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舌系带短缩 > 饮食调养 > 中医诊断学表格完美总结上

中医诊断学表格完美总结上



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色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常人,气血调和。病轻。

淡白舌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气血两虚、阳虚、寒实

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寒实或亡阳

枯白舌

舌色白,几无血色

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红舌

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主实热、阴虚

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②实热证:舌体不小,色鲜红

③心火上炎:舌尖红

④肝经有热:舌两边红

⑤虚热证: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

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主热盛、阴虚火旺

①热入营血:舌绛有苔

②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③血瘀:舌绛少苔而润

紫舌

①全紫舌: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

②淡紫舌:淡而泛现青紫

③紫红舌:红而泛现紫色

④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

⑤斑点舌:局部青紫色斑点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①瘀血: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

②青紫舌: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

③淡紫舌:阴寒内盛、血瘀、阳衰

④紫红舌、绛紫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

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形

舌象

主证

苍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

实证

娇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虚证

胖舌

舌淡胖嫩(阴证)

脾肾阳虚

舌红胖大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舌肿胀色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

无全身辩证意义

瘦舌

瘦薄舌

气血阴液不足

舌体瘦薄而色淡

气血两虚

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

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

舌红而生芒刺

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

热入营血

舌尖生点刺

心火亢盛

舌边生点刺

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

胃肠热盛

裂纹舌

舌红降而有裂纹

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

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

脾虚湿盛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称先天性舌裂

齿痕舌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

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

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

先天性齿痕舌

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态

主证

表现

意义

痿软舌

伤阴气血俱虚

舌痿软,淡白无华

气血俱虚

舌痿软,红绛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热灼津伤

舌绛而痿:阴亏已极

舌红干而渐痿

肝肾阴亏

强硬舌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痰浊内阻阴亏已极

舌强硬,色红绛少津

邪热炽盛

舌强硬、胖大兼厚腻苔

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蹇涩,伴肢麻、眩晕

中风(先兆)

歪斜舌

中风、喑痱、中风

颤动舌

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久病舌淡白,颤动

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颤动

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颤动

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酒毒内蕴

吐弄舌

心脾有热

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热甚动风先兆

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短缩舌

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热极伤津痰浊内阻

舌短缩,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舌短缩而胖,苔黄腻

脾虚,痰浊

舌短缩,红绛干燥

热盛伤津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表37–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质

主证

表现

意义

薄、厚苔

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

薄苔

正常舌苔

厚苔

痰湿、食积、里热

由薄转厚: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

由厚转薄: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骤然消退:正不胜邪,胃气暴绝。

润、燥苔

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润苔

正常舌苔

滑苔

痰饮、主湿

燥苔

津液已伤

糙苔

热盛伤津之重证

由润变燥:热重津伤,津失输布。

由燥变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

腻、腐苔

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苔薄腻:食积,脾虚湿困。

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

黄腻苔:脾胃湿热

黄而厚腻:食积化热

腐苔食积、痰浊、肝痈、下疳

食积痰浊,阳热有余

腐苔: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脓腐苔:内痈,邪毒内结,邪盛病重。

无根苔: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为病久胃气衰败。

剥(落)苔

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舌红苔剥

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阴虚重证

舌色晄白如镜,甚毫无血色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脱处仍有腻苔

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舌苔前剥:肺阴不足;中剥:胃阴不足;根剥:肾阴枯竭

花剥苔

胃气阴两虚

偏、全苔

全苔(主邪气散漫,湿痰阻滞);

偏苔(舌所分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偏于舌尖

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

偏于舌根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

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偏左或偏右

肝胆湿热

真、假苔

辨别疾病轻重、预后

病之初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表38–舌诊(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色

主证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薄白

健康人;风寒表证初起;里证无明显热邪;阳虚内寒

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厚白

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积粉苔

外感秽浊,热毒内盛(瘟疫或内痈)

燥裂

燥热伤津

黄苔

主热证、里证

淡黄

深黄

焦黄

薄黄苔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黄滑苔

阳虚寒湿化热;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黄燥苔

邪热伤津

黄瓣苔

焦黄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黄腻苔

湿热、寒痰内蕴;食积化热

绛舌黄白苔

气营两燔

绛舌黄润苔

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

青舌黄苔

寒湿内盛(真寒假热)

灰黑苔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白腻灰黑苔

舌面湿润

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黄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

苔焦黑干燥

舌干裂起刺

热极津枯;阴虚火旺

苔黄黑(霉酱苔)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

表39–舌诊(危重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象名称

舌象表现

临床意义

猪腰舌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

热病伤阴,胃气将绝,病危

镜面舌

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

胃气、胃阴枯竭

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晄白舌

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

破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

津液枯竭,病危

干荔舌

舌敛缩而无津,形如干荔肉

热极津枯,病危

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

内脏败坏,病危

赭黑舌

舌质色赭带黑

肾阴将绝,病危

雪花舌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危候

瘦薄无苔舌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

胃气将绝,难治

囊缩卷舌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

厥阴气绝,难治

舌强语謇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謇涩

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

病危重,难治

表40–闻诊(音哑与失音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临床表现

主病

新病:音哑或失音

实证。“金实不鸣”

外感风寒、外感风热、痰湿壅肺

久病:音哑或失音

虚证。“金破不鸣”

肺肾阴虚,阴虚火旺

突然音哑或失音

气阴耗伤(暴怒喊叫、说唱或持续高声宣讲所致)

久病重病,突见语声嘶哑

脏气将绝,危象

妊娠末期,出现音哑或失音

妊娠失音(子喑)

表41–闻诊(鼻鼾、呻吟、惊呼、喷嚏、呵欠、太息的临床意义)

病证

临床意义

鼻鼾

慢性鼻病,或睡姿不当;高热神昏,或中风入脏之危候

呻吟

新病:实证、剧痛;久病:虚证

惊呼

剧痛或惊恐;小儿受惊;

小儿夜啼:过食生冷,脾寒腹痛,心脾有热,惊恐,食积、虫积

喷嚏

表寒证

呵欠

数欠:体虚阴盛阳衰

太息

肝气郁结

表42–闻诊(五种病理性语声的表现、病机和主病)

语声

表现

病机

主病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

热入心包证;阳明腑实证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

心气大虚,精神散乱

久病,重病

夺气

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

宗(中)气大虚

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阴证:气郁痰阻,蒙蔽心神

癫病、郁病

错语

神识清楚,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实证: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

久病,老年人

狂言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

痰火扰心

狂病、伤寒蓄血证

言謇

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或病中言语謇涩,每与舌强并见

风痰阻络

中风(先兆或后遗症)

表43–闻诊(病态呼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临床特征

临床意义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息粗声高,呼出为快

实喘: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气凌心

病势缓慢,呼吸短浅,息微声低,深吸为快

虚喘:肺肾亏虚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痰饮内伏,感邪诱发

短气

自觉呼吸短促不相接续

声低息微,兼形瘦神疲、乏力、自汗

肺气不足,元气大虚

呼吸声粗,兼胸闷、胸腹胀满

痰饮、胃肠积滞、气滞瘀阻

少气

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诸脏气虚

表44–闻诊(咳嗽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咳声特点

临床意义

咳声紧闷

寒湿咳嗽

咳声重浊,痰稀色白

外感风寒

咳声低微无力

肺气亏虚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咯出

热邪犯肺

咳有痰声,痰多易咯

痰湿阻肺

咳声清脆

燥热

干咳无痰或少痰

燥邪犯肺或阴虚肺燥

咳声短促,呈阵发性、痉挛性,连续不断,咳后有鸡鸣样回声(咳终止时作“鹭鸶叫声”),并反复发作

风邪痰热搏结,常见于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吸气困难

肺肾阴虚,疫毒攻喉,多见于

无力作咳,咳声低微,咳出白沫,兼有气促

肺虚

夜间咳甚

肾水亏

天亮咳甚

脾虚,寒湿在大肠

表45–闻诊(病室气味改变和临床意义)

病室气味

临床意义

臭气触人

瘟疫

血腥味

失血

腐臭气

溃腐疮疡

尸臭味

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尿臊气(氨气味)

水肿晚期,肾衰

烂苹果气味(酮体气味)

消渴病危重期

蒜臭气味

有机磷中毒

表46–脉诊(寸关尺分候脏腑表)

左手

右手

上焦

《难经》《脉经》心、小肠

《景岳全书》心、心包络

《医宗金鉴》心、膻中

《难经》《脉经》肺、大肠

《景岳全书》肺、膻中

《医宗金鉴》肺、胸中

中焦

《难经》《脉经》肝、胆

《景岳全书》肝、胆

《医宗金鉴》肝、胆膈

《难经》《脉经》脾、胃

《景岳全书》脾、胃

《医宗金鉴》脾、胃

下焦

《难经》《脉经》肾、膀胱

《景岳全书》肾、膀胱、大肠

《医宗金鉴》肾、膀胱、小肠

《难经》肾、命门

《脉经》肾、三焦

《景岳全书》肾、命门、三焦

《医宗金鉴》肾、大肠

表47–脉诊(正常脉象的含义及脉象表现特征)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有胃气

从容、徐和、软滑

脉之胃气,主要反映脾胃运化功能的盛衰、营养状况的优劣和能量的储备状况

有神

脉律整齐、柔和有力

诊脉神之有无,可察精气之盈亏,并与胃气的盛衰有关

有根

尺脉有力、沉取不绝

主要说明肾气的盛衰

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

脉纲

共同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阳明气分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而无根,数而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正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大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亦见于平人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实、大、弦、长

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邪热结聚(如阳明腑实证)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肿痈

脉短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三部脉举按无力,按之空虚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濡脉、弱脉、微脉

气血两虚、湿证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虚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食积(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表49–脉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相兼脉

主病

浮脉相兼

浮紧脉

表寒证,风寒痹痛

浮缓脉

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

表热证

浮滑脉

表证夹痰,素体痰盛复感外邪

迟脉相兼

沉迟脉

里寒证

沉弦脉

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沉涩脉

寒凝血瘀

沉缓脉

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

阴虚内热,血虚

弦脉相兼

弦紧脉

寒证、痛证

弦数脉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

肝火夹痰,肝胆湿热

弦细脉

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数脉相兼

滑数脉

痰热(火),湿热,食积化热

洪数脉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

浮数脉

表热证

弦数脉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表50–脉诊(七绝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分类

共同特征

脉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无胃之脉

无冲和之意

应指坚搏

偃刀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转豆脉

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弹石脉

脉在筋肉之下,急促而坚硬

肾气竭绝之象

无神之脉

脉律无序

脉形散乱

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屋漏脉

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解索脉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时快时慢,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无根之脉

脉位表浅

虚大无根

微弱不应指

釜沸脉

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而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

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主大肠气绝

表51–按诊(虚里按诊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病理变化

临床意义

虚里搏动移位

先天性心脏病;鼓胀、癥积;气胸、悬饮、肿瘤;胸部畸形

虚里按之其动微弱

宗气内虚;支饮;心阳不足;肥胖(生理现象)

虚里动高

小儿食滞或痘疹发作;惊恐、大怒或剧烈运动;孕妇胎产(恶候)

虚里动而应衣

宗气外泄

按之弹手洪大而搏或绝而不应

心肺气绝,危候

虚里搏动数急而时有一止

宗气不守

虚里“其动欲绝”而无死候

痰饮

胸高而喘,虚里搏动散漫而数

心肺气绝之兆

表52–按诊(按肌肤诊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证型

临床表现

阳气衰少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

亡阳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亡阴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

实热证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

真热假寒证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

表邪已解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

热在表(卫分)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

热在里

久按其热反甚

热甚

皮肤无汗而灼热

身热不扬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主湿热蕴结证

阴证

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

阳证

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

表53–按诊(按腧穴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脏腑病

压痛诊断腧穴

常用腧穴

肺病

肺俞、中府

中府、肺俞、太渊

肠痈

上巨虚下1-2寸

肝病

肝俞、期门

期门、肝俞、太冲

肾病

气海、太溪

小肠病

关元

胃病

胃俞、足三里

心病

巨阙、膻中、大陵

脾病

章门、太白、脾俞

大肠病

天枢、大肠俞

胆病

日月、胆俞

膀胱病

中极









































中国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研究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lqapa.com/ysty/820.html