的时候,佛教人才辈出,显现出一片光明灿烂的盛况,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二.唯识宗的要义
(1)万法唯识所变
唯识宗,或许一般人会以为它是唯心论,实际上唯心论和唯识宗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唯心论,只涉及到唯识哲学的第六意识,而佛教所说的识,不但第六识,还有第七识、第八识等非常微细的心识活动。
所谓‘识’,即认识、分别、了别的意思。例如我们的眼睛具有认识形相的能力,能够了别红黄蓝白、男女老少、大小方圆等形状。我们的耳朵,能认识声音的高亢低沉、尖锐柔和;这是西洋的交响曲、那是中国的国乐;那一种音乐是我喜爱的,这一种曲调是我厌恶的。我们的鼻子可以认识香臭洁秽;我们的舌头可以分辨酸甜苦辣等味道;我们的身体可以感触到舒服、柔软、坚硬、冷暖等各种感觉。
眼、耳、鼻、舌、身等五种了别识,必须依靠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并且这五尘必须是现起存在的,才能产生认识作用,在唯识学上,称眼、耳、鼻、舌、身等五识为前五识。
一般人讲第六感,佛教并不使用这个名词。唯识宗有所谓的第六意识,它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甚至龟毛兔角,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象分别,所以它的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幻想过去、现在、未来的独散意识;做梦时可以飞天跨海的梦中意识;或打坐参禅时,在禅定中不生起前五识的定中意识。
第七意识,又称末那识,是比第六意识更细微的心识。在一般的西洋哲学、科学、医学固然不知道有此心识,就是小乘人亦不甚明白。第七识的思量作用,是恒常的,不像六识有间断性。它是一个很麻烦的东西,因为它常常执着第八意识为我,因而产生我爱、我见、我痴、我慢等四大根本烦恼,对于自我及我所深生耽着,引发许许多多贪嗔痴的行为,造诸恶业,于生死之中,不能得到解脱。
第八意识,称为阿赖耶识,为一切诸法所依。所谓万法唯识,就是靠这个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它含有清净的种子,也含有杂染的种子,由于第七末那识不断的妄执,引发第八意识中的杂染种子现行,更由此杂染的种子现行回熏成为新的种子,而造作新的行为。世间的一切,因此而层层不断地变现展开。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就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盘清净之体。
唯识思想认为宇宙的一切,山河大地也好,日月星辰也好,乃至吾人的知、情、意等的一切心灵活动,都是我们各人的唯识所变现,于是乃产生各种千差万别的现象。
如果我们能够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能如实地了悟世界的实象,不为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界所迷惑。
(2)唯识所变的举证
关于唯识所变的道理,最容易察觉的就是吾人喜怒哀乐的表情。至于现生的果报体是否也是唯识所变的呢?我举圆瑛法师过去的遭遇向各位说明。有一次圆瑛法师在北平讲经,讲经的途中休息十分钟,有个人向他提出一个问题:‘你们佛教讲唯识、讲唯心,我是讲科学的,一切要拿出证据来,你说一切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现在请你从心识里变出一匹马来。’
圆瑛法师一时无法作答,就说:‘现在讲经的时间到了,请你明天看挂牌的解答吧!’这天夜里,圆瑛法师百般思索着这个问题,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要如何才能变出一匹马来呢?眼看东方已经露出曙色,仍然找不到答案。一直到做早课了,听到大殿传来阵阵的钟声、罄声,突然福至心灵:‘啊!有了!’赶快叫侍者拿牌来。原来历史上有名的画家赵子昂,有一次为了画一匹马,全神贯注揣摩马的神态。由于专心过度,一天夜里,睡觉的时候,元神出窍,变成一匹骏逸的白马,同床的太太一看,吓昏了过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子昂画马变马的美谈。圆瑛法师回想起这则故事,就在牌子上写着:‘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意思是说世上的一切变化究竟是唯心的呢?还是唯物的呢?
圆瑛法师写好了以后,吩咐侍者将牌子拿出去挂起来。侍者一看师父终于解开了难题,一面很欢喜,不过嘴里却喃喃地嘀咕道:‘好侥幸啊!幸好人家问的是变马,假如对方问的是变牛的话,我想师父大概就变不出来了。’圆瑛法师一听,叫住侍者说:‘站住,把牌子拿过来。’于是在下面又添加了几句:‘画马变马,如其画牛,焉不变牛?’人的心识想的是什么东西,就会变成那一样东西,心识力量之大,由此可以略知。
(3)唯识的作用
唯识的心识,力量很大,晚上睡觉的时候,可以起来梦游,又能自己回去睡觉。一般人称为下意识,其实这是第六识中独头意识的梦中意识,不必假借眼耳鼻舌身而自行活动的意识。眼耳鼻舌身虽然睡觉不活动了,但是意识能够单独活动,上山下海,毫无阻碍。并且仿佛真实一样,一点也不觉得是在梦中。
由于意识染着外境的不同,造成各种不同的业因,感受各种不同的果报,也因此而有嗜好、兴趣、习惯上的不同。譬如有人看到溪中的鱼虾就说:‘唉呀!那些小鱼小虾好肮脏啊!小小的身躯里,却藏着大便小便、五脏六腑等秽物。’但是对一个饕餮成性的人来说,却把它视为佳肴,吃得津津有味。狗子吃屎,粪便是污秽不堪的东西,可是狗子的鼻识,由于业力所感,连人自己都嫌臭嫌脏的大便,却把它当做珍馐美味,饱餐不已。心识觉得是美味的东西,纵然是污秽难以入口的粪屎,也会变成山珍海味;心识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即使是清净的极乐净土,也会变成刀山剑海。心识牵引力量的巨大,可以印证一二。
中国佛教史上四大翻译大师之一的鸠摩罗什,翻译过不少的大乘经典,譬如《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深为一般人所诵念受持。他年少的时候,有一次到某寺院去游玩,看到一个像顶帽子的大罄,一时兴起,就拿起铜铸的大罄子,戴在头上。由于他没有分别心,只想到这是顶帽子,千钧重的铜罄,在他的心意识里,没有重量的存在,因此轻易地戴在头上,一点也不觉得重。他的母亲,一看就说:‘胡闹!那是铜的罄子,怎么可以当帽子戴呢?’鸠摩罗什一听是铜制的,意识有铜的观念,马上感到泰山压顶般,沉重地抬不起头来。
宇宙的万法本来是如如不变的,但是心识一起了分别,一切山河大地,在识藏里的变现就不一样了。心情愉快的时候,天上一轮皎月,真是诗情画意!行窃的小偷,看到天上的明月,非常的讨厌,反而怪月儿不作美,破坏他的好事。假如一个是你心爱的对象,会觉得她比西施还要美貌多情;假如是你不喜欢的人,仿佛母夜叉般地面目可憎。同样一个人,有了爱意,就觉得对方美如天仙;没有爱意,甚至由爱生恨时,觉得对方奇丑无比;既无爱意,也无恨意,觉得对方只不过是个相貌平庸的普通人罢了!因此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的话,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心如饴。譬如站立良久,两腿酸麻,没有座位可坐,原本是很辛苦的事,但是只要我们心甘情愿,一切也就不以为忤了,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
三.唯识宗修持方法
下面我把唯识宗的修持方法,修持应具备一些什么态度,简单地说明一下。
我们如果想悟入唯识的境界,以了解山河大地,乃至宇宙万有,皆由吾人的心识所变现的真理,应该具备四种力:
(1)因力
什么叫因力呢?凡事必须有其因,有如是因才能产生如是果。欲趣入唯识的果位,先要培养修观唯识的因力,以大乘的教法来说,要多闻熏习,就是要常常听闻佛法的意思,种下好的因缘种子。
(2)善友力
所谓善友力,就是要有善知识的指导。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修学佛法,亲近一位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对于善知识,应该要虚心向他求教,接受他的教导。善知识的熏陶,能使我们增加求道的信心与力量,修学上能够走向正确的方向,以进入唯识的境界。
(3)着意力
所谓着意力,就是要有卓越的见解,对佛坚信不移,永不退转。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哲学思想,不能只从字面上去加以解释,或者表面上浮光掠影般地去了解。学佛的人,应该对佛法要深一层地去认识,肯定它的立论,而不轻易改变对佛法的信心。这种由思想而产生信仰,由信仰而引发力量的过程,就叫着意力。有了着意力之后,任凭别人批评毁谤,仍能屹立不摇,毫不转移。譬如有人批评我们说:‘佛教是迷信的宗教。’我们扪心一问:迷信也很好,比什么都不信好多了。能够正信,当然最好,不能正信时,至少还有信仰,连迷信都没有的人,是空无所有,最为贫乏。
其实所谓迷信者,是指一些不讲条件,不加辨别而信仰宗教的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老公公、老太婆,跪在神明的前面,虔诚的礼拜着。虽然他们不懂高深的哲理,他们的信仰被批评为迷信,但是他们的信心好纯洁!好高尚!
我们对于维护世间的公理、社会的正义,也要有毫无条件的道德勇气。当我们一切抱持着‘我不为什么’时,就能择善固执,勇于为真理牺牲。假如心中存着条件,面对牺牲时,就会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傻呢?’一旦如此,就裹足不前了。岳飞曾说:‘假如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宋朝的江山就可以保住了。’所谓不要钱、不怕死,就是一种为维护真理而执着不放的迷信。讲到这里,各位也许会以为我在提倡迷信,我的意思是凡事不必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有时不妨抛开条件,为社会奉献一点力量。况且迷信不见得是坏事,如果对真理能产生迷信,何尝不是一件很美的事呢?
(4)任持力
除了对自己所信仰的立论确信不变之外,并且要时时守护住它,经常思维,才能逐渐与身心相应。同时,要能担当,担当起宏法的责任,担当起救护群伦的责任;要能受持,受持四摄六度的菩萨行,受持佛陀的慈示。
四.唯识宗修行的次第
唯识宗修行入道的次第,在《成唯识论》里,分有五个阶位,在这里只能作很简单的介绍:
1.资粮位:
就是菩萨发坚固菩提心,欲求无上佛道,要先修持四摄、四无量心、六度万行等种种福德、智慧,以作为成就佛果的资粮,也就是修学世间有漏的福德因缘,诸如修桥铺路、冬令救济,响应仁爱计划、小康计划等等善行,抱着一种人饥已饥、人溺已溺的精神,广植福德,积集资粮。
2.加行位:
加行就是加功用行的意思。既然已经具备了福德资粮,进入到菩萨十回向满心,需要再进一步迈向菩萨十地的第一极喜地,勤行四善根,即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加行位。加行位好比工厂赶制产品,必须连夜加班,一气呵成;又好比打铁必须趁热,加紧工夫,炼铁成钢。
3.通达位:
到此阶位已能体会唯识真性,通达真如,可以说见道了,一般说的分证法身菩萨,就是指这个阶位。
4.修习位:
这一个阶位就是修道位,从通达位进入初地起,到第十地,以无分别智断分别起二障,依我空、法空证悟唯识理,此一阶段要经过十地位,修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5.究竟位:
菩萨修至十地满心金刚无间道,断二障种子,证二空理,转烦恼障得涅盘,转所知障得菩提,成就佛果,达到究竟解脱。
以上我们对唯识作了简略地介绍,主要的目的是要我们认识‘识’。‘识’是什么?识就是我们自己,就是生命的根本。我们的身体死了,眼睛、鼻子、耳朵腐烂了,但是有一样东西却不灭亡,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识。这一个心识,是流转生死六道轮回的本体,有时候转世成人,有时候出生为牛。尽管形象不一样,但是心识只有一个,没有不同。因此如果我们来生希望出生做什么,今世就必须将我们的心识着意在那一方面,一心持戒,守住做人的根本道德,来生就有希望投胎为人。如果再加修禅定,就可升天享福,若要究竟常乐,则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上举出一些方法,以供给大家参考,其实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就是佛性,也就是我们的光明。佛教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转八识成四智,是修学唯识宗主要用功用力的地方,只是唯识学实在太专门了,不容易深入,如果有心学习,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就能转凡夫为圣人了。
******************
(转载推荐,未完待续)
重庆市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早期白癜风怎么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