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预防治疗 > 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二章中医外科
中医外科学图解第二章中医外科
治疗白癜风的药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第二章中医外科学基本概念
第一节学科范围
中医外科病种范围极广,内容丰富。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外科范围。随着医学的发展,分工愈来愈细,上述各病先后归属于有关专科。外科这个名词最早作为学科定名见于明代汪机的著作《外科理例》。该书序言中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说明外科的名称是从痈疽、疮疡等发于人体外部这个特点而定义的,是相对于内科而言。此前的外科称为疡科,对应的医生称疡医。现在中医外科学所包括的病症主要有疮疡、皮肤性病、乳腺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前阴病、瘿、瘤、岩、外伤性疾病及周围血管病等。
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在《周礼?天官篇》中有疡医的记载,主治肿疡、溃疡、金疡和折疡。唐宋时代,外科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疮肿科,包括金镞与疮疡。至明清时期,医事分科更细,骨伤、耳鼻咽喉、眼科等疾病一般开设专科分治。这一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但在当时的许多外科专著中所论述的病种却大大超出这一范围。如明代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和清代高锦庭的《疡科心得集》中所论病种,除疮疡、皮肤、肛肠疾病外,还包括男性前阴、乳房、颈部、四肢等各部疾病以及金创、跌仆、烧伤、虫咬、岩瘤、内痈等。顾世澄的《疡医大全》更是集古今医家之大成,论述范围涉及人体内、外各部疾病。总之,传统中医外科学的范围虽然有所变化,但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根据现行学科规范,中医外科学属于中医学的二级学科,其范围除了疮疡、乳房、瘿、瘤、岩、皮肤、肛肠、男性前阴、周围血管及其他外伤性疾病外,还包括肠痈、急腹症、疝、泌尿生殖和性传播疾病等。当然,学科范围的界定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术的发展,而不断分化,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加强,中西医取长补短,学科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和调整。
第二节疾病命名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气候、民俗差异大,古代学术交流不足等因素导致浩如烟海的中医外科著作中疾病的命名繁多而不统一,存在同病异名、同病多名或异病同名等现象,给后学者带来一定困难。然而,外科疾病的命名虽繁多,但从其命名方法来看,仍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一般是依据其发病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特征、范围、病程、传染性等分别加以命名的。
以部位命名者,如颈痛、乳痈、子痈。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肺痈。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药毒。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红丝疔、猫眼疮、蛇串疮、岩。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癜风、丹毒、黧黑斑。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瘾疹。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疖,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另外,两种命名方法同时应用者也经常存在,如乳岩、肾岩翻花等,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征。气瘿,以疾病特性与部位来命名。
上述命名繁杂,影响学术交流与医学知识的科谱。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化的进展,现代医学的广泛应用,加之人们语言习惯的改变,对中医外科学的疾病命名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教材在继承传统、汲收现代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着简便明确、通俗易懂、中西结合的原则,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科学出版社杨柳教授主编的《中医外科学》及近5年现代医学相关教材的病名进行规范。
1、中西医目前研究有较明确对应关系的疾病,标题尽可能按:中医病名(西医病名/英文名称)来进行组织,通过中西医对照,方便学生进行参照学习。如蛇串疮(带状疱疹/HerpesZoster)。
2、病种范围较广,一个中医病名可能对应多个西医病名的,或是症/证/征层面的,用传统中医病上名。如,“脱疽”、“癣”、“走黄与内陷”。
3、不用古僻或容易产生误解的病证名。如“青蛇毒”、“黧黑斑”。
4、中医原本就没有的病,或难以找到中医对应概括较好的病,直接用现代病名,如“艾滋病”。
第三节基本术语在阅读中医外科学专著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有特色的专用术语,学习、领会和理解其中的内涵是构建中医外科理论的基础,现将常用术语介绍如下:
疮:广义上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统称,狭义上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如痈疽类。还指皮肤浅表起疹、疱疹,溃后腐烂的疾病,如黄水疮、疥疮、湿疮。
疡:与疮同义。又称外疡,广义上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如疡科即外科,疡医即外科医生。狭义是指发生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见肿块,尚未溃破的外科疾病。
溃疡:指溃破的疮面或有溃破疮面的疾病。
胬肉: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肉芽,称为胬肉。需要说明的是,中医眼科所讲的胬肉攀睛(即翼状胬肉)与外科所指的胬肉不尽相同。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为外痈和内痈。外痈是生于体表皮肉间的化脓性疾患,多数具红肿热痛的特征;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脓肿。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和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初起即有脓头,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患处漫肿无头,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部。一般多用于有粟粒状脓头疔疮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软陷为成脓,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的反应。是辨肿有重要方法之一。
护场:是指疮疡局部红肿范围。“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有护场则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则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脓液排出不畅,蓄积脓腔底部的状态。
臖核:臖(xìng),肿痛。多指肿大疼痛的淋巴结。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是指一切皮肉间圆形病理性肿块。非指西医之结核病。
疥:指由疥虫引起的疥疮;或无原发性皮损而全身皮肤瘙痒的疾病,如干疥(皮肤瘙痒症)。
痔: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有小肉状突起者。如生于鼻腔内者称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内者称耳痔(耳道息肉)等。
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包括瘘管(体表与有腔脏器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和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有外口而无内口),两者外口都有脓水经久淋漓不止的特点。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溃后或出黏液,或肿液中夹有败絮样物质的疾病,多为阴证。以痰命名的疾病,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疮痨性病变如流痰(骨关节结核)、子痰(附睾结核)、乳痰(乳房结核)等;一类是囊肿性病变如痰包(舌下腺囊肿)等。
岩: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状如岩穴者。岩与癌同义,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恶性肿瘤。
毒:以毒取名的疾病很多,范围较广,通常是指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时毒(流行性腮腺炎);或火毒症状明显、发病迅速的一类疾病,如丹毒;或尚难以定出确切病名者,如无名肿毒等。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指虽然患病,但是全身情况尚好的状态,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善、肺善、肾善。心善为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为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为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为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为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心恶为神志昏愧,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肝恶为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脾恶为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肺恶为皮肤枯槁,痰多音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肾恶为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脏腑败坏为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气血衰竭为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语低。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疾病过程中,按着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顺证”。如阳证疮疡初起疮顶高突,红肿疼痛,根脚不散;脓成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溃后脓稠色鲜,腐肉易脱,肿消痛减;收口期疮面红活,新肉易生,疮口易敛。顺证预后一般较好。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疾病过程中,不按顺序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逆证”。如阳证疮疡初起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脓成疮顶软陷,肿硬紫暗,不脓不腐;溃后皮烂肉坚无脓,时流血水,肿痛不减;收口期脓稀淋漓,新肉不生,色败臭秽,疮口难敛。逆证一般预后较差。
善证与恶证多从全身表现来分析;顺证与逆证从局部表现来分析。临证中善、恶、顺、逆间可以相互转化,临床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措施,尽可能转恶为善,转逆为顺。
(赖梅生)
例题:
5、以下疾病是以其传染性命名的是()
A.疫疔B.破伤风C.流注D.烂疔E.人中疔
6、名词解释:疮疡、根盘、顺证、逆证等。
7、以下表现属于逆证的是()
A.疮疡初起疮顶平塌,根脚散漫,不痛不热
B.疮疡初起疮顶高突,根脚不散,灼热疼痛
C.疮疡疮面红活鲜润,新肉易生,疮口易敛
D.疮疡溃后脓绸黄白,色鲜不臭,肿消痛减
E.疮疡顶高根收,皮薄光亮,易脓易腐
了解更多《中医外科学》内容,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